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氨基酸的分类
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 |
脯、缬、异亮、亮、丙、甘 |
谱写一两个丙肝患者 |
极性中性氨基酸 |
丝、半胱、甲硫、苏、 |
天冬酰胺、谷氨酰胺 |
必须氨基酸 |
缬、异亮、亮、苯丙、蛋、色、苏、赖 |
写一两本淡色书来 |
酸性氨基酸 |
天冬、谷氨酸 |
|
碱性氨基酸 |
赖、精、组 |
捡来精读 |
支链氨基酸 |
异亮、亮、缬 |
一两只鞋 |
芳香族氨基酸 |
苯丙、酪、色 |
Ben丙是老色鬼 |
一碳单位 |
丝、色、组、甘 |
施舍一根竹竿 |
含硫氨基酸 |
半胱、胱、蛋 |
一帮光蛋 |
生酮氨基酸 |
亮、赖 |
同样来 |
生酮兼生糖氨基酸 |
异亮、苯、酪、色、苏 |
一本落色书 |
2.特殊氨基酸
赖氨酸 |
含有两个氨基 |
谷氨酸、天冬氨酸 |
含有两个羧基 |
脯氨酸、羟脯氨酸、焦谷氨基酸 |
亚基氨基酸 |
脯氨酸 |
容易使肽链走向形成折角的氨基酸 |
同型半胱氨酸 |
天然蛋白质中不存在的氨基酸 |
瓜氨酸 |
不出现在蛋白质的氨基酸 |
色氨酸、酪氨酸 |
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性吸收峰 |
甘氨酸 |
除甘氨酸外,都属于L-α氨基酸 |
苯丙氨酸、异亮氨酸 |
含有疏水侧链的氨基酸 |
3.氨基酸的缩写
甘氨酸 |
Gly |
天冬氨酸、天冬酰胺 |
Asp/Asn |
丙氨酸 |
Ala |
谷氨酸、谷氨酰胺 |
Glu/Gln |
缬氨酸 |
Val |
苏氨酸 |
Thr |
异亮氨酸、亮氨酸 |
Leu/Ilu |
苯丙氨酸 |
Phe |
脯氨酸 |
Pro |
色氨酸 |
Trp |
丝氨酸 |
Ser |
酪氨酸 |
Tyr |
半胱氨酸 |
Cys |
赖氨酸 |
Lys |
蛋氨酸 |
Met |
精氨酸 |
Arg |
组氨酸 |
His |
|
|
4.氨基酸及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氨基酸 |
蛋白质 |
①若溶液Ph<pI,解离成阳离子;②若溶解Ph>Pi,解离成阴离子 |
①若溶液Ph<pI,蛋白质带正电荷;②若溶解Ph>Pi,蛋白质带负电荷 |
等电点:PI=(Pk1+Pk2)/2 |
PI=5.0 |
色氨酸酪氨酸(含有共轭双建)的最大吸收峰在280nm处,用于测定蛋白质含量 |
同左 |
茚三酮反应:紫蓝色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70nm处,用于氨基酸定量分析 |
同左 |
双缩脲反应:无 |
双缩脲反应:阳,检测蛋白质水解程度 |
胶体性质、变性沉淀凝固:无 |
胶体性质、变性沉淀凝固:有 |
Ps:核酸的嘌呤环和嘧啶环的最大吸收峰在260nm处
5.蛋白质命名:
50个氨基酸残基以下的为多肽:39个氨基酸残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多肽
50个氨基酸残基以上的为蛋白质:51个氨基酸残基—胰岛素—蛋白质
6.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
一级结构 |
二级结构 |
三级结构 |
四级结构 |
定义 |
从N-C端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
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 |
整条肽链所有原子(氨基酸残基)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间的空间排布 |
表现形式 |
肽链 |
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 |
结构域、分子伴侣 |
亚基 |
维系键 |
肽键、二硫键 |
氢键 |
氢键、离子键、疏水键、范德华力 |
氢键、离子键 |
特点及意义 |
牛胰岛素有三个二硫键。空间构象的基础。 |
模体:锌指结构、钙结合蛋白、亮氨酸拉链 |
举例:肌红蛋白。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Hsp70)、伴侣蛋白、核质蛋白 |
举例:血红蛋白。亚基之间以费共价键结合 |
7.蛋白质各级结构的特点
二级结构 |
1.肽键:6个原子(C.H.O.N.α1.α2);且肽键有一定双建性能,不能自由旋转:肽单位:同一平面的6个原子组成肽单位 |
2.α螺旋为右手螺旋,每3.6个氨基酸上升一圈,螺距为0.54nm,每周3.6个氨基酸残基;所有氨基酸均 可参加α螺旋,以Ala、Glu、Leu、Met多见 |
|
3.β转角以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第二位残基为脯氨酸,其他有甘、色、天冬氨酸、天冬酰胺 |
|
4.模体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级结构;锌指结构是特殊的模体:由1个α螺旋和2个反相平行的β折叠组成,Zn+稳定作用,含锌指结构的蛋白质都能与DNA或RNA结合 |
|
三级结构 |
1.结构域: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可折叠成多个结构紧密的区域,并各行功能 |
2.分子伴侣:提供环境加速蛋白质折叠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许多分子伴侣是ATP酶, |
|
四级结构 |
单独的亚基没有生物学功能 |
8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一级结构:
A.蛋白质变性后:蛋白质空间结构破坏而一级结构不变,可恢复其空间结构,恢复功能
B一级结构相似具有相似功能: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
C氨基酸序列提供生物进化的信息
D重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改变可引起分子病:血红蛋白β亚基第6位谷氨酸-缬氨酸,导致镰刀形贫血
A一级结构师空间构象的基础,如空间结构遭破坏的核糖核酸酶只要一级结构未被破坏,就能恢复原来的空间结构,恢复功能。
B一级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高级结构与功能,如不同哺乳类动物的胰岛素都是由A和B两条链组成的,且二硫键的配对位置和空间构象也饿相似,一级结构中只有个别结构有差异,它们都执行相同的调节糖代谢的生理功能。
C一级结构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进化信息,如人与猕猴的Cyt c一级结构很相近,人与黑猩猩的Cyt c完全相同,灰鲸是哺乳动物,由陆地动物演化,它与猪牛羊Cyt c一级结构相近。
D一级结构重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引起疾病,如正常人血红蛋白β亚基的第6位氨基酸是谷氨酸,镰状红细胞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中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导致分子病。
蛋白质高级结构:
A.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结构相似:都含有血红素为辅基。
肌红蛋白为三级结构
血红蛋白为四级结构:1分子Hb携带4分子氧气,胚胎期α2ε2,胎儿期α2γ2,成人α2β2
B.一级结构不变,蛋白质构象改变为构象病:疯牛病有朊病毒引起,α螺旋—β折叠
β折叠的蛋白对蛋白酶不敏感,水溶性差,热稳定性好,形成淀粉样纤维沉积而致病
9.蛋白质变性、沉淀和凝固
A变性:蛋白质空间结构破坏,一级结构不变,二硫键和非共价键的破坏
B复性:去除变性因素和恢复空间构象和功能
C蛋白质变形后:黏度增加、溶解度降低、结晶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
D蛋白质变性不一定凝固,但蛋白质凝固一定变性。
9.蛋白质的分离和提纯
透析 |
大分子蛋白子 |
大分子蛋白先分离 |
超滤法 |
大分子蛋白质 |
浓缩蛋白质溶液 |
丙酮沉淀 |
蛋白质含量很低 |
0-4℃,10倍丙酮沉淀蛋白质,立即分离,易变性 |
盐析 |
蛋白质水化膜破坏表面电荷被中和 |
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破坏水化膜;PH=PI,除其表面电荷,盐析效果越好 |
免疫沉淀 |
蛋白质具有抗原性 |
分离抗原蛋白 |
电泳 |
蛋白质带电荷 |
薄膜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双向电泳 |
层析 |
蛋白质颗粒大小、电荷多少、亲和力—相分配原理 |
A凝胶过滤层析:分子量大的先洗脱下来 B阴离子层析:树脂颗粒带正电,负电量小的蛋白质首先被洗脱,根据电荷不同,aa种类和数目不同 |
超速离心 |
蛋白质分子量大小 |
即可分离纯化蛋白质,又可测定蛋白质分子含量 |
各种鉴别
蛋白质定量测定 |
Folin酚试剂法、双缩脲法、紫外线吸收法 |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 |
密度梯度离心、SDS聚丙烯凝胶酰胺电泳、凝胶过滤 |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核酸的组成
核酸→核苷酸→磷酸
↓→核苷/脱氧核苷→碱基/戊糖
2.各类键的区别
糖苷键 |
戊糖+碱基=核苷 |
戊糖与碱基之间 |
磷酯键 |
磷酸+核苷=核苷酸 |
磷酸与核苷酸之间 |
3’-5’磷酸二酯键 |
核苷酸……核苷酸=核酸 |
核苷酸之间 |
氢键 |
DNA变性是氢键断裂 |
A≡T、G=C |
DNA的非共价键 |
3’-5’磷酸二酯键、β糖苷键、磷酸脱氧核糖的5’-OH的酯键 |
|
3.核酸的空间结构
|
一级结构 |
二级结构 |
三级结构 |
定义 |
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
DNA的双螺旋结构 |
双螺旋基础扭曲超螺旋 |
功能 |
1.DNA遗传信息,基因复制和转录的模板 2.遗传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信息基础 |
4.Chargaff规则
①不同生物的DNA,其碱基不同
②同一个体不同器官组织DNA有相同的碱基
③特定组织的DNA,不随年龄、营养状态和环境改变
④A=T、G=C,暗示碱基互补配对
5.DNA 双螺旋结构
①反向平行;右手螺旋,直径2.37nm,螺距3.54nm(蛋白质α螺旋螺距0.54nm)
Ps:A-DNA环境湿度相对降低后的右手螺旋,Z-DNA左手螺旋结构
②磷酸和核糖构成亲水骨架在外侧,碱基在内测
③碱基互补:A+T/G+C=1,每个螺旋有10.5个碱基对(蛋白质α螺旋每周3.6个残基),每对碱基之间相对旋转角度36°,相邻两碱基平面垂直距离0.34nm
④碱基键双螺旋的稳定:疏水作用力(碱基堆积力)和氢键,碱基堆积力>氢键
6.DNA的超螺旋结构以负超螺旋多见
7.DNA双链折叠盘绕形成致密染色体:
第1次 2次 3次 4次
双链DNA→→→染色质细丝(核小体)→→染色质中控螺旋管→→染色质超螺旋纤维→→染色单体、组装成染色体
核小体:由DNA和H1、H2A、H2B、H3、H4组成→→→两分子H2A、H2B、H3、H4形成8聚体—组蛋白核心→→→DNA在核心组蛋白上盘绕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DNA+核心颗粒+H1=染色质细丝(第1次折叠产物)
Ps:端粒和着丝粒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功能区,由染色体末端DNA与DNA结合蛋白构成,端粒DNA重复序列是TTAGGG,着丝粒是富含A、T的序列
8.RNA种类和功能
|
mRNA |
tRNA |
rRNA |
主要功能 |
DNA合成的模板 |
氨基酸的载体 |
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
分子量 |
大小各异 |
最小 |
大小各异 |
比例 |
2-5% |
15% |
>80%最多 |
二级结构 |
线形单练 |
三叶草 |
花环 |
结构特点 |
5’m7Gppp帽结构、3’poly-A尾结构、有遗传信息密码 |
含有稀有碱基DHU环、TΨC环、反密码子 |
核糖体大、小亚基 大:5/5.8/28SrRNA+pro 小:18SrRNA+pro |
主要分布 |
胞核、胞质 |
胞质0 |
胞质 |
9.hnRNA是不成熟的mRNA,含有内含子和外显子。5’帽结构和3’polyA共同负责mRNA从核酸到胞质的转位,维系mRNA的稳定,和翻译起始调控。
Ps:内含子是可以被转录但是不能被翻译的被切除的片段
外显子是可以被转录也可以被翻译的被保留的片段
10.tRNA的稀有碱基DHU、Ψ、mG、mA,稀有碱基均是转录以后修饰而成的
.tRNA的二级结构呈三叶草形,三级结构呈倒L形
DHU |
识别酰基tRNA合成酶 |
反识密码子环 |
识别遗传密码 |
TΨC环 |
识别核蛋白体 |
CCA-OH |
氨基酸接纳茎 |
11.rRNA含量最多,与核糖体蛋白构成核糖体
|
原核生物核糖体的组成 |
真核生物核糖体的组成 |
小亚基 |
大小30S,rRNA—16S,蛋白质21种 |
大小40S, ,rRNA—18S,蛋白质33种 |
大亚基 |
大小50S, ,rRNA—5S、23S,蛋白质31种 |
大小60S, ,rRNA—5S、5.8S、28S,蛋白质49种 |
12.其他非编码RNA
核内小RNA |
snRNA |
细胞核 |
参与真核hnRNA内含子的加工剪接 |
核仁小RNA |
sonRNA |
核仁 |
参与rRNA的加工与修饰 |
胞质小RNA |
scRNA |
细胞质 |
参与形成信号识别颗粒 |
核酶 |
ribozyme |
细胞内 |
具有催化功能的小RNA, RNA剪切 |
小干扰RNA |
siRNA |
|
对外源入RNA基因的切割,参与转录后调节 |
微RNA |
miRNA |
细胞质 |
通过结合mRNA而选择性调控基因表达 |
13核酸的理化性质
嘌呤和嘧啶含有共轭双建,在260nm处有最大吸收峰,用于测定DNA或RNA含量。核酸为多元酸,酸性强,溶液黏度极大
14.DNA的变性
①双链的氢键断裂,双链解为单链,一级结构不变
②.DNA变性解链时,共轭双建暴露,在260nm处吸光度随之增加,称DNA的增色效应
③变性后黏度降低
④Tm值为在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A260达到最大变化值的50%时的温度,定义为DNA的解链温度,与DNA链的长短和GC含量有关
15. .DNA的复性
变性后迅速冷却至4℃以下—增色—不复性
变性后缓慢冷却(称退火)—减色—复性
16.核酸分子杂交:.DNA与单链之间,.DNA与RNA之间,RNA与RNA 之间
核酶:小分子RNA,具有催化特定RNA降解的活性,在RNA 合成后的剪接修饰中有作用
核酸酶:水解核酸的酶
核酸外切酶:水解核酸分子链末端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3’-5’和5’-3’
核酸内切酶:在DNA和RNA分子内部切断磷酸二酯键的酶
17.DNA变性和RNA变性的比较
|
.DNA变性 |
蛋白质变性 |
定义 |
双链间的氢键断裂 |
蛋白质特定空间构象破坏 |
主要破坏 |
氢键破坏,一级结构不破坏 |
二硫键和非共价键破坏,不破坏一级结构 |
变性因素 |
加热、加酸、加碱 |
加热、加酸、加碱、乙醇、重金属离子、生物碱试剂 |
变性后 |
DNA变性后,增色效应,黏度降低 |
黏度增加、溶解度降低、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 |
复性 |
一定条件下可以复性 |
一定条件下可以复性 |
第三章酶
1.酶的基本概念
核酶 |
高效特异催化的核糖核酸,主要作用于核酸 |
脱氧核酶 |
高效特异催化脱氧核糖核酸 |
单体酶 |
单一亚基构成的酶(一条多肽链构成的三级结构)牛胰核糖核酸酶A、溶菌酶、羧肽酶,肠道蛋白水解酶 |
寡聚酶 |
相同或不同的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的酶,蛋白激酶A、磷酸果糖激酶-1 |
多酶体系 |
具有不同催化功能的酶聚合而成多酶复合体,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
多功能酶 |
一条肽链上同时具有多种不同催化功能的酶 |
单纯酶 |
仅含有蛋白质的酶,脲酶、蛋白酶、淀粉酶 |
结合酶 |
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组成的酶 |
酶活性中心 |
与底物特异性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化成产物的具有特定结构的区域 |
同工酶 |
催化相同化学反应,但酶蛋白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免疫学性质均不同 |
变构酶 |
与效应剂可逆结合,改变酶的构象影响酶的活性 |
2.结合酶:A酶蛋白:一种酶蛋白与一种辅助因子结合,催化一定化学反应,决定酶促反应特异性和催化机制
B辅助因子:非蛋白,一种辅助因子与多种酶蛋白结合成不同的酶,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决定酶促反应的性质和类型,辅助因子主要参与传递电子、质子、或起运载体作用
3.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将所携带的质子或基团转移出去,多为小分子化合物NAD+、NADP
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对热稳定,多为金属及小分子化合物FAD、FMN,2/3的酶含有金属离子
Ps:记住缩写和所含维生素
辅酶或辅基 |
缩写 |
转的移基团 |
所含维生素 |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Ⅰ |
NAD+ |
H+、电子 |
烟酰胺(VitPP) |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辅酶Ⅱ |
NADP+ |
H+、电子 |
烟酰胺(VitPP) |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
FAD |
氢原子 |
VitB1 |
焦磷酸硫胺素 |
TPP |
醛基 |
VitB2 |
磷酸吡多醛 |
|
氨基 |
VitB6 |
辅酶A |
CoA |
酰基 |
泛酸 |
四氢叶酸 |
FH4 |
一碳单位 |
叶酸 |
硫辛酸 |
|
酰基 |
硫辛酸 |
4.
过氧化氢酶 |
Fe2+ |
丙酮酸激酶 |
K+、Mg2+ |
过氧化物酶 |
Fe2+ |
丙酮酸羟化酶 |
Mn2+、Zn2+ |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
Mn2+ |
细胞色素氧化酶 |
Cu2+ |
碱性磷酸酶 |
Mg2+ |
磷脂酶C |
Ca2+ |
羧基肽酶 |
Zn2+ |
己糖激酶 |
Mg2+ |
酶的激活剂大多数为金属离子,如Mg2+、K+、Mn2+、Cl-(唾液淀粉酶的非激活剂)、有机化合物激活剂:胆汁酸盐
5.金属离子的作用
a.作为催化基团参与催化反应,传递电子
b.作为连接底物和酶的桥梁
c.稳定酶的构象
d.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底物的静电斥力
6.酶的活性中心:执行催化功能的部位
a.必须基团在一级结构上比较远,但在空间结构上较近,具有三级结构
c.必须基团可以位于活性中心内,也可以外,每个酶都有必须基团
d必须基团分催化基团 识别和结合底物,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结合基团 影响底物化学键的稳定性,催化底物的化学反应,转变成产物
e.酶的必须基团常见的有丝氨酸残基的羟基、组氨酸残基的咪唑基、半胱氨酸残基的硫基、酸性氨基酸的羧基
7.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LDH1—心肌、LDH2—红细胞、LDH3—脾、LDH—4/DH5—肝和骨骼肌
肌酸激酶CK1—脑、CK2—心肌、CK3—骨骼肌
CK2仅见于心肌,心肌梗死3-6小时升高,12-24小时高峰,3-4天恢复正常
8.酶与其他催化剂的不同点
酶 |
一般催化剂 |
催化效率高 |
催化效率比酶低 |
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 |
专一性不高 |
酶的反应条件温和,常温反应 |
加热才反应 |
酶的活性和酶量收代谢调节 |
不受调节 |
酶的化学本质蛋白质,不稳定 |
稳定 |
9.酶与催化剂的相同点
a.催化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结构也不变 |
b.都只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 |
c.只能加速反应进程,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
d.在可逆反应中,既催化正反应,也化逆反应 |
e.酶和一般催化剂加速反应的机制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
10.酶促反应动力学
底物浓度 |
其他因素不变,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成矩形双曲线 |
酶浓度 |
底物浓度远远大于酶浓度时,酶对反应速度成直线 |
温度 |
酶促反应速度最快的温度为最适温度,不是特征常数 |
PH |
酶促反应速度最大的PH值为最适PH,不是特征常数 |
抑制剂 |
是酶催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 |
激活剂 |
是酶活性增加的物质 |
Km值 |
酶促反应速度达最大的50%时的底物浓度,特征常数,与酶的结构、底物、PH、温度、离子强度有关,与酶浓度无关 |
11.米氏方程
V=Vmax〖S〗/Km+〖S〗
a.当S远大于Km时,v=Vmax,零级反应
b.当S远小于Km时,v=Vmax/Km乘S,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呈正比
c.如有几种底物时,Km值最小的为天然底物
d.Km表示亲和力,Km值越小,亲和力越大
e.加热强酸等是酶发生不可逆破坏而失活,称酶的钝化,不是“抑制“
f.酶最适PH为1.8,肝精氨酸酶PH为9.8
12.酶的抑制
|
不可逆性抑制作用 |
竞争性抑制作用 |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
反竞争性一直作用 |
作用机制 |
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上的必须基团以共价键结合 |
抑制剂与底物相似,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 |
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的必须基团结合 |
抑制剂与酶和底物形成的中间产物结合 |
抑制剂的出去方法 |
不用透析、超滤方法 |
可透析、超滤方法 |
可透析、超滤方法 |
可透析、超滤方法 |
常考例子 |
①磷抑制胆碱酯酶②重金属抑制硫基酶③路易士气抑制硫基酶 |
①丙二酸抑制琥珀酸脱氢酶②磺胺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
-- |
-- |
表观Km值 |
|
增大 |
不变 |
减小 |
最大速度Vmax |
|
不变 |
降低 |
降低 |
Ps:竞K大,非V小
13.酶的别构调节:代谢产物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某部位以非共价键可逆结合,改变酶的构象而改变酶的活性
①其速度不符合米氏方程,为S形曲线
②别构酶多是关键酶,反应常不可逆
③别构调节可引起酶的构象变化
④别构酶常有多亚基组成,S性曲线说明多个亚基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⑤别构酶有两个中心,催化中心和调节中心(不是催化亚基和调节亚基)
⑥别构调节和化学修饰都是快速调节(酶含量调节是缓慢调节)
13.酶的化学修饰:磷酸化和脱磷酸化、乙酰化和脱乙酰化、甲基化和脱甲基化、腺苷化和脱腺苷化、--SH和—S—S—的互变、以磷酸化修饰最常见
酶原激活的实质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
14.在转录水平促进酶合成的物质是诱导物
在转录水平减少酶蛋白合成的是辅阻遏物
辅阻遏物与无活性的阻遏蛋白结合而影响基因的转录称为阻遏作用
阻遏作用使酶蛋白生成减少而调节酶的活性,很慢,为缓慢调节
15.酶与疾病和药物
氯霉素 |
抑制细菌核糖体上转肽酶,抑制蛋白质合成 |
磺胺 |
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
甲氨碟呤 |
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
5-FU(5氟尿嘧啶) |
抑制胸苷酸合酶 |
6-硫基嘌呤 |
作用部位广泛,主要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
别嘌呤醇 |
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
白化病 |
酪氨酸酶缺乏 |
苯丙酮尿病 |
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 |
蚕豆病 |
G6P脱氢酶缺乏 |
第四章维生素
1.脂溶性维生素
|
主要功能 |
活性形式 |
缺乏病 |
VitA |
构成视紫红质,有效抗氧化,保持上皮结构完整,促进生长发育,代谢物课余核受体结合,缺乏后对弱光敏感性降低 |
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 |
夜盲症、干眼症 |
VitD |
促进钙磷吸收,促进骨盐代谢与骨的正常生长 |
1,25-(OH)2-VitD3 |
佝偻病、软骨病 |
VitE |
抗氧化,保护生物膜、维持生殖功能,促进血红素生成,组织细胞分化免疫调节 |
生育酚 |
溶血性贫血,神经功能障碍 |
VitK |
促进肝合成FII、Ⅶ、Ⅸ、Ⅹ、抗凝血因子蛋白C、蛋白S维持骨盐含量 |
甲基1,4--萘醌 |
易出血 |
2.水溶性维生素
|
功能 |
活性形式 |
缺乏症 |
VitB1 |
|
焦磷酸硫胺素TPP |
脚气病、末梢神经炎 |
VitB2 |
也成核黄素 |
FAD、FMN |
口角炎、舌炎、唇炎、阴囊炎 |
VitB6 |
氨基酸脱羧酶及转氨酶的辅酶、ALA核酶的辅酶 |
磷酸吡多醛 磷酸吡多酸 |
|
VitB12 |
促甲基转移、促DNA合成、促红细胞成熟、琥珀酰辅酶A的合成 |
甲钴胺素、5’脱氧腺苷钴胺素 |
巨幼细胞性贫血、神经脱髓鞘 |
VitPP |
构成脱氢酶的辅酶 |
NAD+、NADP+ |
癞皮病 |
VitC |
参与体内羟化反应,参与氧化作用,增强免疫力作用 |
抗坏血酸 |
坏血病 |
泛酸 |
构成CoA的成分,参与体内酰基转移、参与脂肪酸合成 |
CoA、ACP
|
|
叶酸 |
参与一碳单位的转移,与蛋白质、核酸合成、红细胞、白细胞合成有关 |
FH4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生物素 |
构成羧化酶的辅酶,参与CO2固定,参与细胞信号转导 |
生物素辅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