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90年的史静耸,29年的人生一直过得非常平静。从很小就喜欢动物,到最终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读博士,他平静而满足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直到一周前,一面寄到研究所的锦旗及一封感谢信,让史静耸平静的生活起了一小片涟漪。锦旗和感谢信来自陕西咸阳一对夫妇,他们在信中感谢史静耸救助了自己被剧毒蛇咬伤的儿子。
事情发生在6月2日。那天晚上,史静耸正在研究所加班写文章。23时,他突然收到一位朋友转来的朋友圈信息:陕西有人被蛇咬伤。
史静耸马上与患者取得联系,分辨出咬人的是号称中国第一毒蛇的银环蛇。“这是中国境内最危险的毒蛇。”史静耸说,被银环蛇咬伤后,“不治疗的话,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抢救最佳时间只有几个小时。”
虽然史静耸马上提供了抗蛇毒血清生产厂家和当地能找到血清的医院的信息,但是当时已经是深夜,患者家属根本无法联系到这些专业机构。史静耸马上决定自己在北京的医院帮助寻找血清。
6月3日凌晨两点,史静耸打车来到北京一家专业治疗毒蛇咬伤的医院。“这家医院还真有一支抗银环蛇的血清。”史静耸说,不过,血清属于特殊药品,按照院方规定,医院不可能在没有看到患者的情况下,就把血清随便交给一个陌生人。于是,史静耸又连夜与患者所在的陕西那家医院联系,在两边医院进行了充分沟通后,史静耸成功地购买到了这支救命的抗蛇毒血清。
有了血清,接下来就是尽快送到患者手中。“这时已接近早晨6点了,任何方式都没有我直接坐飞机送过去更快。”史静耸说,“救命最重要。”他立刻向导师请了个假,直接从医院叫了出租车,捧着同学熊武阳送来的冰袋和保鲜盒去了机场。
但不巧的是,当天上午飞往西安的机票几乎售罄,史静耸费了好大力气,才抢到一张上午10点多飞往西安的飞机票。
在找机票的同时,史静耸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判断,一支血清可能不足够救命,于是,他又让师弟齐硕帮忙远程指导患者家属联系血清制药厂,就近调动分部库存。
6月3日12时,4支血清送到了患者面前。这个时候史静耸又结合自己多年研究蛇类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地医院医生共同研究救人方案。终于,血清注入了患者体内。史静耸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6月4日上午,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并恢复意识。15时,史静耸坐上了回程的火车。
这个从小看金庸武侠小说长大的90后,一直幻想能做一些行侠仗义、救人于水火的事儿,“这次的事是我离‘侠肝义胆’最近的一次,有些事,你不做会后悔一辈子。”史静耸说。
完成了这件“大事”,就迎来了端午小长假,“假期结束后,我自然而然恢复到原来的生活中,根本没有想到患者会送锦旗、写感谢信。”史静耸说。
史静耸对成为“焦点”还有些不适应,他更习惯钻到深山老林去找蛇、研究蛇。读大学期间,他所就读的大学所在地——大连,有一个蛇岛,这让史静耸如获至宝。他主动在蛇岛保护区担当志愿者,经常在岛上一住就是一两周。
后来,史静耸考上了沈阳师范大学的动物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专门研究蝮蛇。在本科和硕士学习期间,他先后去了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山东……他几乎踏遍了三北地区来寻找蝮蛇。在经历了一次非常严重的蝮蛇咬伤后,史静耸的研究终于有了进展:他最终重新修订了三北地区的蝮蛇种类。在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史静耸终于在人烟稀少的青海的三江源地区发现了新物种——红斑高山蝮。
在史静耸看来,救人这件事只是自己生命中一个“高光时刻”,但是,这种时刻总是会“一闪而过”的,真正支撑自己人生的依然是自己的研究。他现在最关心也最着急的事情是:尽快再写出几篇漂亮的论文,顺利地毕业并找到一份仍然能继续从事研究的工作。(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