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设站单位不得招收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在职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对此,人民日报7日刊文仅用“《意见》严把‘入口’”评价这一内容。
对于为何作出上述规定,虽然官方与官媒均未作过多阐释,但在采访中,一些学者还是对此给出了意料之中的解读。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胡玉玮在接受中国网《深读》记者采访时直言,“此项规定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学术腐败。”
“曾几何时,越来越多的官员热衷于一个博士帽,一个博士后经历。不排除其中有些官员是为了借此充实一下理论知识,进而有利于开展本职工作,但一 个在职的高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学习?”胡玉玮说,“很多其他官员是为了‘混’一个学历,希望借此丰富资历、提升进一步高升的机率。”
颇为讽刺的是,就在《意见》公布的几小时后,一则新闻便在网络上被竞相转载——互联网上有人发贴曝出中石油三名高层的论文涉嫌严重抄袭,抄袭率超过70%。北京多名高校教师看过前述论文后认为,这三篇博士论文均属于严重抄袭,不清楚这样的论文是如何通过论文答辩的。
事实上,很长时间以来,有关官员学术造假的新闻并不罕见。2013年10月,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宣告了其政治生涯的结束,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博士论文抄袭丑闻、官学暧昧等问题也在这位法学博士省部级高官落马后被媒体调查披露。
从党校干部班的学员到法学博士、再到名校博士后,季建业在官位节节高升时仍不放弃对学术的“追求”,但却是以通过毕业论文抄袭的途径获得学历晋 级的通行证。在媒体报道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名副教授称季建业的博士论文当时抄袭了其论文3000多字,并提出要给他一个20万元的科研项目作为补偿, 而他并未接受。
采访中,中国问题学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经济学家胡星斗对中国网《深读》记者说,“在职读博士、博士后极易造成权学交易,毒化了学术教育氛 围,玷污了学位的纯洁性,降低了学位的含金量。”他指出,“目前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在官场,有的人根本没有上过课,也不会写论文,都是秘书代劳的。”而由 于“党政领导干部在职读博士、博士后很容易存在不正之风和腐败”,胡星斗甚至建议“应规定党政干部也不得在职读博士,要读可以脱产读。”
针对学位论文造假一事,教育部也曾做出明确规定。2013年1月1日,《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开始正式实施。对于学位申请人员论文作假 的,规定至少3 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学位申请人员为在读学生的,还将面临开除学籍的处分,为在职人员的,学位授予单位除给予纪律处分外,还将通报 其所在单位。然而对此,有学者表示,“表面看,3年禁授学位,处罚相当重,但和国外相比,已是手下留情。”并建议,“官员论文作假,要让其丢官辞职。”
此外,记者搜索官员博士的新闻还发现,某地“最年轻市长”曾被质疑论文作假,最后却不了了之;某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曾被同学实名举报“在清华大学 读博士,但从未见其上课。”而学校则回应其为“论文博士”,并称“论文博士不是全日制博士,学校和学院对二者的管理并不同,但属于正常招生类型。”由此可 见,政策的“宽松”和大学招生制度的种类繁杂也为官学暧昧提供了发育的土壤。
胡玉玮在采访中提到,在职官员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对于设站单位来讲,也“一举两得”。“一方面通过收取高昂学费,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接纳在职高官,提升了设站单位的知名度和校友圈。这一貌似皆大欢喜的安排,实际上助长了学术腐败。”(记者 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