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复习笔记(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8-18


11、《万历邸钞》(02名):是明代邸报的抄本,共32册,部分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台北“中央”图书馆,未署名。抄本所抄万历年间的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缺失,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工作,包括筛选、删节,进行注释和附录说明等。明士大夫知识分子不少人有抄录邸报的习惯,被保存下来的《万历邸抄》即是其中一部。
12、《天变邸抄》:是一份专门报道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被附录入明人文集,得以间接保留下来。《天变邸抄》记录的是北京内城西南因地震引起火药库爆炸的灾异事件,由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编写,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的民间报纸可能性较大。
13、揭帖:开始于明代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经常用以发布声讨明王朝的政治檄文,公布起义军的政策,公布赃官和土豪劣绅名单等,进行瓦解敌人的宣传。
14、旗报和牌报:广泛使用于明末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旗报源于露布,是一种书写于帛、建诸竿,外形类似于旗子的新闻传播工具,经常书写鼓动口号,捷报,文告等,由专人骑快马在敌前敌后传送,起到鼓舞士气、动摇敌军的作用。牌报是书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形状大小无统一标准,内容作用类似于旗报。
15、报房京报:清代民间报房所出报纸通称为京报,定期出版,有统一格式,乾隆以后基本为印刷发行。京报内容基本为宫门抄、上奏、章奏三部分,宫门抄记载朝廷重大政事活动,内容庞杂,文字简略;上奏主要照发皇帝谕旨;章奏部分为皇帝同意发布的大臣的奏疏,皇帝的批示也一并在内。京报的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自己的采写和言论,读者以朝野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为主,也有少数商人。清代北京的民间报房是从部分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报纸内容与官报无差,因此得到了清统治者的允许,未加以限制。
16、辕门抄: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当地熟悉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分别编印发行。辕门抄末署出版者姓名和报纸期号,无报头及年号,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采录的官场消息。这种报纸是为一地区的官绅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消息,以补京报的不足。
二、简述题
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01传)
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99新)
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 近代报刊的传入
(1815-1873)
 一、名词解释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于1815年8月5日至1921年,月刊,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                    近代刊物,同英国基督教组织伦敦会传教士米怜携同中国工人梁发创于东南亚华人聚居的马   来半岛的马六甲。该刊以传教为宗旨,内容主要是阐述基督教义,兼宣讲伦理道德,介绍天      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开专栏,涉及时政,无新闻,简短通俗,大量引用儒家语录,雕版印刷,主要撰稿人有米怜、麦都思、马礼逊和梁发等,免费赠阅。
2、《蜜蜂华报》:1822年8月由葡萄牙人巴波沙创于澳门,为葡文周报,是中国本土出版的  第一份外文报刊,创立意在推动澳门立宪派的民主运动。此报由天主教教士编辑,鼓吹立宪,抨击贵族保守派,1823年民主运动失败,巴波沙被捕,报馆被封,报纸被禁。
3、《广州纪录报》:1827年出版于广州,是中国境内第一种英文报纸,以载商情为主,初为双周刊,后改为周刊,美商伍德创,后归于英鸦片商马地臣。为英美为华商人提供商情、沟通信息,评论西方对华政策,是一份商业报纸,附有单独发行的商业行情报。
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年8月,伦敦会传教士郭士立创于广州,是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近代月刊。雕版印刷,中国书式,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知识三方面组成,着重介绍西方实用科技和人文史地,鼓吹中外友好,设新闻言论专栏;1835年2月转由广州外国人联合组织的“对华实用知识传播会”接办,同年7月随该机构迁往新家坡。
5、《香港公报》:1841年出版于澳门,随英军进入香港,是香港第一份近代报刊,英文出版,主编为英军翻译马儒翰。
6、《德臣报》:又名《中国邮报》,周报,1845年2月创刊于香港,至1974年停刊,是中国领土上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为英商所创的商业报纸,早期与香港政府关系密切,常就英政府对华政策发表意见,要求扩大侵华规模,以满足商人要求,政治色彩浓重,带有明显的官报性质。
7、《孖刺报》:存在于1857年至1941年的香港,英文出版,是中国境内第一份日报,由英美商人合办,商业报纸,曾出中文附刊〈香港船头货价纸〉,为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
8、《遐尔贯珍》(99新名):创刊于1853年8月,出至1856年三月,共33号,是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中文月刊,也是中国境内第一家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由马礼逊教育会主办,英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理雅谷先后主编;内容上有少量传教文字,大量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技,为英殖民政策辩护,重视新闻报道,曾载新闻图片,为中文报刊之首创,也刊登商情广告,1855年出专门附刊《布告篇》。铅活字连史纸印刷,每期印有中英文目录。
9、《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年于香港开始出版,初为《孖剌报》的中文附刊,是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周报。一张两版,双面印刷,主要载行情、船期和广告,兼有少量新闻,以香港各铺户为发行对象。1864年末至第二年初,易名为《香港中外新报》,70年代再次易为《中外新报》,成为独立报纸,变为4开4版,以船期和广告为主要内容,另附《行情纸》,1873年改为日报,90年代转归中国人所有。
10、《字林西报》(99传名):英商奚安门创于上海,英文出版,前身为《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1864年改名为《字林西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北华捷报》成为其星期附刊,出至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形式上为英国报纸风格,内容主要为行情、船期、广告等商业材料,重视时政新闻和言论,有很强的政治性,始终为外国侵华行径辩护,打压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相关话题/中国新闻传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