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彩色版笔记(10)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9-12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9行)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
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
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一)  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
(二)  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
(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
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大众传播的定义,四种功能观,各种媒介的特性,拟态环境
第一节
111面很明确的定义了大众传播的定义,一定要熟背,而大众传播的特点也很好记,前三点是对定义的一个扩展,把定义背下了就好理解了,然后记主后三个内容关键词:两种属性,单向性,制度化。再大概了解下内容,就基本PASS了。
113面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个重点,首先,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要牢牢记住,这是其功能说最基本的内容。其次,赖特的四功能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娱乐”,而其余三点其实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同理,施拉姆的功能说主要注重它的“经济功能”,其余也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而拉扎斯菲尔德的功能捉当然就是注重其“麻醉作用”。这也要求倘若把功能出成一个大题,大家一定要抓住重点说,不要重复的展开同样的内容,显的累赘又繁杂又浪费时间。
第二节
的内容是泛泛而谈,比较散,只是在119面的中间强调一下电视的特性,要记住,而对报纸、广播、网络的特性一样要求牢牢记得,他们的优点缺点,相信学了新闻传播的人都应该知道,不知道我再写出来好了。即使书上没有明确说,也是必须掌握的东西。
第三节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如乐观主义观点主要阐述的是舆论和报刊的关系,怀疑否定的观点主要是从把大众传播作为舆论工具和“麻醉作用”的方面来考虑。这节一个重点主要就是126面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现象,其定义与影响都需要重点掌握,它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理论,它和很多理论都有着联系,所以要结合来把握,这在后面会提到。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    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受众”。任何人只要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便是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
4、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意义的消费。
5、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力。大众传播的单向作用的性质为它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6、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赖特《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提出“四功能说”:
1、    环境监视——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    解释与规定——传达信息时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    社会化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在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4、    提供娱乐。
施拉姆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该分类的重要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
传播的经济功能不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这种地位赋予功能,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2、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
3、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人们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代表性事件是“人人都看的报纸——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以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
电报、电影、广播、电视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1、    大众传播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2、    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安排日常生活。
3、    提供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
4、    提供娱乐,活动轻松和休息。
传播对现代人的“有用性”。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美利坚民主国》探讨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报刊三种功能: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一件的“测风标”功能。报刊通过这三项功能使舆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惟有这种舆论,才能在民主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
法国,塔尔德《舆论与群集》,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报纸导致了公众的诞生,他们是“纯粹的精神上的集合体”。惟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大。
库利《社会组织》,印刷意味着民主,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成为现实。舆论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近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间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
2、“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大众媒介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的舆论工具。二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加剧。“麻醉神经”的负功能。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的社会,将广大受众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洪水”中,使他们丧失了对重要的公共事物的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心理暴力”。
大众传播是伴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强有力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这种信息系统发挥什么性质的影响,关键在于使用和管理它的人,以及它所处的社会制度和这些制度赋予它的使命。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人的行为也就是调节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活动。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1、    客观环境本身2、人对环境的认知3、人的行为4、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人的行为决策是建立在环境认知的基础上的。
传统社会里,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建立在“第一手信息”的基础上。
客观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
现代社会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的范围,必须通过大型媒介系统去把握。大众传播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或叫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    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符号。
2、    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
3、    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
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传统社会,信息环境与客观环境处于重合状态。大众传播系统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环境则与客观环境产生了分离,成了不同于环境本身的“二次环境”,具有了相对独立性。
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信息的特性: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
李普曼,美国新闻工作者,提出,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在人与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藤竹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力量,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
课后练习题:
1、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②特点:a.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b.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c.对象是一般社会大众,即“受众”;d.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属性;e.传播的单向性很强;→f.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①H.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a.环境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适应此变化,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b.社会协调功能(联络、沟通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保证社会遗传代代相传)。

相关话题/传播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暨南大学传播试题传播业务表格版
    传播业务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作文 2009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2
  • 暨南大学传播试题传播史论表格版
    传播史论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评论与分析 2009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2
  • 传播学教程专题考研复习讲义
    传播学教程专题 ★(N)已考 重要内容(熟练掌握) ▲比较重要 N次数 专题一:★意义 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符号本身的意义 (1)分类:①明示性意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2
  • 2013名校新闻与传播专硕真题
    山东大学 上午334 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 1.传播过程的特征 材料是小明和小强电子邮件讨论国学问题。你来我往的回复。 2、美国性丑闻事件,一个人用自己的邮件列表发送给了大家,赶在了传统平媒前,另一个检察官把事件全文发表在互联网上,短时间内2000万人下载。分析这件事。 3、用相关传播理论分析马诺现象rd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2
  • 2011复旦大学等名校新闻传播考研真题
    2011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基础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沉默的螺旋 2。知识沟假说 3。新闻专业理念 4。时务体新闻传播学,新闻 5。每周评论国内最 6。中国报学史 7。洋旗报新闻传 二,简答 1。宣传的七种策略新闻传播 2。大众媒介的受众分类 3。1927年国民党新闻统制的主要措施,其核心是什么? 4。简述邹韬奋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2
  • 厦门大学考研之中国新闻传播史(古代与近代部分)复习笔记总结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
  • 厦门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日本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
  • 厦门大学考研备考《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全)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全) 总论篇 1.《每日纪闻》 公告式的官方公报。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公元前59年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是将每日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
  • 2016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考研:中国新闻史结构图
    中国新闻传播史(理论框架梳理) 上古 甲骨、金属铸件(金文)、岩石是最早的文字传播载体 集市贸易、经济广告、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 两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
  •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课后答案1-11章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课后答案1-11章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