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下降 有的甚至长期失业 硕士证快变成“待业证”了
女报见习记者 王涛 记者 孙昊
曾几何时,研究生还是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人才。如今,研究生却也成了待业大军中的一员,有的甚至长期失业。
近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来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自2009年起,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连续3年不如本科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徐耀,听到这条新闻也深有同感。
这组数据被媒体以《研究生学历贬值,就业率连年不如本科生》为题报道后,很快激起波澜。有网友调侃:只有人民币在升值,其他的都在贬值。
随即,诸如“研究生就业不如本科生,本科生就业不如专科生”、“研究生就业率降低,本科生望而却步,不敢报考”等相关报道和评论纷至沓来。
研究生的就业率真有如此之低吗?记者随即展开了调查。
怀揣硕士证工作也难觅
毕业即待业,是对季林和思扬(均为化名)目前状态的最好描述。或许是与记者年龄相仿的缘故,坐在记者面前的季林和远在电话那头的思扬,都毫无掩饰地将自己的生活展露开来。
26岁的季林是山东泰安人,2005年以文科561分的成绩考入烟台师范学院(今鲁东大学)历史系。“这是个二本院校,但历史专业是全国一流的,有一批出色的老教授。”说起本科母校,他的话语中仍带着一丝骄傲。2009年,他又以379分的成绩考取了西南大学(微博)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我们班当时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考取了研究生”。研究生入学报到第一天,舍友们就笑着跟他说:“你们山东考生的分数真高啊,佩服!”
每年10月份到第二年5月份,是应届毕业生招聘的旺季。2011年10月的某个夜晚,季林从网上投出了他的第1份简历,职位是一家大型房地产公司的行政文秘,该职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文科类专业。从那时起,季林对“文科”二字特别敏感,他的专业是历史学,而他为了找这个合适的职位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
简历投出去一个多月,网上陆续传出了笔试面试的通知,季林的手机却一直没有动静。他开始寻找其他机会。从来没投过简历的他,慢慢知道了“海投”这个词,从一次投10份简历,到20份、30份、50份……“投简历既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海投”终于有了一点效果,他得到一家银行和一家大型房产中介的笔试机会,但最终都因缺乏经济金融知识而被淘汰。
三年时间研究生“贬值”
同样受挫的还有华中师范大学(微博)法学硕士思扬。研究生三年级时,他一共投出去200多份简历,收到的回复却只有6个。在他看来,第一学历是他找到好工作的最大障碍。山东省一所普通高校曾招聘辅导员,要求本科硕士都是就读于211高校,而他本科读的济南大学。“我们山东只有3所211高校,想去省外读211学校还要看别人脸色。”
季林同意思扬的看法。在找企业性质的工作受挫后,季林把目标瞄向更适合自己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然而他发现,他读本科时,硕士研究生还能进大学当老师;当他读完硕士时,大学已经不要硕士了,最差的三本院校都要博士,而二本以上院校,更要求名校博士或海归博士。短短的三年时间,巨大的变化让他措手不及。
他们或许都还不清楚,200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数仅为26万多人,而201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584416人,其中硕士生517200人,10年里翻了近一番。
无奈之下,季林只好再把目标降到高职、大专、民办院校或中小学。但他惊讶地发现,某中学的一个历史教师岗位,报名人数竟达到50多人,其中有一半是研究生,竞争依旧惨烈。
2011年12月,季林曾参加中建集团某下属公司面试,地点在武汉大学(微博)(微博)。他穿上花300元买来的劣质西服,买了一张重庆到武昌的硬座火车票,匆匆上路。到武汉后,住在40元一晚的青年旅舍,是那种上下铺式的6人间。
漫长的旅途与等待后,季林迎来的只是短短5分钟的面试。像这种外地的企业面试,季林参加了三四次。除此之外,他今年上半年还参加了山东各地的教育局教师招聘考试。“从去年年底到今年6月份,我基本上是在火车轮子上度过的。”季林说着,拿出一小摞火车票,“这是找工作这几个月攒下的一部分车票,有将近四千元钱了吧。”记者看到,火车票各种各样,有普快硬座、卧铺,还有些动车票,地点包括重庆、武汉、南京、济南、青岛和泰安等地。
与季林同专业的有5名同学,“1个是少数民族骨干,通过关系,回贵州老家当了公务员(微博);1个是富二代,回河南老家继承家族企业;还有一个考了湖北选调生,剩下我们3个还没落实工作。”
太差的工作,他们不想做。“卖红薯卖猪肉的研究生,毕竟是少数,干那些工作,岂不白读这么多年书?整个家庭,那么多年的投入,就换来一个卖猪肉的工作?”季林不甘心地说。“25岁,父母说这个年龄该成家立业了,可我至今还是个无产者。”思扬说,研究生期间,每年培养经费1万元,生活费至少1万元,3年研究生读下来最少要花6万元。花费这么多时间和金钱读研究生,工作至今还没着落,他已没有了当年考研(微博)时的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