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学的扩招毕业生与日俱增,因此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这直接导致了不少本科专业就业率极低,主要原因就是专业深度不够。所以一些专业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本专业研究生,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跨专业考研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那些被逼无奈而选择考研的专业。
1、医学专业:经验高于一切,硕士和本科待遇差别巨大。
没错,第一个就是医学。作为要和百姓身体健康打交道的职业,不管到什么时候,老医生永远是患者和家属最信赖的人选。主治医师和门诊值班大夫对于同一病情的诊断有时会相差十万八千里,这种情况真实的发生在小编的亲戚身上。
学历对于医生整个职业发展真的有质的影响。
2、计算机专业:无业可就是假有业不就是真
随着毕业生人数剧增,计算机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等相近专业间挤占就业岗位现象更加突出。我国人才和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高校与用人单位间也缺少便捷、高效的供需机制。
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不规范、制约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不公平竞争、虚假招聘、随意毁约等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尤其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对外地大 学生落户设置的种种政策限制,致使众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成为"临时工",严重伤害了他们的个人利益。于是,计算机行业的就业意愿开始遭受严峻考验。
3、法学专业:和医生同样的道理,没点功底谁敢就认可你呢?
目前从社会需求来看真正能够从事法律行业的专业人才,相对于每年法律专业的毕业人数,其实是少之又少。为什么法学出路较窄导致法律行业这么难进?造成这种就业困难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当前的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绝大部分的法学学士甚至法学硕士,不能立刻从事与法律专业关系密切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顾问等工作,而必须得通过司法考试,要知道极低的通过率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的"拦路虎"。
其二,从事法律行业的公务员由于职位极其有限而且"热度"很高,一个岗位就有成百上千个报考者争抢。
其三,法律人才要想转行发展的话也较为困难,每年都会有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法律行业就业,导致了就业的竞争更为惨烈。
4、语言类专业:学的人越来越多,职业对学历的要求自然越来高
选择小语种肯定要比英语好就业这是肯定的,但小语种的就业也没传说中的那么吃香,一切取决于你学得怎么样以及学校所在城市外企多不多。学语言需要天赋,而且不可能蒙混过关,因为有各种等级考试,所以要慎重。唯一确定的是,选外语不会错,绝对符合未来就业趋势。
5、艺术类专业:想要改行都挺困难,
对于多数美术专业的毕业生而言,留校任教是最好不过的选择。然而,这种机会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还是被迫改行到与艺术毫不相关的行业。不过,设计类学生除了选择改行到与设计相关的专业或找工作普遍容易外,绘画、创作类的学生,要想改行都不容易。
对于美术人才遭遇的尴尬境遇,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美术专业的扩招,大肆扩招的后果是使得生源质量远不如以前,而每年能够脱颖而出的只有那么几个,其余的相当一部分并不是热爱艺术,而是仅仅为了取得一张大学文凭。
6、教育类专业:高校招聘条件异常苛刻,有无编制学历找
教育行业的就业难主要体现在高校进人难这一方面。一些高校在招聘非教师职位时明确提出:要求应聘者本科和硕士生阶段必须就读于重点大学。
与往年相比,高校辅导员招聘的条件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应聘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是硕士生,而且还要看出身,如本科、硕士生阶段必须是名校或者国(境)外知名高校、必须是中共产党员、原则上要求在大学期间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等。
教师一直是高校所有职位的招聘中要求最严格的,今年一些知名高校在引进青年教师时,甚至要求是博士后,并规定博士毕业生选聘后原则上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中期或出站考核达到师资博士后优秀条件,才能转为固定编制教师。
7、新闻类专业:找个实习机会也不容易
受到媒体发展变革的影响,不少单位严格控制新闻采编人员的数量;与此同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整顿新闻出版秩序,削减停办了一批报刊。
然而,与此同时,新闻专业的开设规模空前庞大,从以往的新闻类专业开始只有老牌院校的中文系办,到现在的综合性院校、行业性院校等也在抢着办。这样一来新 闻人才的供求失衡就显而易见了,事实上如今就连进一些好的新闻单位实习都要通过打通"人脉"获得宝贵的机会,而那些"过五关、斩六将"杀入最后面试环节的 应聘者事后回想起来也许还会心有余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