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杨文士管理学原理笔记第15章

免费考研网 免费考研网/2008-07-23

第十五章沟通

沟通(Communication),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交流。这在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沟通可以是通讯工具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是通讯科学技术所研究的课题,例如通讯卫星、电视、电传、电话等);也可以是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是工程心理学所研究的课题)。沟通还可以表现为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既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也是现代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本章着重从管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执行领导工作职能的要求,阐述有关沟通联络的问题。

第一节沟通的含义

一、沟通的概念

沟通有时也简称为沟通,也就是信息交流。确切地说,所谓沟通是指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作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根据这一概念,沟通包含着以下三个含义

(一)沟通是双方的行为,而且还要有中介体

 “双方”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因而就有三种表现形式,即:

1.人一人之间的沟通。例如主管人员(或下属)发出情报,通过联络人员进行组合编排、整理,然后传递给下属(或主管人员)。

2.人一机之间的沟通。将各种情况通过人或其他手段,将人的语言转变为机器的语言,使机器接收并执行,例如自控车床。

3.机一机之间的沟通。例如电传打字机等等。

由于在管理过程中各种信息的交流、沟通都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开的,所以主管人员把各种信息的交流过程看成是一个整体,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amgerial Information System,缩写为MIS)。

显然,这并非本章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因为,对人一机、机一机之间的沟通,已有众多的“工程学”加以研究,并且在本书的“控制工作”一篇中将有所涉及,所以,本章主要阐述人一人的交流形式,并把着重点放在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这是领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指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有不同于其他沟通过程的特殊性: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或语言的文字形式)来进行的。

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是消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

3)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有着重要意义。在信息的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需彼此了解对方进行信息交流的动机和目的,而信息交流的结果是会改变人的行为的。

4)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这种障碍不仅是由于信息渠道(即传递)的失真或错误,而且还是人所特有的心理障碍。例如,由于人的知识、经历、职业、政治观点等不同,对同一信息可能有不同看法和不同理解。这些特性表明,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时,需要研究其特殊规律。

(二)沟通是一个过程。

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七个环节。

1.沟通主体,即信息的发出者或来源。

2.编码,指主体采取某种形式来传递信息的内容。

3.媒体,或称沟通渠道。

4.沟通的客体,即信息的接收者。

5.译码,指客体对接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解释、理解。

6.作出反应,也即体现出沟通效果。

7.反馈。

(三)沟通有三个关键环节

编码(Encoding)、译码(Decoding)和沟通渠道(Channel)是沟通联络过程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它始于主体发出信息,终于得到反应。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信息,往往含有“字里行间”和“言外之意”的内容,甚至还会造成“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结果。

二、沟通的目的和作用(07年简答

(一)目的。

组织中沟通的目的是信息分享,使组织的所有行动在既定目标上保持一致。随着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组织必须迅速、准确、及时地掌握组织内外部各种信息,在充分分析地基础上,重新思考和确定组织地使命和战略目标等,并且在组织内部进行分解部署,并使得每名员工都能够得以分享,并转化和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保证组织内地所有活动和行为与组织的使命和目标保持一致。还要对组织中的各种活动结果等信息进行测量、监控,为采取纠正措施和改进等决策提供依据。显然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了解得越是清楚,越能够采取正确的行动,如果没有组织内外畅通的沟通和信息分享是难以实现的。

(二)作用。

主要有如下几点:

1.使组织中的人们认清形势。“认清形势”在这里是指,为明智的行动提供必要的情报。组织成员对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工作环境知道得越多,就能工作得越好。这包括三方面的工作:

1)使新来的人员认清形势。这项工作可以由人事部门来做,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更应该由顶头上司即上一层的主管人员来做。其内容包括:现在组织的处境,例如物质条件、环境因素、人员情况、组织发展的未来等等,更重要的是要介绍即将要派给他们的有关任务的主要情况,鼓励他们用一些可考核的方法来理解他们的职务和目标;讲解他们的职务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明确他们的职责范围以及相应的权力界限;使他们了解如何汇报工作,如何使工作顺利,如何与其他人们进行交往、联系和工作。

2)不断地认清形势。这是指在确定使命、目标以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主管人员不断地讲解和引导,使下级人员领会、认识、明确他们的各项工作,尤其必须经常地对新的或修改过的目标、任务、组织工作的变动情况(与政策、组织、服务对象等有关)以及主管人员的变动认识清楚。

不断认清形势的困难是:人们对必须重复做的、而且能完成的工作渐渐不感兴趣。使一个新来的人员很快而且准确地认清形势是较容易的,而主管人员要不断地认清形势则要有坚韧的毅力。

3)使主管人员认清形势。如果上级对形势的认识不足,甚至常常认为没有必要去认识,这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当然,上级可以通过控制报告和会议使自己了解情况,但这是很不够的。

上级应该主动去认清形势,与此同时,每个下级应经常向他的上级汇报情况,并且准确地理解上级的需要,以便对报告的内容进行选择,使上级从情报资料堆里摆脱出来,而对于他们自己的有不利影响的情报也决不擅自删改。

2.使决策能更加合理和有效。主管人员要根据情报作出决策。任何组织机构的决策过程,都是把情报信息转变为行动的过程。准确可靠而迅速地收集、处理、传递和使用情报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为决策目的所需的信息流,同组织层次有密切的关系。信息由基层一级向上传输,各部门的主管人员把收到的信息进行总结、消化,并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采取行动。然后,他们又把信息向更高一级传输,在那里再进行总结,采取行动,并传输到最高主管部门。最高主管部门对收到的信息进行总结归纳,并用来进行决策。

在决策过程中,由上而下地传输信息要考虑传输的时间、范围和方法。通过各级组织层次由上而下地传递情报要花费时间,而延误时间会铸成失败。因此,大部分机灵的高级主管人员都坚持把情报直接送到需要它的部门。

3.稳定员工的思想情绪统一组织行动。从一个人被招聘到组织内某一岗位(或职位)开始,直至退休(或调出),有效的沟通都是极其重要的。在招聘过程中,进行沟通可使未来的员工相信在本组织中工作的好处,主要是使他们对组织整个状况有所了解,并产生一个好的印象。同时,还要使他们了解组织的内部政策、习惯做法、结构,以及他们的岗位等,从而使他们在进入岗位之前,在心理上有所准备。

在趋向性方面,情报沟通就是要使员工熟悉他们的工作,使他们感到其工作安全。人们认为,使员工在精神上感到满意,他们的工作就更有效果,就愿意留下来工作。

员工要做好工作,就需要有充分的情报。经验表明,繁琐的指导和严密的监督对有文化的、肯负责的员工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他们能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并做好,他们需要了解他们的工作同整个工作的关系,以及对组织的重要性等方面的情况。

在个人考评方面,上级主管人员评价其下级对组织所做的贡献,并将此评价传达给下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有利于使下级了解自己的地位,了解上级对他们完成任务的看法,了解他们如何改进自己对组织的贡献,以及了解他们的未来前途等。如果这种考评是明智的,将会大大激发员工的士气。

每个人,特别是每个员工都承认在有组织的活动中需要纪律,在这方面进行情报沟通就是使员工了解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使他们能遵守这些制度,从而保持组织的统一性。

 

第二节沟通的类型

在一正式组织内,成员间所进行的沟通,可因其途径的不同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两种系统。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正式结构或层次系统运行。近年已发展为具体的信息系统。非正式沟通则是通过正式系统以外的途径来进行的。

一、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一般指在组织系统内,依据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例如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公函来往、组织内部的文件传达、召开会议、上下级之间的定期情报交换等。

根据古典管理理论,沟通应遵循指挥或层级系统进行。严格地说,越级报告或命令,或不同部门人员间彼此进行沟通,都是不允许的。因此,在组织内只有垂直(纵向)的沟通流向(Verticalcommunication flow),很少有同一水平的横向沟通流向(horizontal Communication flow)。实际上,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沟通,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不能符合组织的需要。因此产生了委员会,或公文抄报之类的措施,以便在同级之间的横向沟通,但这仍然属于组织正式结构所安排的路线,仍属正式沟通性质。

(一)正式沟通有下向(downward)、上向(upward)、横向(lateral)、外向(outside)沟通等几种,

1.下向沟通。这是在传统组织内最主要的沟通流向。一般以命令方式传达上级组织或其上级所决定的政策、计划、规定之类的信息,有时颁发某些资料供下属使用等等。如果组织的结构包括有多个层次,则通过层层转达,其结果往往使下向信息发生歪曲,甚至遗失,而且过程迟缓,这些都是在下向沟通中所经常发现的问题。

2.上向沟通。主要是下属依照规定向上级所提出的正式书面或口头报告,除此以外,许多机构还采取某些措施以鼓励向上沟通,例如意见箱、建议制度、以及由组织举办的征求意见座谈会、或态度调查等等。有时某些上层主管采取所谓“门户开放”政策(open-door policy),使下属人员可以不经组织层次向上报告。但是据研究,这种沟通也不是很有效的,而且由于当事人的利害关系,往往使沟通信息发生与事实不符或压缩的情形。

3.横向沟通。主要是同层次,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在正式沟通系统内,一般机会并不多,若采用委员会和举行会议方式,往往所费时间人力甚多,而达到沟通的效果并不很大。因此,组织为顺利进行其工作,必须依赖非正式沟通以辅助正式沟通的不足。

正式沟通的优点是:沟通效果好,比较严肃,约束力强,易于保密,可以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重要的消息和文件的传达,组织的决策等,一般都采取这种方式。其缺点在于,因为依靠组织系统层层传递,所以很刻板,沟通速度很慢,此外也存在着信息失真或扭曲的可能。

(二)正式沟通有几种具体的沟通形态。据研究,以5 个人为一群体为例,基本上可有五种沟通形态,即:(1)链式(chain);(2)环式(circle);(3Y 式(Y);(4)轮式(wheel);(5)全通道式(AII Channel)。

1.链式沟通。这是一个平行网络,其中居于两端的人只能与内侧的一个成员联系,居中的人则可分别与两人沟通信息。在一个组织系统中,它相当于一个纵向沟通网络,代表一个五级层次,逐渐传递,信息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进行传递。在这个网络中,信息经层层传递,筛选,容易失真,各个信息传递者所接收的信息差异很大,平均满意程度有较大差距。此外,这种网络还可表示组织中主管人员和下级部属之间中间管理者的组织系统,属控制型结构。

在管理中,如果某一组织系统过于庞大,需要实行分权授权管理,那么,链式沟通网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环式沟通。此形态可以看成是链式形态的一个封闭式控制结构,表示5 个人之间依次联络和沟通。其中,每个人都可同时与两侧的人沟通信息。在这个网络中,组织的集中化程度和领导人的预测程度都较低;畅通渠道不多,组织中成员具有比较一致的满意度,组织士气高昂。如果在组织中需要创造出一种高昂的士气来实现组织目标,环式沟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3.Y 式沟通。这是一个纵向沟通网络,其中只有一个成员位于沟通内的中心,成为沟通的媒介。在组织中,这一网络大体相当于组织领导,秘书班子再到下级主管人员或一般成员之间的纵向关系,这种网络集中化程度高,解决问题速度快,组织中领导人员预测程度较高。除中心人员(C)外,组织成员的平均满意程度较低。此网络适用于主管人员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需要有人选择信息,提供决策依据,节省时间,而又要对组织实行有效的控制。但此网络易导致信息曲解或失真,影响组织中成员的士气,阻碍组织提高工作效率。

4.轮式沟通。属于控制型网络,其中只有一个成员是各种信息的汇集点与传递中心。在组织中,大体相当于一个主管领导直接管理几个部门的权威控制系统。此网络集中化程度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快。主管人(当然是C)的预测程度很高,而沟通的渠道很少,组织成员的满意程度低,士气低落。

轮式网络是加强组织控制。争时间、抢速度的一个有效方法。如果组织接受紧急攻关任务,要求进行严密控制,则可采取这种网络。

5.全通道式沟通。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络系统,其中每个成贝之间郡有一定的联系,彼此了解。此网络中组织的集中化程度及主管人的预测程度均很低。由于沟通渠道很多,组织成员的平均满意程度高且差异小,所以士气高昂,合作气氛浓厚。这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增强组织合作精神,提高士气均有很大作用。但是,由于这种网络沟通渠道太多,易造成混乱,且又费时,影响工作效率。

上述种种沟通形态和网络,都有其优缺点。作为一名主管人员,在管理工作实践中,要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就需发挥其优点,避免其缺点,使组织的管理工作水平逐步提高。

二、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和正式沟通不同,因为它的沟通对象、时间及内容等各方面,都是未经计划和难以辨别的。已如上述,非正式组织是由于组织成员的感情和动机上的需要而形成的。其沟通途径是通过组织内的各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超越了部门、单位以及层次。

在相当程度内,非正式沟通的发展也是配合决策对于信息的需要的。这种途径较正式途径具有较大弹性,它可以是横向流向,或是斜角流向(Diagonal flow),一般也比较迅速。在许多情况下,来自非正式沟通的信息,反而获得接收者的重视。由于传递这种信息一般以口头方式,不留证据、不负责任,许多不愿通过正式沟通传递的信息,却可能在非正式沟通中透露。但是,过分依赖这种非正式沟通途径,也有很大危险,因为这种信息遭受歪曲或发生错误的可能性相当大,而且无从查证。尤其与员工个人关系较密切的问题,例如晋升,待遇、改组之类,常常发生所谓“谣言”(rurnors)。这种不实消息的散布,对于组织往往造成较大的困扰。

但是,任何组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非正式沟通途径。对于这种沟通方式,主管者既不能完全依赖用以获得必需的信息,也不能完全加以忽视,而是应当密切注意错误或不实信息发生的原因,设法提供组织人员正确而清晰的事实,加以防止。

(一)非正式沟通的意义及性质。

所谓非正式沟通是指通过正式组织途径以外的信息流通程序。这些途径非常繁多且无定型,例如同事之间任意交谈,甚至透过家人之间的传闻等等,都算是非正式沟通。所以非正式沟通和个人间非正式关系,往往平行存在。很多研究者认为,由于非正式沟通不必受到规定手续或形式的种种限制,因此往往比正式沟通还要重要。在美国,这种途径常常称为“葡萄藤”(grapevine),用以形容它枝茂叶盛,随处延伸。

1.非正式沟通的产生,可以说是人们的天生的需求。通过这种沟通途径来交换或传递信息,常常可以满足个人的某些需求。例如人们由于某种安全的需求,乐意探听有关人事调动之类的消息;朋友之间交换消息,则意味着相互的关心和友谊的增进,藉此更可以获得社会需求的满足。这种消息对于组织成员来说,往往是他们最感兴趣可又是最缺乏的消息。因此,对依靠非正式沟通可以获得这种信息的环境,组织成员是会感到满意的。

2.非正式沟通的优点沟通形式不拘,直接明了,速度很快,容易及时了解到正式沟通难以提供的“内幕新闻”。非正式沟通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组织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其缺点表现在:非正式沟通难于控制,传递的信息不确切,容易失真,而且,它可能导致小集团、小圈子,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和人心稳定。

3.非正式沟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消息越新鲜,人们谈论得就越多;

2)对人们工作有影响的,最容易招致人们谈论;

3)最为人们所熟悉者,最多为人们谈论;

4)在工作上有关系的人,往往容易被牵扯到同一传闻中去;

5)在工作中接触多的人,最可能被牵扯到同一传闻中去。对于非正式沟通的这些规律,主管者应该予以充分注意,以杜绝起消极作用的“小道消息”,并利用非正式沟通为组织目标服务。

(二)非正式沟通的类型。

上述沟通的五种基本形态,是指在实验状况下,由研究者设计和控制所造成的。那么在自然状况下,非正式沟通是以什么流通形态出现呢?人们发现有四种形态,如图175 所示。依照最常见至较少见的顺序分别为:(1)集群连锁(cluster chain)。即在沟通过程中,可能有几个中心人物,由他转告若干人,而且有某种程度的弹性。如图175a)中的A F 两人就是中心人物,代表两个集群的“转播站”。(2)密语连锁(gossip chain)。由一人告知所有其他人,犹如其独家新闻,如图175b)。

3)随机连锁(probabilitv chain)。即碰到什么人就转告什么人,并无一定中心人物或选择性,如图175c)。

4)单线连锁。就是由一人转告另一人,他也只再转告一个人,这种情况最为少见。

(三)非正式沟通在管理上的意义及对策。

在传统的管理及组织理论中,并不承认这种非正式沟通的存在;即使发现有这现象,也认为要将其消除或减少到最低程度。但是,当代的管理学者知道,非正式沟通现象的存在是根深蒂固,无法加以消除的。应该加以了解、适应和整合,使其有效担负起沟通的重要作用。例如,主管者可以设法去发现在非正式沟通的网状模式中,谁居中处于核心和“转播站”的地位,也许通过这种沟通网可以使信息更迅速传达。他也可以设法自非正式沟通中去发现所流传的信息内容。不过,这些做法也有其危险或代价;过分利用非正式沟通的结果,会冷落或破坏正式沟通系统,甚至组织结构。而设法自非正式沟通中探听消息,其结果会造成组织背后的一套“谍报网”和打“小报告”者,从而带来管理上的问题。

我们认为,对于非正式沟通所采取的立场和对策是:

1.非正式沟通的产生和蔓延,主要是由于人员得不到他们所关心的消息。因此,主管者愈故作神秘,封锁消息,则背后流传的谣言愈加猖獗。正本清源,主管者应尽可能使组织内沟通系统较为开放或公开,则种种不实的谣言将会自然消失。

2.要想予以阻止已经产生的谣言,与其采取防卫性的驳斥,或说明其不可能的道理,不如正面提出相反的事实更为有效。

3.闲散和单调乃是造谣生事的温床。为避免发生这些不实的谣言,扰乱人心士气,主管者应注意,不要使组织成员有过分闲散或过分单调枯燥的情形发生。

4.最基本的做法,乃是培养组织成员对组织管理当局的信任和好感,这样他们比较愿意听组织提供的消息,也较能相信。

5.在对于组织主管人员的训练中,应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有比较正确的观念和处理方法。

三、其他沟通方法

沟通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前面所述的沟通形态等具体的方法外,还应包括发布命令、会议制度、个别交谈等。沟通的方法运用要随机制宜,因人而定。

(一)发布指示。在指导下级工作时,指示是重要的。指示可使一个活动开始着手、更改或制止,它是使一个组织生机勃勃或者解体的动力。

1.指示的含义。指示作为一个领导的方法,可理解为是上级的指令,具有强制性。它要求在一定的环境下执行任务或停止工作,并使指示内容和实现组织目标密切关联,以及明确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直线指挥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不能反过来的,如果下级拒绝执行或不恰当地执行了指示,而上级主管人员又不能对此使用制裁方法,那么他今后的指示可能失去作用,他的地位将难以维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可在指示发布前听取各方面意见,对下级进行训导,或将下级尽可能安排到其他部门工作。

2.指示的方法。管理中对指示的方法应考虑下列问题。

1)一般的或具体的。一项指示是一般的还是具体的,取决于主管人员根据其对周围环境的预见能力以及下级的响应程度。对授权持有严格观点的主管人员倾向于具体的指示,而在对实施指示的所有周围环境不可能预见的情况下,大多采用一般的形式。

2)书面的或口头的。在决定指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时候,应考虑的问题是:上下级之间关系的持久性、信任程度,以及避免指示的重复等。如果上下级之间关系持久,信任程度较高,则不必书面指示。如果为了防止命令的重复和司法上的争执,为了对所有有关人员宣布一项特定的任务,则书面指示大为必要。

3)正式和非正式的。对每一个下级准确地选择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发布指示的方式是一种艺术。正确采用非正式的方式来启发下级,用正式的书面或口述的方式来命令下级。

(二)会议制度。领导工作的实质是处理人际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人们思想、情感的交流,采取开会的方法,就是提供交流的场所和机会。会议的作用表现在:

1.会议是整个组织活动的一个重要反映,是与会者在组织中的身份、影响和地位等所起作用的表现,会议中的信息交流能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影响。

2.会议可集思广益。与会者在意见交流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共同的见解、价值观念和行动指南,而且还可密切相互之间的关系。

3.会议可使人们了解共同目标,自己的工作与他人工作的关系,使之更好地选择自己的工作目标,明确自己怎样为组织作出贡献。

4.通过会议,可以对每一位与会者产生一种约束力。

5.通过会议,能发现人们所未注意到的问题,而认真地考虑和研究。

会议的种类主要有工作汇报会、专题讨论会、员工座谈会等。必须强调的是,虽然会议是主管人员进行沟通的重要方法,但决不能完全依赖这种方法。而且,会议要有充分准备,民主气氛浓厚,讲求实效,切忌“文山会海”的形式主义。

(三)个别交谈。个别交谈就是指领导者用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在组织内外,同下属或同级人员进行个别交谈,征询谈话对象对组织中存在问题和缺陷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对别人或对别的上级,包括对主管人员自己的意见。这种形式大部分都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无拘无束,双方都感到有亲切感。这对双方统一思想、认清目标、体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都有很大的好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愿意表露真实思想,提出不便在会议场所提出的问题,从而使领导者能掌握下属人员的思想动态。在认识、见解、信

心诸方面容易取得一致。

第三节有效沟通的原则

作为主管人员,除应知晓沟通的形态与网络外,还必须掌握其原则和方法。

一、沟通的原则

(一)准确性原则

当信息沟通所用的语言和传递方式能被接收者所理解时,这才是准确的信息,这个沟通才具有价值,沟通的目的是要将发送者的信息能够被接收者明确,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常会出现接收者对发送者非常严谨的信息缺乏足够的理解。信息发送者的责任是将信息加以综合,无论是笔录或口述,都要求用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这要求发送者有较高的语言或文字表达能力,并熟悉下级、同级和上级所用的语言。这样,才能克服沟通过程中的各种障碍,而对表达不当、解释错误、传递错误给予澄清。

当然,在注意了准确性原则之后,沟通并不一定能正常进行,这是由于要注意的信息太多,人的注意力有限,所以接收者必须集中精力,克服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差等问题,才能够对信息有正确的理解。

(二)完整性原则

当组织中的主管人员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要实现和维持良好的合作时,他们之间就要进行沟通,以促进他们的相互了解。在管理中进行沟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项原则的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即信息的完整性部分取决于主管人员对下级工作的支持。主管人员位于信息交流的中心,应鼓励他们运用这个中心职位和权力,起到这个中心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上级主管人员忽视了这一点,往往越过下级主管人员而直接向有关人员发指示、下命令,使下级主管人员处于尴尬境地,并且违反了统一指挥的原理。如果确实须要这样做,则上级主管应事先同下级主管进行沟通,只有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例如紧急动员完成某一项任务,下令撤离某一危险场所等,采用这个方法才是必要的。

(三)及时性原则

在沟通的过程中,不论是主管人员向下沟通信息,还是下级主管人员或员工向上沟通信息以及横向沟通信息,除注意到准确性、完整性原则外,还应注意及时性原则,这样可以使组织新近制定的政策、组织目标、人员配备等情况尽快得到下级主管人员或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可以使主管人员及时掌握其下属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沟通常因发送者不及时传递或接收者的理解,重视程度不够,而出现事后信息,或从其他渠道了解信息,使沟通渠道起不到正常的

作用。当然,信息的发送者出于某种意图(例如物价上涨时,调整员工的心理承受力),而对信息交流进行控制也是可行的,但在达到控制的目的后应及时进行信息的传递。

(四)非正式组织策略性运用原则

这一原则的性质就是,只有当主管人员使用非正式的组织来补充正式组织的信息沟通时,才会产生最佳的沟通效果。非正式组织传递信息的最初原由,是出于一些信息不适合于由正式组织来传递。所以,在正式组织之外,应该鼓励非正式组织传达并接收信息,以辅助正式组织做好组织的协调工作,共同为达到组织目标作出努力。

一般说来,非正式渠道的消息,对完成组织目标有不利的一面。但是,小道消息盛行,却反映了正式渠道的不畅通。因而加强和疏通正式渠道,在不违背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把信息传递给员工,是防止那些不利于或有碍于组织目标实现的小道消息传播的有效措施。

二、选择沟通方法要考虑的因素

当主管者面临某种沟通需要时,究竟应该采用哪种沟通方法(途径及媒体)为适当?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没有哪一种方法绝对有效,也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所有情况。不过以下所列举的四方面因素,可以提供主管者考虑时参考。

(一)沟通的性质。所谓沟通的性质,是一种相当广泛的说法,因此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志对沟通的性质予以分类。

1.按照沟通任务的复杂性分类,按由简而繁的顺序,可以分为:(1)传达命令;(2)给予或要求信息或资料;(3)达成一致意见或决定,当意见分歧时,第(3)种沟通的任务尤其复杂。此时,似乎先行分析不同意见间有何共同之点,通过非正式沟通先行协调,然后再将私下(非正式)商量的结果,经由正式途径加以肯定;反之,如果一开始便企图经由正式途径讨论,可能使分歧意见公开化,使得不同意见双方的立场和态度硬化。即使由于正式职权的行使,勉强达成决议,但因此可能造成关系上的裂痕,影响以后的

合作。

2.按沟通内容的合法性分类。(1)沟通内容是依照规章或惯例行事,大家视为当然;(2)沟通内容与法规或惯例颇有出入,例如对于公司政策采取变通或弹性的措施之类。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应采取正式或非正式沟通。或以书面或口头为宜?也是颇有讲究的,但是似乎并无一种标准的答案。

3.按沟通所涉及资源动用的多少分类。如果一项要求、命令或决议,涉及大量人力和财力的动用时,将来必须有人负责这种资源支出及其效果,因此,有关人员力求责任分明,就希望此种沟通能通过正式和书面的途径进行。当然,这种希望的程度,又和上述沟通内容的合法性有密切关系,愈是属于变通或弹性的处理性质时,可能愈要求有正式和具体的根据。

(二)沟通人员的特点。所谓沟通人员,是指信息发出者、接收者。中间传达者(媒体),以及他们的上级主管人员。这些人的特点,对于沟通方法的选择也有密切的关系。主要的特点如下:

1.目标或手段导向。有人做事的基本导向,是以达成目标或任务为主。在这种导向下,可以变更或不顾规定及手续。但是有人却坚持必须合乎规定或手续,甚至到后来,以规定及手续作为工作的目的。如果属于后类人员,则倾向于正式和书面的沟通;反之,对于目标导向的人,则比较愿意采取非正式和口头的沟通方式。

2.能否信任的程度。这是指沟通的媒介者或接收者,对于所沟通的信息,能否正确解释并促成其有效沟通,甚至增添某些有用的信息。如果在沟通过程中能找到这种媒介,将可增进沟通效能;反之,如果媒介者不能正确了解和传送沟通信息,那么就要设法避开他,而要靠书面和口头并用加以补救。

3.语文能力。沟通者的语文能力,是选择沟通方法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语文能力也影响到沟通的内容及其表现方式。

(三)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这是指沟通过程所涉及的人群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高度协调者,表示成员间接触频繁,关系密切,互助合作,在这种状况下,沟通常常采用口头而非正式的方法;反之,如果各人间极少往来,互不相干,则沟通只有依赖正式及书面的方法进行。

(四)沟通渠道的性质。所谓沟通渠道的性质,主要有以下几项:

1.速度。不同渠道的沟通速度相差颇大,例如,一般认为,口头及非正式的沟通方法,就较正式与书面的沟通速度为快。

2.反馈。利用不同沟通方法,所得到的反馈速度和正确性也都不同。例如,面对面交谈,可以获得立即的反应;而书面沟通,有时却得不到反馈。

3.选择性。这是指对于信息的沟通,能否加以控制和选择及其程度。例如,在公开场合宣布某一消息,对于其沟通范围及接收对象毫无控制;反之,选择少数可以信任的人,利用口头传达某种信息则富于选择性。

4.接收性。同样信息,却可能经由不同渠道,造成不同的被接收的程度。例如,以正式书面通知,可能使接收者十分重视;反之,在社交场合所提出的意见,却被对方认为讲过就算了,并不加以重视。

5.成本。选用不同渠道,也可能涉及不同的人力物力费用。例如,在地区相隔遥远而分散的情况下,利用口头亲自传达,就可能费用高昂;但利用信件则所费无几。

6.责任建立。随着信息的沟通,常常也代表责任的付托,例如动用资源,完成任务之类。随着所使用渠道的不同,这种责任的建立或交待的严格程度也会不同。利用正式书面所传达的责任,其严格与清晰程度最高,所以有时即使为了快速的需要,开始先利用非正式的口头沟通,接着仍需利用正式书面的渠道再加确定,这就是为了建立明确的责任。

第四节组织角色与沟通

一、地位与角色

在组织内所发生的沟通现象,往往受到组织成员的地位或角色所影响,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根据他的地位或角色,对于所流通的信息,给予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一)地位。一般是指某人在某一层次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因此有高低之分。在任何组织中,都会发展出这种地位现象:有人较高;有人较低。地位可分“社会地位”(social status)及“组织地位”(organizational status)两种:

1)社会地位指某人在某一社区或社会中的声望(prestige),常常决定于年龄、家庭、职业等因素。(2)组织地位指某人在组织内的层次位置,常常表现在不同名衔、职位上面。

(二)角色(Role)。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对于居于某种位置的人(不管是谁)所被期望表现的某类行为。例如在一非正式群体中,常常会渐次发展出不同角色,由不同成员担任;有人担任创议者;有人担任附和者;有人担任置疑者;诸如此类。角色一旦形成以后,很自然地,其他人都期望担任某种角色的人会表现特定的某种行为,或不会表现某种行为。又如,一个经常总是唱高调、提反对意见的人,如果某天忽然会立即附和一个非常现实的意见,其他人都会感到奇怪,因为这不符合他的角色行为。同样

地,在一正式组织内,居于不同地位或位置的人,也会由于他所居地位或位置而表现出某种特殊行为型态。例如,一位总经理会怎样说话和表现怎样的态度;一位营销经理会采取怎样的立场,不待真正发生,大家都事先有了某种期望。否则,就会有“望之不似人君”的感觉了。严格说来,虽然地位和角色代表不同的观念,但在本节讨论中,由于我们限于组织环境以内,为方便起见,都称为组织角色( organizational

role)。

二、组织角色对于沟通的影响

在组织内的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组织角色。例如上层管理者。中层或基层管理者,其组织角色不同;又如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者,也会由于本身属于销售、生产或财务部门,表现为不同的组织角色。由于所担任的组织角色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与不同的利害关系,因而每逢接触到什么新的信息时,就会依本身的态度或利害加以评估,因此导致不同的意见和结论。这说明了,为什么在企业组织内,不同职能部门问会产生那么多的争论。曾经有人利用一次中级主管训练场合,要23 位经理人员就一个案例分析主要的问题所在。结果是:83%的销售经理认为,这个案例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销售方面;80%的生产经理认为是在组织方面。这也显示了,虽然他们所获得的,乃是相同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所代表的意

义,却受每人组织角色的影响而不同。有关组织角色对于沟通的影响问题,最为严重的是主管与下属之间的组织角色关系所造成的。

三、上级与下属间的沟通关系

(一)上级和下属之间,往往不能像平常人们一样的沟通,因为他们具有特殊的组织角色关系,因而发生种种问题。下属在组织内的发展前途,在相当大程度内,操之于上级之手。这使得下属在与上级接触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怀着一份特别的心理状态,影响了他与上级问的整个沟通过程。一方面,从下属上向沟通而言,他不愿意在这上面发生对自己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沟通内容不免加以选择和控制。他可能会尽量掩盖对自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如果必须报告,就企图加以有利的解说;即使与自己没有直接相关的消息,为投上级之所好,也倾向于只挑选上级喜欢知道的部分,提出报告。这都使得其间沟通发生歪曲现象。另一方面,下属对于上级所传达给他的“下向沟通”也同样会因上级和下属关系而发生歪曲。由于下属想从沟通中得到更多或微妙的信息,每每从字里行间去揣测可能的涵意,往往捕风捉影,自以为是。上级一句非常漫不经心的话,可能被一位下属解释为带有特别的意义(即“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以致造成“庸人自扰”或“自我感觉良好”的结果。

(二)上级方面也不是没有问题的。由于上级所接触的范围较广,知道的事情可能较多,因此在与下属接触的时候,往往一个人滔滔不绝,变成单向的沟通。甚至有些上级在心理上就认为,在上级和下属之间,上级就应该担任“讲”的角色,下属只有“听”的份。这也不能认为是有效的沟通。当然,并非所有上级和下属之间的沟通,都会发生上述情况;或即使发生,也未必会达到相同的严重程度。这取决于上级和下属之间的原来关系如何而定。例如,凡是属于权威型的领导,愈可能发生上述情况;反之,如果上级一般表现为能容忍下属某些错误,自己又能接受某种程度的批评,也许可使沟通所发生的歪曲程度大为减少。但是,最基本的,还是上级不要忘记或疏忽在沟通中还有“听”的一面。

(三)“听”的一面。在社交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有经验的人的忠告,不要只顾“讲”,还要讲求“听”或“听的艺术”。在上级与下属的沟通关系中,这一忠告也同样可以应用在上级身上。不过,这种“听”不是“听听”就算了,而是能够设身处地(站在说的人的立场)去“听”,或称为“倾听”(empathetic listening)。这种倾听的要点是,先不要有什么成见或决定,应密切注意讲的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及其情绪。这样才能使后者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而后听的人才能得到比较真实而完整的沟通意义,供他做为判断和行动的依据。

根据临床心理学及心理治疗的研究与经验,可以把这种“倾听”的技术,归纳出以下几条要求:

1.即使你认为对方所讲的无关紧要或者错误,仍然从容而耐心地倾听。虽然不必表示你对他所说的都赞同,但应在适当间歇中以点首或应声之类举动,表示你的注意和兴趣。

2.不仅要听对方所说的事实内容或说话的本身,更要留意他所表现的情绪,加以捕捉。

3.必要时,将对方所说的予以提要重述,以表示你在注意听,也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不过语调要尽量保持客观和中立,以免影响或引导说的方向。

4.安排有较充分而完整的交谈时间,不要因其他事而打断,更不要使对方感到这是官式谈话。

5.在谈话中间,避免直接的置疑或反驳,让对方畅所欲言。即使有问题,留到稍后才来查证。此时重要的,是获知究竟对方怎么想法。

6.遇到某一你确实想多知道一些的事情时,不妨重复对方所说的要点,鼓励他做进一步的解释或澄清。

7.注意对方尽量避而不谈的有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可能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8.如果对方确实想要知道你的观点,不妨诚实以告。但是在“听”的阶段,仍以了解对方意见为主,自己意见不要说得太多,以免影响对方所要说的话。

9.不要自己在情绪上过于激动,此时尽量要求了解对方;不管赞成也好,反对也好,稍后再加评论。

可以想象这些要求的正确运用属于管理或沟通的艺术范畴,有待主管者不断尝试、磨练及体会。但是“听的一面”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

倾听,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应用,或应用之后都能生效,还须考虑以下条件:

1)主管者是否有这么多的时间用于倾听,或者说,是否值得投下较多时间于倾听下属的意见或反应。如果没有这种时间,则不可能做到上述地步。

2)必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特殊之处,包括他的态度、价值观念和情绪之类,这样才会去注意和发掘各个人的特点和问题。

3)主管者本身要有适当的修养,保持冷静和客观。

4)在讲的一方,也要有说的意愿。否则,吞吞吐吐或沉默不语,则场面势必变得十分尴尬和冷漠。

第五节沟通的障碍与控制

一、沟通的障碍

一般来讲,沟通中的障碍主要是主观障碍、客观障碍和沟通方式的障碍三个方面。

(一)主观障碍,大致有下述几种情况:

1.个人的性格、气质、态度、情绪、见解等的差别,使信息在沟通过程中受个人的主观心理因素的制约。

2.在信息沟通中,如果双方在经验水平和知识结构上差距过大,就会产生沟通的障碍。

3.信息沟通往往是依据组织系统分层次逐级传递的。然而,在按层次传达同一条信息时,往往会受到个人的记忆。思维能力的影响,从而降低信息沟通的效率。

4.对信息的态度不同,使有些员工和主管人员忽视对自己不重要的信息,不关心组织目标、管理决策等信息,而只重视和关心与他们物质利益有关的信息,使沟通发生障碍。

5.主管人员和下级之间相互不信任。这主要是由于主管人员考虑不周,伤害了员工的自尊心,或决策错误所造成,而相互不信任则会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

6.下级人员的畏惧感也会造成障碍。这主要是由于主管人员管理严格,咄咄逼人和下级人员本身的素质所决定。

(二)客观障碍,主要有两点:

1.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如果在空间距离太远、接触机会少,就会造成沟通障碍。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而形成的社会距离也会影响信息沟通。

2.组织机构过于庞大,中间层次太多,信息从最高决策层到下级基层单位,而产生失真,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其及时性。这是由于组织机构所造成的障碍。

(三)沟通方式的障碍。

1.语言系统所造成的障碍。语言是沟通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文字及其他符号将信息经过沟通渠道来沟通。但是语言使用不当就会造成沟通障碍。这主要表现在:

1)误解。这是由于发送者在提供信息时表达不清楚,或者是由于接收者接收失误所造成的。

2)歪曲。这是由于对语言符号的记忆模糊所导致的信息失真。

3)信息表达方式不当。这表现为措词不当,词不达意,丢字少句,空话连篇,文字松散,句子结构别扭,使用方言、土语,千篇一律等。这些都会增加沟通双方的心理负担,影响沟通的进行。

2.沟通方式选择不当,原则、方法使用不活所造成的障碍。沟通的形态和网络多种多样,且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如果不根据组织目标及其实现策略来进行选择,不灵活使用其原则、方法,则沟通就不可能畅通进行。在管理工作实践中,存在着信息的沟通,也就必然存在沟通障碍。主管人员的任务在于正视这些障碍,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消除这些障碍,为有效的信息沟通创造条件。

二、沟通的控制

在每个组织中,所有的主管人员都能体会到实施沟通控制的实际困难,所以仅仅描述沟通的方式和原则、方法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需要对沟通进行控制,以便使管理工作能更健康、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以及信息的传递,因而对沟通的控制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信息收集工作。信息收集是进行信息沟通的前提,也是进行管理决策的前提。没有信息就无法进行决策。因此,在沟通的控制中,首先应在收集工作上下功夫。

1.在管理中,要收集到及时、有用的信息,关键在于信息员的素质。因此,要提高信息沟通的水平,首先要提高信息员的政治方面、知识方面和能力方面的水平,建立一支反应灵敏的信息员队伍。

2.在收集信息时,要开辟尽可能多的渠道,力求所收集的信息完整齐备,而且,在疏通这些渠道时,又要求树立全面观念、政策观念、时效观念和求实观念。

3.信息收集工作要求信息来源真实可靠,原始记录准确无误。切忌使用模棱两可的信息。

4.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报喜易、报忧难”的情况。因此,对信息收集工作进行控制的关键是如实报告。

(二)加工处理信息。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也是对信息沟通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只有通过加工处理过的信息,才能进行传递。

1.信息的加工处理必须遵循准确、及时、系统和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要求。

2.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要依据其来源、时效的不同方式,归口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3.对信息加工处理的反馈。这是确保信息准确性的一条可靠途径。这种反馈是双向的,即下级主管部门经常给上级领导提供信息,同时接收上级领导的信息查询;上级领导也要经常向下级提供信息,同时对下级提供的信息进行反馈,从而形成一种信息环流。

(三)传递的控制。信息的生命在于传递,所以,要有效地控制信息沟通,必须努力做好信息传递工作。

1. 信息传递要贯彻“多、快、好、省”的原则,这是一般要求,在信息传递中,这几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要加以协调控制。

2.传递信息要区分不同的对象,选择信息传递的目标,确保信息的效用。同时,在提高信息传递的针对性时,注意信息的适用范围,考虑到信息的保密度,防止信息大面积扩散、泛滥。

3·要适当控制信息传递的数量,但要注意信息过分保密和随意扩散的倾向。

4.要控制越级传递和非正式渠道的沟通,尽可能地使之成为对层层传递和正式沟通渠道的补充,共同完成组织目标。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