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14日电(记者 朱梦琪 刘尚君)三个月后即可顺利毕业,被一家知名银行录取,与女友感情稳定,在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正扬帆起航之时,北京邮电大学研三学生孙腾霄却选择纵身一跃,将希望戛然而止。“活着真的很痛苦,不想再伤害自己的家人了”,这是孙腾霄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一年前,孙腾霄曾因实习不顺,毕业论文未能通过而延迟毕业一年,无奈放弃了已经应聘成功的工作,一度被抑郁症所困扰。难道是抑郁症复发导致他的极端行为?孙腾霄的悲剧留给世人一个永远无法破解的谜题,同时,也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新拉回公众视线。
大学生内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小石已经开始担心就业问题,“我学的播音主持专业,就读的是体育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设备上都远不如专业院校,但传媒行业的竞争压力却日趋激烈,我对未来感到很迷茫。”
北京某高校大二的学生小张直言,带给他压力最大的就是学业,“在家乡上学的时候我的成绩都排在前面,但是到了北京上大学,身边优秀的同学太多了,不管我怎么努力,在班级也排不到前几名,心理落差很大,压力也随之而来。”
来自南宁某高校研三的小李正面临毕业的压力,“我学的是管弦乐,临近毕业音乐会,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里像一直有根弦儿绷着。”
同样正在读研三的小游被毕业论文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所困扰,几个月来常常失眠,身体抵抗力也越来越差。“当初为了增加就业砝码选择考研,研究生教学偏重理论,与本科生相比,在实践上根本显不出竞争优势,现在真不知道选择读研值不值得。”
在“青年之声”心理服务联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陆小凤看来,大学生的内心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坚强,“现在的大学生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 上大学后离开家庭,在生活与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出现不适应或者内心受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沟通的渠道,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从而诱发抑郁症。”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指出,大学生患抑郁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青少年时期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日积月累的影 响,大学时期考试、恋爱、就业等诱因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宗春山解释说,“按照发展心理学来说,学生应该在青春期就完成信仰、价值观、就业、 性取向等问题的培养,应试教育却忽略了对学生们自身心理价值的引导。抑郁症最根本的原因是找不到自身生命的活力与意义,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不知道为什 么活着,生命的无意义感就是抑郁症的一个社会心理诱因。”
抑郁症患者的“微笑面具”
在“青年之声”平台上,抑郁症成为网友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网友小龚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她打算毕业后出国留学,但语言考试和对成绩点的要求让她十分担心无法申请到满意的学校。“前段时间我有些自暴自弃,压力越大越想逃避,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了抑郁症。”
对此担忧,“青年之声”志愿服务联盟导师韩美英回复说,“抑郁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释放和缓解,长期积攒其实是很容易引发轻度抑郁症。”
记者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随机采访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抑郁症离大学生并不遥远。但对抑郁症的基本知识却知之甚少,多数学生表示对抑郁症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媒体。
“此前通过媒体报道一些患有抑郁症的名人,关注过抑郁症,也听闻高校学生因为抑郁症自杀,”来自武汉的小林同学认为自己并不存在心理困扰,因此没有详细学习过抑郁症的知识。
“其实,抑郁作为一种情绪状态,像喜怒哀乐一样,每个人都会出现,往往通过自我调节就会自行消退,不影响正常生活。但是抑郁症作为一种异常心理 状态,从情绪、认知、动机和生理上都有明显的异常反应。”中央电视台特邀心理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柏燕谊认为,孙腾霄更类似于“微笑型抑郁”,“大家 看到的都是他开朗活泼的一面,很少看到他不开心的时候。但是,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往往是通过活泼开朗,受人欢迎的方式来讨好身边的亲人、朋友,而在内心深 处,取悦别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内心需求的忽视。”
柏燕谊介绍,判断是否患有抑郁症通常有四个方面。在情绪方面,悲哀和沮丧情绪非常明显,常常对生活感到绝望,无法从中获得乐趣和满足,严重的会 出现自杀倾向。在认知方面,对于自己和外界均持有负面的想法。在动机方面,对于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失去行动的意愿。在生理方面则出现明显的睡眠障碍,没 有胃口,浑身无力,极度疲惫,失去生命力。
陆小凤建议,大学生可以选择宣泄疗法和运动疗法控制抑郁症。“从个体心理的角度而言,人都有交流、宣泄、归属的需要,保持与家长和朋友的沟通, 同时扩大朋友圈,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另外,坚持定期户外运动的习惯,阳光是极好的天然抗抑郁药物,因此有冷淡消沉、无精打采、学习效率下降等抑郁症 状的大学生在阳光照耀下会渐渐找回放松的心情。”陆小凤强调,心理咨询只是初步诊断,大学生抑郁症患者想要获得专业、细致的治疗效果,应该尽快向心理科医 生寻求帮助。
无人问津的心理咨询中心
通过对北京、武汉、宁夏、辽宁等多个地区高校学生的采访发现,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受访学生均表示自己从未咨询过。
宁夏某高校的小高表示,虽然心理咨询师是专业的,但自己不会向陌生人敞开心扉,“做心理咨询感觉就是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挺丢人的。”
来自辽宁的小夏告诉记者,学校设置了心理课程,但老师基本是照本宣科,并不具有实质用处。“上课前做过心理测试,我觉得如果测试出来心理健康,就没必要做心理辅导。”
小王是北京某高校的一名心理委员,他说,学校会定期开展一些心理辅导讲座,但主动报名的同学极少,“辅导员只能用学分强制要求,同学们即使去了也多是敷衍了事。”
“班里虽然有心理委员,但作用也不大,一般都是学校出现学生因为心理问题休学甚至自杀,学院老师才会找心理委员了解同学们的动态,平时很少。”正在读研二的小赵说。
宗春生表示,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潜伏期。学生入学初期基本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依然保持着高中时期的心理惯性,而到大三、大四比较关键 的学期时,学业、工作的压力纷至沓来,学生的心理问题会集中爆发,处在井喷期的状态。“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它并不像感冒发烧,吃药休息一 下就好了。抑郁症能够给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带来打击,自杀就是抑郁症带来比较极端的结果,而大学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高危人群。”
虽然很多高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或开展不定期的心理讲座,但是宗春山认为,这样的普及教育程度还远远不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做的更深入、更广泛。 宗春山建议,学校更应该从多方面着手提升大学生精神文化的建设,如校园文化、宿舍文化、同伴文化。“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较大的文化背景差异和成长经历 汇聚到一起可能产生很多冲突,如果学校更重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起多元的文化知识系统,对于大学生来说实际上是很大的精神支持。”
此外,宗春山指出,学校应该把更人性化的关怀给予患有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的同学,而不是用冷漠消极、逃避责任的方式让学生退学、休学,把压力 推向社会和家庭,这样的行为更容易导致症状加重。同时,要加强学校社会化工作,引入专业的社会化机构与心理健康的专业人士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 工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