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关系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从一个抗原刺激开始,机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感应)后,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表现出一定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效应的过程。
分三阶段,两种类型。
4节:抗原与抗体Antigen and Antibody
一、抗原
(一)定义:一类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结构、物理及生物学特性,并具有免疫原性(抗原性)和反应原性。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
反应原性:能和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反应的能力。
(二)种类
1、完全抗原:具有抗原性和反应原性
2、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没有抗原性。
(三)性质
(免疫原性的物质基础)
1、异物性
1)异种间物质
2)同种异体间物质:ABO血型,移植排斥。
3)自体隔绝成分
4)自体组织蛋白变性,成为自身抗原。
2、一定的物化特性
1)大分子物质
2)一定的结构
3)特异性:由分子表面上的特定化学基团——抗原决定基所决定的。半抗原实际上就是抗原决定基。任何抗原都可看成是一个载体与半抗原的复合物。
(四)微生物抗原结构
鞭毛抗原(H抗原)
菌体抗原(O抗原)
表面抗原:如荚膜抗原
外毒素和类毒素
二、抗体
(一)定义:由抗原刺激机体的B细胞,由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所产生的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抗体在体外可与相应抗原作用产生可见反应——血清学反应;在体内可起抗传染作用。
(二)种类
IgG, IgM, IgA, IgE, IgD.
(三)结构
5种Ig结构基本上相似。
单体由4条多肽链组成,两条长链称重链(H链),两条短链称轻链(L链),呈Y字形,链间由二硫键相连。
P344,图10-11
不变区(C区)与可变区(V区),枢纽区,抗原结合在V区。
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可得3个片段,2个相同片段称Fab(抗原结合片段),1个片段称Fc(可结晶片段)。
因此1个Y字抗体有2个抗原结合点,是两价抗体。
胃蛋白酶、巯基试剂水解产物
五类抗体性质及特性(补充讲义)
(四)抗体形成一般规律
1、初次反应与再次反应:图10-17
2、回忆反应
3、几类抗体出现顺序
(五)抗体形成机理
P350 表解
1、诱导学说(模板学说)
2、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 P352,图10-18
3、抗体多样性分子生物学机制
(六)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1、多克隆抗体及缺点
2、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 图 10-20
3、单克隆抗体应用
三、抗原抗体反应
(血清学反应)
(一)抗原抗体结合的一般特点
1、高度特异性
2、是分子表面结合
3、需要合适的比例(区域现象)
4、反应分两个阶段
1)特异结合阶段
2)可见反应阶段
(二)反应组成成分
1、抗原
2、特异抗体
3、环境因素
基本因素:需电解质、温度、pH等。
特殊因素:有的需补体、白细胞。
(三)反应类别
1、沉淀反应
抗原、抗体都处于溶解状态,按适当比例混合后,在电解质、温度适合的条件下,产生沉淀现象。
抗原称沉淀原,抗体称沉淀素。
实验方法有玻片法、试管法、环状试验、琼脂扩散法、免疫电泳
2、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在有电解质情况下,结合成可见凝集块。
抗原称凝集原,抗体称凝集素。
与沉淀反应区别
实验方法有直接凝集实验、间接凝集实验、间接凝集抑制实验(免疫妊娠试验)、交叉凝集与凝集素吸收实验(图10-10)。
3、补体结合反应
补体作用没有特异性,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不能单独与抗原或抗体结合。
如结合的抗原是红细胞,则出现溶血现象;如抗原是细菌,则溶菌;如抗原是自身成分,则发生免疫损伤。
(1)结合系统:主要是抗原(可溶性)、抗体及补体,都是液体,无可见反应,要有:
(2)指示系统(溶血系统):羊红细胞与羊红细胞抗体(溶血素),若补体被结合,不溶血,反应阳性,说明抗原、抗体是对应的;若补体不结合,则与溶血系统结合,出现溶血,反应阴性,说明抗原、抗体不对应。
示意图:图10-23
血清学反应总结(补充讲义)
抗原抗体反应应用(现代免疫标记技术)
1、免疫荧光方法(荧光抗体法):荧光标记抗体,荧光标记抗抗体。
2、酶免疫测定:酶标记抗体或抗抗体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示意图:图10-24
常用酶是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以二氨基联苯胺DRP为底物,产生棕褐色。
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酶标法)
3、放射免疫测定法RIA
4、免疫电镜技术IEM
5、发光免疫测定法LIA
各种免疫反应的敏感性比较:表10-10
5节:免疫病理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一、概念
机体再次接受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体液性或细胞性的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引起组织损伤或生理机能障碍。
根据出现症状快慢分为速发性(与抗体有关)、迟发性(与致敏T淋巴细胞有关)变态反应。
二、各型变态反应(补充讲义)
6节:生物制品(自学)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从一个抗原刺激开始,机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感应)后,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表现出一定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效应的过程。
分三阶段,两种类型。
4节:抗原与抗体Antigen and Antibody
一、抗原
(一)定义:一类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结构、物理及生物学特性,并具有免疫原性(抗原性)和反应原性。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
反应原性:能和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反应的能力。
(二)种类
1、完全抗原:具有抗原性和反应原性
2、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没有抗原性。
(三)性质
(免疫原性的物质基础)
1、异物性
1)异种间物质
2)同种异体间物质:ABO血型,移植排斥。
3)自体隔绝成分
4)自体组织蛋白变性,成为自身抗原。
2、一定的物化特性
1)大分子物质
2)一定的结构
3)特异性:由分子表面上的特定化学基团——抗原决定基所决定的。半抗原实际上就是抗原决定基。任何抗原都可看成是一个载体与半抗原的复合物。
(四)微生物抗原结构
鞭毛抗原(H抗原)
菌体抗原(O抗原)
表面抗原:如荚膜抗原
外毒素和类毒素
二、抗体
(一)定义:由抗原刺激机体的B细胞,由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所产生的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抗体在体外可与相应抗原作用产生可见反应——血清学反应;在体内可起抗传染作用。
(二)种类
IgG, IgM, IgA, IgE, IgD.
(三)结构
5种Ig结构基本上相似。
单体由4条多肽链组成,两条长链称重链(H链),两条短链称轻链(L链),呈Y字形,链间由二硫键相连。
P344,图10-11
不变区(C区)与可变区(V区),枢纽区,抗原结合在V区。
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可得3个片段,2个相同片段称Fab(抗原结合片段),1个片段称Fc(可结晶片段)。
因此1个Y字抗体有2个抗原结合点,是两价抗体。
胃蛋白酶、巯基试剂水解产物
五类抗体性质及特性(补充讲义)
(四)抗体形成一般规律
1、初次反应与再次反应:图10-17
2、回忆反应
3、几类抗体出现顺序
(五)抗体形成机理
P350 表解
1、诱导学说(模板学说)
2、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 P352,图10-18
3、抗体多样性分子生物学机制
(六)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1、多克隆抗体及缺点
2、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 图 10-20
3、单克隆抗体应用
三、抗原抗体反应
(血清学反应)
(一)抗原抗体结合的一般特点
1、高度特异性
2、是分子表面结合
3、需要合适的比例(区域现象)
4、反应分两个阶段
1)特异结合阶段
2)可见反应阶段
(二)反应组成成分
1、抗原
2、特异抗体
3、环境因素
基本因素:需电解质、温度、pH等。
特殊因素:有的需补体、白细胞。
(三)反应类别
1、沉淀反应
抗原、抗体都处于溶解状态,按适当比例混合后,在电解质、温度适合的条件下,产生沉淀现象。
抗原称沉淀原,抗体称沉淀素。
实验方法有玻片法、试管法、环状试验、琼脂扩散法、免疫电泳
2、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在有电解质情况下,结合成可见凝集块。
抗原称凝集原,抗体称凝集素。
与沉淀反应区别
实验方法有直接凝集实验、间接凝集实验、间接凝集抑制实验(免疫妊娠试验)、交叉凝集与凝集素吸收实验(图10-10)。
3、补体结合反应
补体作用没有特异性,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不能单独与抗原或抗体结合。
如结合的抗原是红细胞,则出现溶血现象;如抗原是细菌,则溶菌;如抗原是自身成分,则发生免疫损伤。
(1)结合系统:主要是抗原(可溶性)、抗体及补体,都是液体,无可见反应,要有:
(2)指示系统(溶血系统):羊红细胞与羊红细胞抗体(溶血素),若补体被结合,不溶血,反应阳性,说明抗原、抗体是对应的;若补体不结合,则与溶血系统结合,出现溶血,反应阴性,说明抗原、抗体不对应。
示意图:图10-23
血清学反应总结(补充讲义)
抗原抗体反应应用(现代免疫标记技术)
1、免疫荧光方法(荧光抗体法):荧光标记抗体,荧光标记抗抗体。
2、酶免疫测定:酶标记抗体或抗抗体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示意图:图10-24
常用酶是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以二氨基联苯胺DRP为底物,产生棕褐色。
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酶标法)
3、放射免疫测定法RIA
4、免疫电镜技术IEM
5、发光免疫测定法LIA
各种免疫反应的敏感性比较:表10-10
5节:免疫病理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一、概念
机体再次接受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体液性或细胞性的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引起组织损伤或生理机能障碍。
根据出现症状快慢分为速发性(与抗体有关)、迟发性(与致敏T淋巴细胞有关)变态反应。
二、各型变态反应(补充讲义)
6节:生物制品(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