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即民意,舆论是群众的看法和意见。舆论也是一种信息,是社会公众对时局和事态的评价,是亿万群众的思想动向和行为取向。比如,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导弹的袭击。
此消息传出后,中国民众的情绪、看法、意见和行为趋向如何,就是当时各国政府及世界人民十分关注的舆情,各国各类传媒对此做了大量报道,中国的新闻媒介也及时进行了充分的反映。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传媒进行这一报道时,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叙述,既表达了社会公众的看法,也表达了传媒和政府的看法。传媒和政府的看法影响社会各种看法,这就是引导舆论。所谓引导舆论,指新闻机构通过有目的地报道事实,发表评论,促使社会舆论朝着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在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暴行的群众热潮中,我国传媒一方面充分地反映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正义要求,同时也十分注意宣传报道的舆论导向,起了鼓舞斗志又稳定大局的良好作用。
三、传授知识,普及教育
新闻事业传授知识、普及教育最直接的是通过在报刊、广播电视中设置专门知识性、教育性栏目和讲座实现的。但新闻事业的这一功能还大量地体现在日常的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报道中包含有十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受众可以通过这些新闻报道获取大量的有关的知识。
四、传授知识,普及教育
新闻媒介的服务主要是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新闻事业的这种服务功能将日益重要。另外,新闻事业还具有提供文化娱乐的重要功能。目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广播电视频道多样化、专门化,就是针对不同受众需要不同服务的特点而出现的发展趋势。
五、刊播广告,服务经济
刊播广告是新闻事业重要的经济功能之一。新闻媒体是广告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广告信息传达到极大的人群范围。
在上述五大功能中,“报道新闻,传播信息”与“反映舆情,引导舆论”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一直发挥,被称为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
第五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一、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三位一体的耳目喉舌。对这一性质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用“耳目喉舌”来表述新闻事业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一个传统和特色。1849年,马克思在《<新莱茵报>审判案》的发言中说:报刊“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他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还写道:“报纸最大的好处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创办之初,一般都表明自己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大众的喉舌。1930年我们党的政治机关报《红旗日报》在发刊词中说:“本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同时在目前革命阶段中必然要成为全国广大工农群众之反帝国主义与国民党的喉舌。”1945年10月25日,延安《解放日报》在《介绍XNCR》一文中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人民的喉舌,民主的呼声”。1948年,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说:“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此后,“耳目喉舌”一词一直用来表述我党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
第二,这一性质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区别于其他社会条件下的新闻事业,区别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其他事业的一个标志。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区别于其他社会条件下的新闻事业,主要通过“三位一体”来体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区别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其他事业,主要通过“耳目喉舌”来体现。
第三,这一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对党负责和为人民服务的统一。我国党、政府与人民的一致性,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既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代表党和政府讲话,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又要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第四,这一性质要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及时、准确地为党、政府和人民提供国内外的真实信息,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要求。
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这一地位表明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
关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地位,列宁、邓小平、江泽民都作了比较精辟的论述。1905年,列宁发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指出:“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全体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的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在这里,列宁用“齿轮和螺丝钉”指明了新闻事业的地位,强调了它是党的全部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建良好舆论环境的角度出发,指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这一论述指明了新闻事业的“思想舆论中心”地位。江泽民同志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也多次论及新闻事业的地位。1989年11月,他在中宣部举办的新闻工作研讨班上说:“我们的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1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在我们党领导的各条战线中,宣传思想战线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战线。”1996年9月,江泽民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他进而强调:“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江泽民同志把新闻事业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承担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任务。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指我国各级各类新闻机构要始终不懈地坚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武装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头脑。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指我国各级各类新闻机构要以“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抑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来引导广大群众同心同德,参与伟大的现代化建设。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指我国各级各类新闻机构要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用这些精神来教育人,培养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指我国各级各类新闻机构要以物化的精神产品落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这三项任务。广播、电视、报刊是生产精神产品的重要部门,新闻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向广大受众奉献更多更好的优秀新闻作品。
第一节 “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
一、“新闻自由”口号提出的时代背景
新闻自由(Freedom of the Press),也叫出版自由,是公民民主权利的一种,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与资产阶级反封建有关,它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的口号。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于封建社会末期,在17世纪基本成熟。这个时候新兴的资产阶级,还没有获得政治地位,还处于封建政权的压迫之下。他们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和要求还受到封建政权的限制。为了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不受任何限制地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开始向封建地主进行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这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是第一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要夺取政权,首先应该争取言论出版自由,这样才能自由地批判封建制度,自由地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作好思想舆论方面的准备。但是在当时的英国,封建王朝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新闻检查法,对言论的发表、书籍的出版控制得非常严格。
二、弥尔顿提出“新闻自由”口号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中,1644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在国会发表了一个演说,抨击政府对新闻出版的专制统治,要求给予人民以言论出版自由。这个演说后来作为小册子正式出版,名为《论出版自由》。弥尔顿因此成为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政治家,英国也因此成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这一口号对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弥尔顿在这篇演说里阐述了三个基本思想:第一,人的理性高于一切,言论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因此,人人都有不受限制地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第二,应该允许存在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学说(包括正确的也包括错误的)都可以流行,通过自由竞争,正确的观点会保留下来,错误的观点会自行消亡;第三,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政府应保持中立,不要去协助任何一方。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弥尔顿新闻自由思想的核心,就是反对政府对报刊进行任何控制。
弥尔顿的这一思想,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基础。18世纪欧美等主要国家纷纷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弥尔顿的新闻自由思想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这一思想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了。比如说,1789年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中通过了《人权宣言》,这个文件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把言论出版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固定下来。美国国会于1791年也通过了宪法第一修正案,在这个宪法修正案里,明确规定了公民拥有言论出版自由,不得制定剥夺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