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7)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19


2. 美国之音
美国的对外广播,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对外广播。
美国之音成立于1942年2月24日,当时主要从事战争宣传。二战后,主要进行反共宣传。以后逐渐将重点转为阐明美国政府的政策,宣传美国社会和美国生活方式、报道国内外新闻及时事评论等,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美国之音初创时隶属美国战时情报局,1953年起归美国新闻署领导,经费来自政府拨款。
美国之音总部设在华盛顿,使用48种语言播音。
除继续传统演播方式外,美国之音已经开始用电在邮件的方式向人们发送新闻。
3. 全国广播公司
1926年创建于纽约,是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子公司,创始人沙诺夫,有“美国无线电之父”的称号。
全国广播公司在美国广播电视领域起步最早并长期占据领先地位。1927年成立两个不同的广播网,即“红色网”和“蓝色网”。由此,全国广播公司的广播网从东部拓展到西部,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商业性广播企业。
全国广播公司在发展电视方面也走到了前面。该公司电视新闻在50到70年代一直居领先地位。
全国广播公司及其母公司现在已发展成为多元化的电子和信息传播大企业。198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和通用电气合并,更增强了它的经济后盾。
1995年12月14日,全国广播公司和微软公司宣布合作创办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电脑网络。新设频道为MSNBC。1996年开播。
4.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成立于1927年2月,为16家广播电台联合组建的独立广播电台联营公司。
1927年9月,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合并,组成哥伦比亚唱片广播公司,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退出,公司改现名。随后该公司推出了第一个广播节目。
1931年试播电视,1939年正式播出。1965年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自70年代以来压倒全国广播公司位居首位。这一成就得益于一批出色的电视记者和节目主持人。
70年代中后期,CBS由于内部的政权脱离,极大影响了对外竞争力。
1995年西屋电器将其收购,新的CBS在广播电视方面重新恢复了领先地位,是美国最大的电视集团、广播集团以及广播业中最大的销售公司。
5. 美国广播公司
1943年成立于纽约。前身是全国广播公司的“蓝色网”。
1953年美国广播公司同派拉蒙合并,增强了电视节目制作能力。
1985年为大都市通信公司购买,组成大都市美国广播公司,实力大增。
美国广播公司不惜高薪聘请知名电视记者和节目主持人,以提高新闻和其他节目质量。该公司较注重体育节目。1985年3月首府传播公司买入美国广播公司股份,改名为首府-美国广播公司,它是最成功的体育频道ESPN最大股东。该频道也是首府-美国最有价值的财产。
1995年8月,首府-美国广播公司被著名的迪斯尼公司购买,成为集电视、广播、出版、娱乐、电讯于一体的传播娱乐帝国,同时拥有制作和传播两大阵地,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6. 福克斯广播公司
1986年成立,是国际传播巨头默多克联合所购买的六家电视台组建。
90年代中期,福克斯广播公司通过企业和节目方面突出的行动,有力地改变了美国广播电视网的结构。福克斯正在迅速地上升之和三大老牌电视网势均力敌的地位。
7. 公共广播公司
1968年成立。旨在统筹联邦政府拨款的分配和使用,协调公共系统各台之间的关系,促进公共广播电视的发展。
公司于1969年和1970年分别建立了公共电视网和公共广播网。
公共电视网是各公共电视的会员组织,负责节目的分配和交换。
公共广播网是各公共广播电台的会员组织,主要负责提供新闻节目。
公共广播电视播出的节目内容比较健康,因而深受各界的欢迎。然而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为争取受众,得到更多资金支持,公共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趋于“媚俗”,口碑下降。
8. 有线新闻电视网
1980年6月正式创办。每天24小时连续播送新闻,内容详尽且有一定深度。
有线新闻电视网1995年与时代-华纳公司合并,业务如日中天,继续发展。
总部设在亚特兰大,拥有实力雄厚的采编队伍,全套自动化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
9.“家庭影院”
美国开办最早也最具影响的电缆电视台,隶属时代-华纳公司。
1972年创建,主要提供电影和体育节目。
总部设在纽约,是有一个全国性电视网。
 
第十三章 加拿大的新闻传播事业
1.《环球邮报》
全国性报纸,加拿大最主要的英文日报之一。在安大略省府多伦多出版。
1)前身是创办于1844年的《环球报》,最初是多伦多边境居民区的周报,创始人布朗。早期《环球报》还是获得了成功,原因主要有:布朗的社论深受欢迎;连载小说;不惜重金购入新机器,改为日报出版;积极扩展业务范围。
2)19世纪70年代来自外部的竞争和经济萧条使该报发行量第一次下跌。直到1890年威尔逊被任命为主编,该报才恢复活力。成为安大略省殷实上层阶级的报纸。
3)一战后,该报又陷入困境。1936年麦卡拉买下该报,又买入《帝国邮报》,将两报合并为《环球邮报》。麦卡拉对这份报纸做出了重大调整:
首先、从一贯法对保守党的自由派报纸转变成一份保守党机关报,坚定地反对长期执政的自由派政府。
其二、取消对广告部门禁止等关于雪茄烟、腰带、威士忌酒和廉价服装的种种限制,刊印赛马等社会新闻,提高了发行收入。
其三、重视技术的开发。
4)1955年,《环球邮报》转入工业家韦伯斯特手中。他任命达格利什为主编。这位主编在一系列改革失败后,创办了单独出版的日报《商业报道》终于获得成功。
5)以后《环球邮报》几度转让,1965年被自由新闻公司收买,1980年并入汤姆森报团。如今该报的国内消息是加拿大报纸中最充分的。
 
第十四章 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早期报业的发展
 
第二节 “明治维新”至一战期间的报业
1.《报纸印行条例》
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有关新闻的成文法规。
1869年初,为了加强对报业的控制与管理,明治新政府参照外国报纸法制定。
主要内容为:
1)每份报纸必须有各自的名称;
2)反观方批准出版的报纸,不必每期送检,只要将当日发行的报纸向官厅呈送两份即可;
3)每份报纸必须标明出版地点、年月日、编辑人、出版者姓名及各期期数。
4)一切天变、地异、物价、商法、政治、火灾、军事、生死、文学艺术、服装、饮食、各种官方公报、洋书译文、海外杂话以及与世无害的事项均可登载;
5)刊登赠答文书、个人著作、杂谈等,应加注姓名;
6)不许对宗教妄加评说。
《报纸印行条例》附录:
1)官方报纸的取缔权不属于开成学校;
2)各府、县出版的报纸,其检阅权归各府县裁判所;
3)外国人用日文出版的报纸,必须向当地裁判所备案,当地裁判所必须加以监督;
4)开成学校只负责监督东京出版的报纸;
5)东京出版的各报如违反新闻条例,又开成学校向东京裁判所提出控告,再由东京裁判所进行审判定罪。
2.《横滨每日新闻》
日本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报纸诞生的标志。
1870年4月在神奈川县令的鼎力支持下创办于横滨。
该报新闻与广告各占一半,在新闻报道中,贸易和物价方面的内容占有相当的比重,其中有关横滨的经济新闻颇受关东一带工商业者的欢迎。
把它看作日本真正意义的近代报纸的诞生,原因在于:
1)《横滨每日新闻》为日报,定期发行,而在它之前的报纸多为不定期出版;
2)《横滨每日新闻》采用先进的日文活签字印刷,而它之前的报纸基本上是木板手工印刷;
3)《横滨每日新闻》用“西洋纸”单张印刷,而它之前的报纸用日本纸张印刷,其状与书籍、小册子无异;
4)该报的读者群不再限于幕府高级官员,而是扩展到包括普通市民、工商业者在内的民众层。
3.《读卖新闻》
日本小报中有代表性的报纸之一。
1874年创办于东京,创办人为子安峻等。
初为隔日刊,半年后改为日刊,发行量猛增,居东京各报之首。
后来随民权运动的勃兴,也逐渐带有政治色彩,成为改进党系统的报纸。但受政党的影响还是比较小。尽管如此,随着政党活动的终止,该报的发行量还是受到了一定影响。
1886年起,《读卖》开始刷新版面,大量刊登文学作品,是该报以“文学报”的特质身价倍增。
4.《朝日新闻》
日本小报中有代表性的报纸之一。
1879年创办于大阪,创办人木村滕。
该报初为小报性质,民权运动时期开始涉足政治,刊载言论,兼具大报和小报的特点。
“政党报纸”后期,为了免遭停刊的厄运,它以中立面目出现,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努力采集独家新闻,并向国内外派驻记者。
该报由村山龙平和上野理一接手后,经营得当,发展一直比较顺利,是日本近代报纸向现代报纸发展的先驱。
5.日本“政论报纸”时期
19世纪70年代,日本“自由民权运动”拉开序幕,也引发了“民权派”和“官权派”之间的论战。
“民权派”最有力的喉舌是《横滨每日新闻》,“官权派”的主要报纸是《东京日日新闻》。
这一时期,两派报纸围绕召开国会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日本新闻史把这一时期称为“政论报纸”时期。
6.日本“政党报纸”时期
“政论报纸”时期“民权派”报纸攻势凌厉,明治政府颁布了“新闻纸条例”和“诽谤法”,对报纸予以。然而立法反而促进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1881年,明治天皇被迫颁诏,决定开国会,行立宪。于是各种势力很快结党,一些政论报纸也转而成为各个政党的机关报。
围绕立宪后的日本应当建立怎样的国体、政体的问题,各个政党通过所属机关报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范围不断扩大,许多报纸卷入其中。由于政党论争成为这一时期报纸宣传最突出的特点,日本新闻是把它称作“政党报纸”时期。
7.《邮报便知新闻》的商业化进程
1886到1887年,日本报纸开始走向商业化经营之路。
《邮报便知新闻》是最早走上这条路的。
1886年该报仿照欧美模式,对报纸内容、版面、组织机构乃至经营方式进行了全面调整。具体做法:
1)对新闻报道、评论写作加强管理和监督,投入高素质的人力完成这项工作;
2)一反常规,变大型化版面为小型化版面;
3)版面力求大众化,文章力求平易近人,汉字加注假名,刊登连载小说;
4)改进发行方式——要求地方提前交款订报,东京市内发行该由报社直接投递。同时大幅度削减报价。
结果销数大增。
8.《朝日新闻》的商业化进程
《朝日新闻》是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报纸。
1888年,大阪《朝日》打入东京,收购东京《觉醒报》,创办了《东京朝日新闻》,从而形成了日本第一个跨城市经营的报系。
该报励精图治,与同行展开激烈的竞争,并且在竞争中获得很大发展。具体做法:
1)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2)使用电报传发新闻。3)采取多种促销手段。
 
第三节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1.“白虹贯日”事件
一战结束后,受俄国十月革命鼓舞的日本人民掀起反战运动,要求“不干涉俄国”。日本报界普遍表示“日本出兵西伯利亚没有明确理由”。为此先后有56家报纸被内阁勒令停刊,引起了报界的强烈不满。
1918年8月,全国84家报社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关西记者大会”,要求言论自由。报道这次大会情况的《大阪朝日新闻》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止发售;发行人兼编辑山口和专写这条新闻的记者大西利夫被判刑两个月;社长被迫辞职;包括总编辑在内的许多编辑人员被迫退出报社。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为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和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
2.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日本报业发生了重大变化
1)组织机构的变化
一战后,报社实现了股份制经营,内部分工更加细密。这也使报社的企业化经营有了充分的组织保证。
2)经营方式的变化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报纸开始大量刊登广告。广告费也随之增加。各报为争夺广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报纸销售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的报纸纷纷降价、扩大发行;小型报则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售价的降低使报纸发行量大幅度增长。大阪《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一局确立了日本全国性报纸的“双雄”地位。
3)编辑制度的变化
采取综合编辑制,对新闻报道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安排。
社会版的编辑方针也发生了变化,报道对象扩大。
另外报纸还增加了地方版。
4)技术手段的变化
各报竞相购入先进的印刷设备,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这些都为报纸的大量发行、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
3.二战时期,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措施
1)成立内阁情报局
该机构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首相,是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力机关。其职责是:处理有关推行国策方面的事项,统一收集情报、监督报道及组织宣传;根据“国家总动员法”对报纸及其他出版物进行管制;指导或取缔广播事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情报局成为政府军事独裁的言论工具。
2)制定新闻统制法规
3)实行“一县一报”的合并措施
按照《国家总动员法》的规定,从1938年到1940年,政府开始对报刊进行全面整顿——合并现有报刊,不允许创办新报刊。
通过上述措施,日本政府将新闻业的用纸、资材、编辑、出版等全面统制起来,实现了所谓“国论统一指导”的体制。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日本报纸在制造战争舆论、使日本民众滋生盲目的战争意识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战车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件。
 
第四节 二战后的报业
1.《每日新闻》
前身是1876年创办的《大阪日报》。
办报方针:独立于一切权力之外,通过不偏左也不偏右的社论和报道,自由地为建立民主社会做出贡献,通过为国际所关注的社论和报道,为建立和平的社会做出贡献。
2.《日本经济新闻》
前身是1976年创办于东京的《中外物价新报》,1946年定现名。
办报方针:中正公允,以期实现日本国民生活的基础——经济的和平民主发展。
它的经济信息很有权威性。
3.《产业经济新闻》
前身是1933年在大阪创办的《日本工业新闻》,1942年合并了33家产业和经济小报,改为《产业经济新闻》。该报主要反映日本财政界的意见和主张。
4.《赤旗报》
日本共产党机关报,现存政党报纸中发行量最大的一家。1928年创办。
把宣传日共纲领、发展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实现人民民主作为自己的任务。
主张通过《赤旗报》联系群众,推进党的活动。
5.《文艺春秋》
日本最负盛名的综合性杂志。创办于1923年,月刊。初为文艺刊物,后逐渐发展为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刊物。经常刊登专家评论和调查性报道。
6.日本报业垄断性表现
1)都在东京、大阪以及其他主要城市设立总分社,分别出报;每个总分社又出版各种地方版,还各自出版多种期刊。是拥有许多子报的报业集团。
2)经营广告和其他文化产业,是庞大的传播媒介集团。
3)兼营其他业务,又是跨行业的联合企业。
第五节 通讯社
1.共同社
成立于1945年11月1日,是日本最大的通讯社。
它是“日本全国的报社、广播电台合作建立起来的,以收发消息为宗旨的共同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加盟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提供国内、国际的文字、声音及图片新闻,同时还向海上航行的日本船只播发日文和英文新闻。
 
第六节 广播电视事业
日本广播协会(NHK)
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创建于1926年,战后重新改组。1953年开播电视以前一直经营广播,现在主要力量已转电视。
NHK是半官方性质的公营广播电视机构,又是实行自主经营的“特殊法人”。它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任何人不得对广播内容进行非法限制和干涉。
它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播放广告,旨在通过制作新闻、娱乐节目,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准,其全部经费来自电视机执照费,经济基本自立。
从总体上看,NHK的节目内容比较严肃、正统,新闻报道方面力求准确、公正,注重实效性,娱乐题材尽力避免庸俗化,在世界电视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
 
第十五章 朝鲜半岛的新闻传播事业
1.“日章旗事件”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压制下,朝鲜爱国报刊坚持不懈地进行争取祖国独立、要求民族自由的斗争。
1936年8月,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朝鲜运动员孙基桢代表日本队在马拉松比赛中获得冠军,朝鲜《东亚日报》、《朝鲜日报》、《朝鲜中央日报》在刊登孙的照片时,抹掉了他运动衣上的日本国旗标志。日本当局发现后,立即逮捕有关人士,《东亚日报》的社长总编被迫辞职,报纸停刊九个月。
这就是朝鲜新闻团体的“日章旗事件”。这一事件在朝鲜民族报纸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2.《劳动新闻》
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前身是创刊于1945年11月1日的《前卫报》,是朝鲜最大的报纸之一。
每天出六版,有重大事情时出八版。
国内各地有常驻记者,国外记者一般由朝中社记者兼任。
3.《东亚日报》
1920年4月1日创刊,是朝鲜半岛上最古老的两家朝文报纸之一,主张建立民族的政府、恢复公民权利、保障个人自由和新闻自由,因此经常受到政府的批评。
但它的公正中立赢得了一般读者的广泛支持和尊重,发行量曾达一百多万份。
该报在国内设有11个支社,在东京、洛杉矶、多伦多、香港、雅加达等地设有分社,同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日本《朝日新闻》和韩国联合通讯社有互换新闻关系。
4. 联合新闻社
1979年韩国总统被暗杀后,政府加紧了对新闻媒介的控制,1981年1月下令将所有的通讯社与报纸、广播合并,以合同通讯社、东洋通讯社为基础,吸收、合并三家专业通讯社——时事通讯社、经济通讯社、产业通讯社,组成了新的大型通讯社——联合新闻社。
1981年初正式发稿,1986年2月通过电脑向海外发送英文新闻稿。同31个国家和地区的42家通讯社建立了新闻交换关系。
 
第十六章 印度的新闻传播事业
1.《印度快报》
1940年创办于孟买,现在在13个城市同时出报。该报属于戈恩卡家族所有,对国大党持批评态度,以揭露政府内幕消息闻名。印度快报系有15种出版物,是印度最大的报团。
2.《印度时报》
前身是1838年创办于孟买的《孟买时报》。1861年改为现名。
属于达尔米亚——贾殷财团所有,现在在6个城市同时出版。
该报新闻详尽、文字严谨;政治上一般支持国大党。
主要读者是社会中层知识分子、海外华侨。
3.《印度教徒报》
1878年由六位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具有反抗殖民主义的传统。
二战期间坚决反对法西斯主义,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现为卡斯图里父子有限公司所有,总部设在马德拉斯市,在4个城市同时印刷。
支持国大党,读者对象多为有知识的年轻人。
4. 印度报业托拉斯
简称印报托,是印度最大的通讯社。
前身是1910年建立的印度联合通讯社,1919年被路透社收买,成为其附属机构。
印度独立后,印报托接替了印度联合通讯社和路透社在印度的业务,于1949年2月正式发稿。该社是印度报业老板合股企业。
印报托总部在孟买,在国内有五十多个分社,在北京、伦敦、莫斯科等处派有记者。订有路透社、法新社的新闻,与共同社、南通社、波通社、德新社交换新闻。
 
第十七章 东盟及西亚主要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
1.《联合早报》
新加坡主要华文报纸之一。1983年3月16日出版。
特点是:一方面提供全面的综合新闻,另一方面加强本地社区、华人社会以及中国大陆和港台的报道。对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报道客观温和。重视言论和副刊,尤其是副刊内容丰富多彩,为各种对象、各种年龄和文化层次的人提供服务。
1987年11月1日出版《早报周刊》颇受欢迎。
为拓宽稿源,该报同境外新闻机构,特别是大陆、港台、马来西亚等地的新闻机构建立了各种业务关系。1988年和1992年先后在香港和北京设立办事处。该报致力于推广华语华文、发扬华族文化的工作。
世纪之交,面对网络的挑战,《联合早报》于1995年进入互联网,成为东南亚国家上网的第一家华文报。
2.《海峡时报》
新加坡也是马来半岛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创办于1845年7月5日,除日本占领新加坡三年中断出报外,连续发行,具有重要影响。主要面向新加坡读者,但还是发行到曼谷、香港等地。在华盛顿等地驻有记者或特约记者。
该报重视国际新闻报道,国内新闻相对较少,编排受英国影响较大。
1992年增办英文《新报》,文章短小通俗,图片多而大,彩色印刷,80%是软新闻和娱乐性内容,主要面向教育水平较低的读者。
3.《罗盘报》
印尼最受欢迎的报纸,也使印尼最重要的独立报纸。
1965年由一个天主教团体创办,后来逐渐摆脱宗教倾向。
该报谨慎地摆好政府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对一些政府活动和文件新闻低调处理,但有时也反映政府观点,刊登的新闻大都为读者喜爱。发行量居各报之首。
4.安塔拉通讯社
成立于1973年,是印尼国家通讯社,由国家情报部管理,在国内外派有常驻记者,同世界上20多个主要通讯社签订了新闻交换协定(美联社出外),是亚洲-太平洋通讯社组织、国际伊斯兰通讯社和不结盟国家通讯社联盟的成员国。
 
第十八章 埃及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九章 非洲其他代表性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
1.《金字塔报》
非洲第一大报。
1875年塔克拉兄弟创办于亚历山大,最初是周报,标榜“积极发表政见,及时报道伤情,摆脱宗教束缚,传播现代科学文化”,多方争取读者,不断扩大销数,使舆论界为之耳目一新,一跃成为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喉舌,当时被誉为“埃及升起的一颗文明新星”。该报是第一家不受政府资助的报纸,采用商业化经营方式。1879年一度遭封闭。1881年复刊后改为日报,报风不变。
20世纪50年代初,该报为“7.23”革命进行了积极的舆论宣传。但此后几年却成为“一张死气沉沉的报纸”。
1956年到1974年,著名记者海卡尔任总编,报纸得到长足的发展。
1)他特别注重报纸的头版,强调“客观”报道新闻,提高标题质量;
2)加大国际新闻、科教、文化、体育、文艺的报道力度,为报纸提供更多的“深度报道”和分析文章;
3)开辟“社论版对页”,加强读者和编者往来。
4)聘请埃及著名作家撰稿,把文化艺术版办得有声有色;
5)在伦敦、纽约、巴黎和主要阿拉伯城市派驻记者;
6)建立一个由专家、学者们组成的“战略研究中心”,为该报及时提供新闻报道背景材料和研究性文章;
7)1963年成立“金字塔报广告社”,60年代末出版《金字塔经济学家》和《国际事务》等报刊;
8)建立海外发行系统,从而使该报成为一家国际性的阿拉伯文日报。
1988年该报被“世界报纸指南组织”评为最佳国际报纸。
该报现在用阿拉伯文早、中、晚三次印刷出版,另有周末版。在伦敦出英文国际版,在纽约同时印刷。
2. 中东通讯社
埃及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国家通讯社。
该社于1956年2月由埃及两家日报和两家出版社筹资建成,1960年收归国有。

相关话题/外国新闻传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