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现金管理
现金一方面流动性最强,代表企业直接的支付能力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收益性最弱。现金管理的过程就是管理人员在现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进行权衡选择的过程。
一、现金管理的动机、成本与内容
(一)现金的概念
现金是指企业占用在各种货币形态上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
现金管理的目标在于如何在现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进行合理的选择,即在保证正常业务经营需要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现金的占用量,并从暂时闲置的现金中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二)持有现金的动机
1.交易动机 基于企业购、产、销行为需要的现金
2.补偿动机 出于银行要求而保留在企业银行帐户中的存款
3.谨慎动机 为了应付突发事件和偶然情况持有一定现金余额来保证生产经营的安全顺利进行
4.投资动机 抓住回报率较高的投资机会
(三)现金成本
1.持有成本 企业因保留一定的现金余额而增加的管理费用及丧失的投资收益。这种投资收益是企业不能用该现金进行其他投资获得的收益,实质上是一种机会成本,属变动成本。
2.转换成本 用现金购入有价证券等以及转让有价证券换取现金时付出的交易费用,即现金同有价证券之间相互转换的成本。
3.短缺成本 在现金持有量不足而又无法及时将其他资产变现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短缺成本与持有成本成反比例变动。
(四)现金管理的内容
1.编制现金收支计划,以便合理地估计未来的现金需求。
2.对日常的现金收支进行控制,力求加速收款,延缓付款。
3.用特定的方法确定最佳的现金余额,当企业实际的现金余额与最佳的现金余额不一致时,采用短期融资策略或采用归还借款和投资于有价证券等策略来达到理想状况。
二、现金预算管理
现金预算管理是现金管理的核心环节和方法。
(一)现金预算的概念
现金预算就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基础上,以现金管理的目标为指导,充分调查和分析各种现金收支影响因素,运用一定的方法合理估测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现金收支状况,并对预期差异采取相应对策的活动。
(二)现金预算的作用
1.可以揭示出现金过剩或现金短缺的时期,使资金管理部门能够将暂时过剩的现金转入投资或在短缺时期来临之前安排筹资,避免不必要的资金累积和闲置,减少机会成本。
2.可以在实际收支实现以前了解经营计划的财务结果,预测未来时期企业对到期债务的直接偿付能力。
3.可以对其他财务计划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编制现金预算可以较为有效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是现金收支动态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现金预算的制定步骤
1.销售预测;2.估计现金流入量;3.估计现金流出量;4.估计月末现金和贷款余额。
(三)现金预算的编制方法 收支预算法、 调整净收益法
1.收支预算法 就是将预算期内可能发生的一切现金收支项目分类列入现金预算表内,以确定收支差异,采取适当财务对策的方法。直观简便、便于控制。
包括四部分内容:预算期内现金收入;预算期内现金支出;对现金不足或多余的确定;现金融通。
2.调整净收益法 是指运用一定的方式,将公司按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净收益调整为按收付实现制计算的净收益,在此基础上加减有关现金收支项目,使净收益与现金流量相互关联,从而确定预期现金余缺并作出财务安排的方法。
首先编制预计利润表,求出预算期的净收益;然后逐笔处理影响损益及现金收支的各会计事项;最后计算出预算期现金余额。
将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实现制两个基础上计算的净收益统一起来,克服了收益额与现金流量不相平衡的缺点,但现金余额增加额不能直观的、明细的反映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现金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控制。
三、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
(一)成本分析模型
根据现金有关成本,分析预测其总成本最低时现金持有量。只考虑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不考虑管理费用和转换成本。
机会成本是因持有现金而丧失的再投资收益,机会成本=现金持有量×有价证券利率 总成本=机会成本+短缺成本
成本分析模型计算步骤:
1. 根据不同现金持有量测算各备选方案的有关成本数值
2. 按照不同现金持有量及其有关部门成本资料计算各方案的持有成本和短缺成本之和,即总成本,编制最佳现金持有量测算表。
3. 在测算表中找出相关总成本最低时的现金持有量,即最佳现金持有量。
(二)存货模型
确定现金最佳余额的存货模型来源于存货的经济批量模型 (Economic-Order Quantity Model),又称Baumol模型。
存货模型假设收入是每隔一段时间发生的,支出则是在一定时期内均匀发生的,在此时期内,可以销售有价证券获得现金。
存货模型的目的是要求出使总成本最小的值。现金余额总成本包括两个方面:
1.现金持有成本。即持有现金所放弃的报酬,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这种成本通常为有价证券的利息率,它与现金余额成正比例的变化。
2.现金转换成本。即现金与有价证券转移的固定成本,这种成本只与交易的次数有关,而与持有现金的金额无关。
如果现金余额大,则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高,但转换成本可减少。如果现金余额小,则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低,但转换成本要上升。两种成本合计最低条件下的现金余额即为最佳现金余额。
假设:TC——总成本
b——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 T——特定时间内的现金需求总额 N——理想的现金转换数量(最佳现金余额)
i——短期有价证券利息率
总成本=持有成本+转换成本 则:
最佳现金余额
存货模式可以精确地测算出最佳现金余额和变现次数,表述了现金管理中基本的成本结构,它对加强企业的现金管理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模式以货币支出均匀发生、现金持有成本和转换成本易于预测为前提条件,只有在上述因素比较确定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此种方法。
(三)米勒-欧尔现金管理模型
假定公司无法确切的预知每日的现金实际收支状况,在现金流量由外界决定且现金与有价证券之间互换方便的前提下决定现金最佳流量。只是规定出现金余额的上下限,并据此判断在现金和投资之间转换的时间和数量。假定每日现金流量正态分布,根据每日现金收支变化幅度的大小、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和投资与现金相互转换的交易成本的大小确定现金余额的均衡值和上下限范围。
四、现金的日常控制
在现金管理中,企业除合理编制现金收支计划和认真确定最佳现金余额外,还必须进行现金的日常控制。
(一)加速收款
为了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加速现金周转,企业应尽量加速收款,即在不影响未来销售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加快现金的收回。如果现金折扣在经济上可行,应尽量采用,以加速账款的收回。企业加速收款的任务不仅是要尽量使顾客早付款,而且要尽快地使这些付款转化为可用现金。
要尽快地使这些付款转化为可用现金必须满足如下要求:(1)减少顾客付款的邮寄时间;(2)减少企业收到顾客开来支票与支票兑现之间的时间;(3)加速资金存入自己往来银行的过程。为达到以上要求,可采用以下措施。
1.集中银行。集中银行是指通过设立多个策略性收款中心来代替通常在公司总部设立的单一收款中心,以加速账款回收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缩短从顾客寄出账款到现金收入企业账户这一过程的时间。具体做法是:
(1)企业以服务地区和各销售区的账单数量为依据,设立若干收款中心,并指定一个收款中心(通常是设在公司总部所在地的收账中心)的账户为集中银行。
(2)公司通知客户将货款送到最近的收款中心,而不必送到公司总部。
(3)收款中心将每天收到的货款存到当地银行,然后再把多余的现金从地方银行汇入集中银行——公司开立的主要存款账户的商业银行。
设立集中银行主要有以下优点:
(1)账单和货款邮寄时间可大大缩短,账单由收款中心寄发该地区顾客,与由总部寄发相比,顾客能较早收到。顾客付款时,货款邮寄到最近的收款中心,通常也较直接邮往总公司所需时间短。
(2)支票兑现的时间可缩短。收款中心收到顾客汇来的支票存入该地区的地方银行,而支票的付款银行通常也在该地区内,因而支票兑现较方便。
但集中银行也有如下缺点:
(1)每个收款中心的地方银行都要求有一定的补偿余额,而补偿余额是一种闲置的不能使用的资金。开设的中心越多,补偿余额也越多,闲置的资金也越多。
(2)设立收款中心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花费较多。
所以,财务主管在决定采用集中银行时,应在权衡利弊得失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分散收账收益净额作出是否采用银行集中法的决策。分散收账收益净额的计算如下:
分散收账收益净额= [( 分散收账前应收账款余额-分散收账后应收账款余额)-各收款中心补偿余额之和]×企业综合资金成本率-因增设收账中心每年增加费用额
当分散收账收益净额为正时,则应分设收账中心;相反,则不应分设收账中心。
2.锁箱系统。锁箱系统是通过承租多个邮政信箱,以缩短从收到顾客付款到存入当地银行的时间的一种现金管理办法。
采用锁箱系统的具体做法是:
(1)在业务比较集中的地区租用当地加锁的专用邮政信箱。
(2)通知顾客把付款邮寄到指定的信箱。
(3)授权公司邮政信箱所在地的开户行,每天数次收取邮政信箱的汇款并存入公司账户,然后将扣除补偿余额以后的现金及一切附带资料定期送往公司总部。这就免除了公司办理收账、货款存入银行的一切手续。
采用锁箱系统的优点是大大缩短了公司办理收款、存储手续的时间;缺点是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数额较小的不宜采用。
3、其他程序。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一些加速收现的方法。例如,对于金额较大的货款可采用电汇、直接派人前往收取支票并送存银行的方法,以加速收款。另外,公司对于各银行之间以及公司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现金往来也要严加控制,以防有过多的现金闲置在各部门之间。
(二)控制支出
企业在收款时,应尽量加快收款的速度,而在管理支出时,应尽量延缓现金支出的时间,在西方财务管理中,控制现金支出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运用“浮游量”,所谓现金的浮游量是指企业账户上存款余额与银行账户上所示的存款余额之间的差额;
控制支出时间,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金而又不丧失现金折扣;
工资支出模式,许多公司都为支付工资而设立一个存款账户,这种存款账户余额的多少当然也会影响公司现金总额,为了减少这一存款数额,公司必须合理预测所开出支付工资的支票到银行兑现的具体时间。
(三)现金支出的综合控制
1.力争现金流入与流出同步。如果企业能尽量使它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发生的时间趋于一致,就可以使其持有的交易性现金余额降到较低水平,这就是所谓的现金流量同步。
2.实行内部牵制制度。
3.及时进行现金的清理。
4.遵守国家规定的库存现金的使用范围。
5.做好银行存款的管理。
(四)适当进行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工具: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券);政府证券;混合短期投资工具
第二节 应收账款管理
一、应收账款的功能、成本与管理目标
企业提供商业信用,采取赊销、分期付款等销售方式,可以扩大销售,增加利润。但应收账款的增加,也会造成资金成本、坏账损失等费用的增加。应收账款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在充分发挥应收账款功能的基础上,降低应收账款投资的成本,使提供商业信用、扩大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大于有关的各项费用。
应收账款的功能是指它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主要有增加销售、减少存货两方面。
应收账款的成本是指持有应收账款付出的代价。应收账款的成本有: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
应收账款管理的基本目标在于通过应收账款管理发挥应收账款强化竞争、扩大销售的功能,同时,尽可能降低投资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与管理成本,最大限度的提高应收账款投资的效益。
二、应收账款政策的制定
应收账款政策又称信用政策,是企业财务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部分。
(一)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顾客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
(二)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顾客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现金折扣、折扣期限和信用期限。现金折扣是在顾客提前付款时给予的优惠,折扣期限是为顾客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信用期限是企业为顾客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2/10,n/30”
(三)收账政策
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投资,减少坏账损失,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投资,增加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
一般而言,收账费用支出越多,坏账损失越少,但这两者并不一定存在线性关系。通常情况是:开始花费一些收账费用,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有小部分降低;收账费用增加,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明显减少;收账费用达到某一限度以后,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的减少就不再明显了,这个限度称为饱和点。在制定信用政策时,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
(四)综合信用政策
要制定最优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考虑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这里决策的原则仍是赊销的总收益应大于因赊销带来的总成本。综合决策的计算相当复杂,计算中的几个变量都是预计的,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信用政策的制定并不能仅靠数量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要由管理的经验来判断决定。
三、应收账款的日常控制
信用政策建立以后,企业要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控制工作,进行信用调查和信用评价,以确定是否同意顾客赊欠货款,当顾客违反信用条件时,还要做好账款催收工作。
(一)企业的信用调查
对顾客的信用进行评价是应收账款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正确地评价顾客的信用状况,才能合理地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要想合理地评价顾客的信用,必须对顾客信用进行调查,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信用调查有两类: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
(二)企业的信用评估
搜集好信用资料后,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并对顾客信用状况进行评估。5C评估法和信用评分法是较常见的信用评估方法。
所谓5C评估法,是指重点分析影响信用的五个方面的一种方法。这五个方面英文的第一个字母都是C,故称之为5C评估法。这五个方面是:品德、能力、资本、抵押品和情况。
1.品德(character)指顾客愿意履行期付款义务的可能性。顾客是否愿意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归还贷款,直接决定了账款的回收速度和数量。品德因素在信用评估中是最重要的因素。
2.能力(capacity)指顾客偿还货款的能力。这主要根据顾客的经营规模和经营状况来判断。
3.资本(capital)指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主要根据有关的财务比率进行判断。
4.抵押品(collateral)指顾客能否为获取商业信用提供担保资产。如有担保资产,则对顺利收回货款比较有利。
5.情况(conditions)指一般的经济情况对企业的影响,或某一地区的一些特殊情况对顾客偿还能力的影响。
信用评分法是先对一系列财务比率和信用情况指标进行评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顾客综合的信用分数,并以此进行信用评估的一种方法。
(三)监控应收账款
(四)催收拖欠款项
典型的收款过程:信件;电话;个人拜访;收款机构;诉讼程序。
催收原则:收款努力的顺序应该是从最不花钱的手段开始,只有在前面的方法失败后才继续采用昂贵得多的方法;早期的收款接触要友好,语气也弱一些,而后来的联系则可以逐渐严厉;收款决策遵循成本收益原则,一旦继续收款的努力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继续收款所追加的成本,停止向顾讨是正确的决策。
第三节 存货管理
一、存货的功能与成本
进行存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要控制存货水平,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基础上,降低存货成本。
存货的功能是指存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存货主要有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各自功能不同:
1.储存必要的原材料和在产品,可以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2.储备必要的产成品,有利于销售;
3.适当储存原材料和产成品,便于组织均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
4.留有各种存货的保险储备,可以防止意外事件造成的损失。
存货的成本是指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带来的成本支出。存货成本有以下几项:采购成本,由买价、运杂费等构成,采购成本一般与采购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订货成本,指为订购材料、商品而发生的成本,订货成本一般与订货的数量无关,而与订货的次数有关;储存成本,指在物资储存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搬运费、保险费、占用资金支付的利息费等,一定时期内的储存成本总额,等于该期内平均存货量与单位储存成本之积。
二、存货规划
存货规划指在确定企业存货占用资金数额的基础上,编制存货资金计划,以便合理确定存货资金的占用数量,节约使用资金。
(一)经济批量
经济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是指一定时期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总和最低的采购批量。这两种成本高低与订货批量多少的关系是相反的。订购的批量大,储存的存货就多,会使储存成本上升,但由于订货次数减少,则会使订货成本降低;反之,如果降低订货批量,可降低储存成本,但由于订货次数增加,会使订货成本上升。也就是说,随着订购批量大小的变化,这两种成本是互为消长的。存货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寻找这两种成本合计数最低的订购批量,即经济订购批量。
为了确定经济批量,可采用逐批测试法、图式法或公式法来进行计算。
假设 Q——每批订货量;A——全年需要量;F——每批订货成本;C——每件年储存成本。
订购批数= 平均库存量= 全年订货成本= 全年存储总成本=
全年总成本=
经济批量 经济批数
对于有数量折扣的大批量采购,除了考虑订货成本和存储成本外,还应考虑采购成本。
(二)订货点
所谓订货点,就是订购下一批存货时本批存货的储存量。确定订货点,必须考虑如下因素:平均每天的正常耗用量,用n来表示;预计每天的最大耗用量,用m来表示;提前时间,指从发出订单到货物验收完毕所用的时间,用t来表示;预计最长提前时间,用r来表示。保险储备,是指为防止耗用量突然增加或交货误期等进行的储备,用来S表示。
保险储备S可用下式计算:
保险储备=(预计每天的最大耗用量×预计最长提前时间-平均每天的正常耗用量×提前时间)/2
订货点R可用下式计算:R=nt+S
订货点=平均每天的正常耗用量×提前时间+保险储备
三、存货控制
存货控制是指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存货计划的要求,对存货的使用和周转情况进行的组织、调节和监督。
(一)存货的归口分级控制
存货的归口分级控制,是加强存货日常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管理方法包括如下三项内容:
1.在企业管理层领导下,财务部门对存货资金实行统一管理。
2.实行资金的归口管理。
3.实行资金的分级管理。
(二) ABC分类管理
ABC分类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按照重要性程度将公司存货划分为A,B,C三类,分别实行按品种重点管理、按类别一般控制和按总额灵活掌握的存货管理方法。进行存货分类的标准主要有两个:金额标准和品种数量标准。
运用ABC分类管理方法,一般分如下几个步骤:
1.计算每一种存货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一年)的资金占用额。
2.计算每一种存货资金占用额占全部资金占用额的百分比,并按大小顺序排列,编成表格。
3.根据事先测定好的标准,把最重要的存货划为A类,把一般存货划为B类,把不重要的存货划为C类,并画图表示出来。
4.对A类存货进行重点规划和控制,对B类存货进行次重点管理,对C类存货只进行一般管理。
(三)存货质量控制 P446
主要包括存货质量分析和存货质量管理措施。
存货质量是指存货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亦称存货的适销状况。按存货的行销状况及盘存记录可分为畅销、平销和有问题三类。
存货质量分析可以查明存货质量水平,了解存货的适销情况,找出问题,以便改善购销工作,优化库存结构,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业经济效益。
存货质量控制主要有以下几项管理措施:
1.权衡利弊,灵活进行削价处理;
当存货出现非正常状态(如滞销、变质等)时,管理人员就要做出决策,采取适当的削价处理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损失。
2.建立存货减值准备制度;
很多存货状态易变,需要对这类存货建立减值准备制度,以避免意外损失带来的重大影响。包括将存货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
3.完善责任控制措施。
对人员原因造成的存货损失建立责任控制程序,利用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措施鼓励和约束存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树立责任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四)适时制管理 Just-in-Time
适时制(JIT)基本原理强调:只有在使用之前才要求供应商送货,从而将存货数量减到最少;公司的物资供应、生产和销售应形成连续的同步运动过程;消除公司内部存在的所有浪费;不间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等。其要旨是将原材料的库存量减少到一个生产班次恰好需要的数量。
适时制的成功取决于几个因素:
1.计划要求。要求具备一份对于整个公司而言协调、完整的计划。通过仔细计划和规划,不必保有安全储备存货,节约成本。
2.与供应商的关系。为了使JIT有效运行,公司应与其供货商紧密合作。送货计划、数量、质量和及时联系都是该制度的组成部分。要求按所需的数额和订单的要求频繁送货,而且要求仔细标记每项货物。要求公司必须和供货商有良好的关系。
3.准备成本。通过降低生产期的长度,重新设计的生产过程更加灵活。在生产中,每一批产品生产前总存在固定的准备成本,生产的最优批量受准备成本的影响。通过降低准备成本,公司可以采用更短的生产期,因而获得更大的灵活性。
4.其他的成本因素。JIT要求仔细管理和控制,所以采用JIT的公司常常为了降低成本而限制供应商的数目。采用JIT降低了存货储存成本同时由于对供货商得更高要求而必须承担更高的采购价格。但获得的利益远大于采购价格提高带来的负面影响。
5.电子数据互换。没有电子数据互换JIT就不能实施。许多环节都是电子系统处理的,商业信用也自动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