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辅导班笔记(宏观部分)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1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1、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几方面的意思(GDP的特点):(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是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它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它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它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2、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支出法
(1)    支出法:是指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算GDP的一种方法。
(2)    国民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者在GDP核算体系中分为四类:
个人消费支出总额(C):不包括居民购买新建住宅的支出;
国内总投资支出(I):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其中: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补偿固定资本损耗和意外损坏)
政府购买支出(G):指各级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在军事设施和物资方面的支出和政府雇员的薪金支出。但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X-M)。
结论:GDP=C+I+G+(X-M)
收入法(成本法)
(1)    定义:是指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来计算GDP的一种方法。由于要素的收入从企业角度看即是产品的成本(包括利润),所有这种方法又称要素成本法。
(2)    收入法核算的GDP应包括的项目: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主的收入;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GDP。
(3)    结论: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生产法(部门法)
定义: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所有企业单位投入的生产要素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的销售价值,按产业部门分类汇总来计量GDP的一种方法。
说明:核算国民收入最为常用的为支出法和收入法。
3、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1)    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所有生产活动。扣除资本消耗,那就是国内生产净值。
(2)    国内生产净值,NDP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中扣除固定资产折旧的余额。
(3)    国民收入(NI)是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因从事生产和提供劳务按生产要素所得的报酬,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得的全部收入,从GDP中减去折旧和间接税而得到。这里的国民收入,实际上是按要素费用计算的国民净收入。国民收入等于工资、租金、;利息、业主收入和企业利润之和。
(4)    个人收入(PI)指的是要素所有者在国民收入核算期间实际获得的收入,是个人从各种不同来源取得的实际收入的总和。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
(5)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从个人收入(PI)中扣除个人向政府交纳的税金,即得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税收和非税收支付,就可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税收包括个人收入税、个人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予税等。非支付包括罚金和馈赠等。
4、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即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的意愿支出时的产出。均衡产出可以表示为:y=c+i,其中,y为实际收入,c、i代表实际消费与实际投资,而不是名义消费与名义投资;代表计划消费与计划投资,而不是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2、    消费函数是消费支出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为c=c(y)。
3、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是:MPC= 或MPC= ,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不论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即0<MPC<1.
4、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公式是APC= ,A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APC<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APC=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APC>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
5、    储蓄函数是指反映储蓄随收入增加而以递增的比率增加的关系的函数,其公式为s=s(y)。
6、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第一,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收入,即:c+s=y。
第二,    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S<MPS。
第三,    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 之和也恒等于1。
7、    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1)    国民收入分配。富者边际消费倾向低,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
(2)    政府的税收政策,若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将富者的收入转移给穷人用于消费,则社会消费数量增加,社会消费曲线向上移动。
(3)    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所占比例越大,消费越少,社会消费曲线下移。反之,社会消费曲线上移。
8、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所提出的。他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的。该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至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9、    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至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
10、    示范效应: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另一方面内容是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示范效应”。如果一个人收入增加了,周围人或自己同一阶层人收入和消费增加了,他的收入没有增加,但因顾及他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也会打肿脸充胖子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
11、    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假定人们在特定时期的消费是与他们在该时期的可支配收入相关的,而前者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一般说来,年轻人家庭收入偏低,这是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随着他们进入壮年和中年,收入日益增加,这时收入会大于消费,不但可以偿还青年时代欠下的债务,更重要的是可以积些钱以备养老。等到老年退休,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所谓负储蓄状态。
12、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 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限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13、    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有联系也有区别。就区别而言,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的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理论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就联系而言,不管二者强调重点有何差别,他们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第一,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医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第二,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大,甚至近于1.第三,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减税或增税只是暂时的,则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14、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1)利率,传统的看法认为,提高利率可刺激储蓄,但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提高利率是否会增加储蓄,抑制当前消费,要根据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从而鼓励他增加储蓄。利率提高使储蓄增加时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使他的将来利息收入增加,会使他认为自己较为富有,以致增加目前消费,从而可能反而会减少储蓄。这种储蓄的减少是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2)价格水平,这里所谓的价格水平是价格水平的变动,通过实际收入改变而影响消费。(3)收入分配,高收入家庭消费倾向小,低收入家庭消费倾向大。
15、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公式:
16、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化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公式
17、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18、    政府转移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化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9、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家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20、    课后题尤其是问答题好好看,背诵。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    实际利率与投资
在决定投资量的诸因素中,实际利率是首要因素。实际利率大致上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在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既定时,企业是否进行投资,首先就决定于实际利率的高低。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增加。总之,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反方向变动关系称为投资函数。
2、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市场利率,则此投资就值得,否则,就不值得。
3、    投资函数是表示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变动关系,表达式为
4、    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小额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以下三种:(1)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处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交易数量越大,所交换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越高,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2)谨慎动机是指为预防以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事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
(3)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比。
5、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是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什么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因此即使增加货币供应量,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6、    货币需求的存货理论:是由鲍莫尔、托宾提出的一种货币需求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如持有存货,一方面随收入增加,需要有更多的货币从事交易;另一方面,随利率的提高,持有货币的成本(放弃的利息收入)就上升,因此,货币的交易需求量会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它补充和发展了凯恩斯的交易需求理论(因为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只和收入有关)。公式——
7、    货币需求的投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收益和风险的选择来安排其资产的组合。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随利率下降而增加。货币需求不仅会受当前利率变动的影响,也会受预期资本盈亏的影响,如果认为未来资产收益还会增加,人们会增加对资产的购买,减少货币持有。
8、    计算题,IS方程=LM方程(重要)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    财政政策时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2、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支出降低的经济效应。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的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会挤占私人支出。
4、    挤出效应大小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详细)
(1)    支出乘数的大小。
(2)    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3)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4)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5、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    从反衰退的作用看,由于存在所谓流动性陷阱,在经济衰退时期,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不敏感,即使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也不肯轻易贷款,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从反通货膨胀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主要表现于反对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而对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效果很小。
(2)    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来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
(3)    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在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
(4)    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流动而受到影响。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仅从这些方面看,货币政策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作用也是很有限的。
6、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各种配合及其效果分析
(1)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导致利率的上升,产生“挤出效应”。当经济萧条但又不严重时可采取这种组合,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另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2)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退,当经济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可采用这种组合,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另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抑制货币膨胀。
(3)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会引起利率的下降,投资增加。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又不严重时,可采取这种组合,一方面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另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遏制经济的衰退。
(4)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会引起总需求增加,从而促使经济复苏高涨。当经济严重萧条是,可采取这种组合,一方面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    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目标约有四种: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若是简答题,要对几个目标进行解释)
2、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具有的内在的自动稳定功能。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税收的自动变化,支出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3、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经济萧条时减税增支出;紧缩性财政政策:经济高涨时增税减少支出。
4、    相机抉择是指政府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的需求管理政策。实行相机抉择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总需求,又不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5、    财政思想的演变:
(1)    年度平衡预算:以实现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为目标
(2)    周期平衡预算:用经济繁荣阶段的预算盈余弥补萧条阶段的预算赤字,以实现一个经济周期内的收支平衡为目标
(3)    功能财政思想:以反经济周期的需要利用预算赤字与预算盈余,无须刻意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6、    财政政策在实践中的制约因素
(1)    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影响时滞
(2)    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首先是乘数难以准确确定,其次在财政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里面,需求可能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3)    挤出效应
7、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可能会是简答题)
8、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和银行承兑票据等),以期调节信用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业务活动,是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之一。
9、    货币乘数是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
10、    法定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
11、    货币政策在实践中的制约因素:
(1)    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影响时滞
(2)    货币流通速度
(3)    流动性陷阱
12、    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在衰退时期,鼓励银行扩大贷款;在通胀时期,劝阻银行不要任意扩大信用,也往往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道义劝告没有可靠的法律地位,因而并不是强有力的控制措施。
13、    课后题要好好看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
2、    总需求函数是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价格水平上升时,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水平就上升。
3、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1)    利率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成反向变动的情况,成为利率效应。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使投资水平下降,因而使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2)    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3)    价格水平上升,会使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名义收入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档次,从而使人们的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进而使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
4、    导致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课后题8,详解看课后题解析)
(1)    消费需求尤其是消费者对耐用品购买的变化
(2)    投资需求的变化
(3)    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
(4)    净出口的变化
5、    课后题3、4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    失业率是劳动力中没有工作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率。
2、    失业的分类
(1)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2)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巨著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3)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4)    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5)    非自愿性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3、    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公式)


相关话题/行政管理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辅导班笔记(微观部分)
    微观部分 第二章 1、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是对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1
  • 吉林大学2012行政管理学 考研真题
    2012年行政管理学 简述题(每题15分,共10题) 1.为什么说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的新阶段; 2.结合我国行政实践简述经济环境对我国行政系统的影响; 3.请简述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 4.现代组织理论的内容、特点; 5.简述在职能转变前提下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6.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标准; 7.简述行政伦理的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8
  • 西北工业大学2013《行政管理学》回忆版考研真题
    西北工业大学2013研究生入学初试《行政管理学》回忆版真题 一. 名词解释 行政监督 行政立法 行政决策 行政伦理 二. 简答题 1. 简述行政决策的运行机制 2. 如何建立健康的行政网络环境使之促进行政管理的发展 3. 政府公共关系的具体职能 4. 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内容 三. 论述题 1. 行政监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4
  • 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考研复习笔记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 《公共管理学》 ,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1 版。 《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 ,张立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2 次印刷。 《中外行政制度比较》 ,张立荣著,商务印书馆 2009 年第 7 次印刷。 次印刷。 《管理思想史》,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2
  • 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考研笔记(管理思想史、西方管理)
    行政管理专业课笔记(管理思想史西方管理) 导 言 1.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学是以管理作为研究对象,而管理思想史则又是以管理学作为研究对象。那么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或者说,都包括什么。 1.1 管理实践。就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实际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2
  • 电子科技大学行政管理综合考研真题
    论述题考题 2016 1、请结合实体部门案例,论述政府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包含的基本内容。(20分)p432 2、请比较分析当代西方国家与我国行政改革趋势的异同。(25分)p453 2015 1、通过回顾历史,论述我国在行政该和演进中是如何探索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25分)p463 2、根据你熟悉的案例,论述如何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5
  •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考研行政管理学夏书章考研资料整理
    行政管理学 1.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学 1)行政的概念---这本书所讲的行政管理,则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2)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第一,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5
  •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考研行政管理学补充考纲资料行政伦理
    第十一章 行政伦理 考纲: 1)行政伦理的发展背景、定义、功能; 2)行政伦理的结构和内容; 3)当代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规范构建与行为约束。 行政伦理是关于调整国家公务员与社会、行政机构之间、国家公务员之间,以及行政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行为规范的综合。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5
  •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考研行政管理学夏书章据考纲整理的资料
    行政管理学第一章 导论1.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学1)行政的概念;2015辨析2)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2012 2014辨析3)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4)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方法。2.行政管理学在中西方的发展1)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的兴起;2013辨析2)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趋势;3)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重建和发展;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5
  •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土地行政管理考研资料
    《土地行政管理》 第一章绪论 1. 土地行政的涵义及其特点、功能 1)土地行政的基本涵义、土地行政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土地行政的内容、特点与功能。 土地行政的含义(2015 简答题题目:土地行政的含义与土地行政的特点) 国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宪法与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对土地事务的组织管理活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5
  • 燕山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行政管理概论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行政管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北京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行政管理
    ceef665170ca90198a21364533f258e9.rarceef665170ca90198a21364533f258e9.rar(6.46 KB)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行政管理学
    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考研专业课试卷行政管理学上传的附件fd2c7fd3c2e508851ee1743bdfaed04e.rar(6.68KB)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河北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行政管理综合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