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985年开始实施的博士后制度是一项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制度,它是在李政道先生建议、邓小平同志决策下建立起来的。30多年来,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博士后制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今后理应在深化改革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中美互派留学生
十年动乱期间,我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和破坏,这一时期结束后,自告奋勇抓科技、教育的邓小平面临不容乐观的局面:高级专业人才断层、紧缺,各科研机构、高校等部门人才匮乏、青黄不接。为此,邓小平提出要向西方学习。
1977年7月23日,他在同长沙工学院负责人谈话时,第一次提出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也可以派留学生去学”。这样,进行了探索性的试验,其中采取的一项措施就是派10个人到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的实验室学习。另外,还派人到美籍华人、高能加速器专家邓昌黎教授那里去学习。
派遣留学生政策的大幅度调整是在1978年。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听取时任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校长和党委书记刘达关于该校情况的汇报,同在座的方毅、蒋南翔、刘西尧等谈话说:“我赞成增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他还提出了具体意见。教育部迅速落实邓小平的这一重要指示,于7月11日提交《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数量的报告》,同时作出了派遣3000人的计划。
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访问美国。访美期间,邓小平在中国驻美使馆接见了留学生代表,并同美国正式签订了中美互派留学生的协议。美方确定在1978年至1979年度接受来自中国的500名至700名留学人员。
1979年年初,最初的52个访问学者被分到了美国的几十个不同的学校里。两年后,他们学成归国。赴英、日、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也陆续踏上求学征程。
李政道的CUSPEA计划
自1972年起多次回国讲学、探亲、访问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博士非常关注中国这一重大举措。他发现到美国的这52名留学生去的都不是美国第一流的大学,哈佛、普林斯顿、耶鲁等校的物理系里没有一个中国正式派去的研究生。这促使他提出一项培养高端研究人员的计划——CUSPEA(China-U.S.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
1980年,李政道正式向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提出该计划,受到科学院、教育部的支持。美国60多所大学的物理系几十个专业参与了该项目,其中包括所有第一流学校。CUSPEA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勤奋,学业优秀,获得好评。
1980年至1982年,共有362名CUSPEA学生在美国学习,该项目计划办到1985年,惠及共700多人。博士后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国家逐渐形成的一种吸引、培养、使用专业人才的制度。当时,这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并不广为人知。
1983年3月5日,李政道第一次向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设立科研流动站的初步建议》。在《建议》中,他强调“科研流动站”可以成为推动青年科技人员流动的永久方法之一,并在这流动中选拔人才,留精去芜。
邓小平拍板:“我赞成,同意了”
李政道的这个建议引起邓小平的关注。
1983年3月9日,邓小平会见了李政道。在谈到李政道的上述建议时,邓小平说:“你提的建立‘科研流动站’建议我已看到。我们亦设想过很多方案,但没有那么具体。(人才流动)问题不解决好,出不了人才,是巨大浪费。国内知识分子担心待遇低,但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否出力,能否各得其所,发挥长处。” 听了李政道的解释后,邓小平说:“这个问题我们始终没有解决好”“现在我们要避免头脑发热,但不管怎样,科学和教育要多投资”“现在财政情况还好,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1984年邓小平会见李政道时拍板决策启动“博士后流动站”。
李政道提出的问题给邓小平留下很深的印象,碰巧一件偶然的小事触发邓小平更加关注这个问题。
1983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的《情况汇编》第590期发了一篇《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留法学生回国一年半后还未分配工作》的内参稿。11月16日,邓小平看到这篇文章,作出批示:“请国务院检查。天天讲缺人,有人不能用、不会用,为什么?是谁的责任?如何纠正?需要弄清楚。”还在文章的标题下用红笔画了两道粗重的杠杠,以期引起特别重视。随后,几位中央领导人也都作了批示。 根据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批示,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进行一次自上而下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大检查、大落实工作,并为此专门发了文件。
建立博士后流动站,需要资金和多方面的配合支持。李政道1983年提出该建议后,被转到国家科委研究办理,但一直没有具体行动,原因是科委和派出去的留学生没有直接关系。
1984年4月27日,应中国科学院邀请,李政道来华进行为期4周的讲学和访问。他发现该计划迟迟得不到推进,便决定直接向邓小平面陈。这次他特意准备了一份详细的书面报告——《如何安排“博士后”科技青年的一些建议》。
5月21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李政道及其夫人。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等参加了会见和宴会。
邓小平说:“看了你写的这个(指李关于如何安排“博士后”科技青年的一些建议),恐怕应交给科委、教育部?”“有不少新名词,‘博士后’对我来说是新名词,在国外可能是老名词了?”
李政道向邓小平详细介绍了博士后制度在国外的发展情况,还以形象的说法简明扼要地分析了博士后与博士的区别。
接着,李政道谈了在中国建立博士后制度的迫切性、条件等。简单介绍完后,李政道提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希望国家拨款2000万元人民币建立十几个“博士后流动站”作试点;二是国内主要机构要采取措施,最好能有一位副总理级别的领导来牵头监督落实这件事。
对李政道提出的建立十几个流动站的建议,邓小平说:“10个站,只解决200人,是否太少了”“我们现在对回来的人,不晓得怎样用,这个方法很好,我赞成。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这是新事物,新名词,我第一次听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了,但我脑子里没有这几个词,是落后分子。我赞成,同意了。”
关于谁来牵头负责这件事,邓小平对在座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说:“你管吧,你管钱。”万里请在座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管,说“他年轻,懂行”“我当后台”。胡启立表态说:“先从科学院和教育部开始。”
邓小平最后作结论说:“现在已出现回来的人不知怎么用的问题,使用不对专业,零零星星已有这个反映,更多的人回来是很大的问题。”
邓小平发表谈话后,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落实。1984年7月21日,全国科技干部管理工作改革座谈会上提出5条促进人才流动的措施。
1985年博士后制度正式创立
1984年9月30日,李政道来华主持了数次由中科院和教育部有关领导参加的讨论会,于10月10日初步确定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方案”和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试行“条例”(均为草案)。
此后,政府各有关部门加紧在全国普遍试行博士后制度的筹备工作。1985年5月,国家科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试办博士后流动站的报告》。
1985年7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决定在我国试行博士后研究制度,并拨出专款用于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式创立。
目前,博士后群体已成为国家创新型人才中的一支骨干力量,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蒋永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主任)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1月19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