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市场管理
提纲:
1.社会主义市场与市场体系
2.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
一、社会主义市场与市场体系
市场: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场所,是空间概念,文义是指商品,货币关系总和,是经济关系,经济范畴。
市场体系:由各类市场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可按不同角度分类,按结构分类时,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资本市场是的先导,劳动力市场是的条件,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是统一的、开放的、统一性是指各类市场在特点的区域内是一个整体,不应该存在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部门或地区对市场的分割会限制市场规模,限制资源流通,从而降低市场的效率。
开放性: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起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分工和分配资源,成为世界不仅指国内开放,也指国际开放,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商品市场分为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实现不同特点。
生产资料市场具有批量性,集中性和定向性的特点,供求渠道较稳定,工作弹性较稳定。
定向性:服务于一定的生产企业。批量性:数量大。集中性:集中于一定区域、时间往往是政府调控的直接对象,是首当其冲的。
放开程度是有限,在价格上不能放开,不确定因素较多,面向广大群众消费资料:服务于居民的消费的,具有分散性,流动性和零售性,供求变化弹性较大,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而是间接干预。
2、金融市场:也叫资本市场,货币融通市场,是市场体系中处于中枢地位的市场,发展迅速、硬件、软件加强,金融风险也同时增强,我们最终也要放开货币市场,自由兑换,那时如何管理,面对金融风险。
但我国国民都不习惯投资。
3、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作为最重要资源,也是商品,也存在劳动市场 受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影响,在公有制范围内,劳动力是商品的问题,现象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解释。
4、房地产市场:土地及建筑物的交易市场,都具有商品属性,在我国,土地交易指土地使用权交易,因为土地是国家所有,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不完善的,幼稚的,处于发展阶段,但前影阔房地产交易属于仇配。
我国的房地产前景广阔:
1、我国的经济中计划 自市场 :房地产业商品化,有广阔的市场自己的房屋只有自己去购买,不再有分配房屋。
2、我国人多地少,适合居住的土地和环境较少,而人多,随着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住宅质量提高,对住房的需求始终旺盛。
3、土地是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外空间发展是遥远的在土地上建成的房屋必然稀缺,我国的房地产在92-93年呈繁荣状态,但泡沫太多,不久破灭。96年以来,房地产业低,因为房地产屋的结构不适合,高档写字楼,高档别墅,是普通百姓,普通知识分子所支持不了的,造成一边房屋空档一边百姓无法住房。高空房率和普通居民缺房住的现象并存,房价高是由于各利税费过高,我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不完全交易,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于是大地所有者所凭借,其对土地或土地上建筑物的支配权对房地产有着长期的消极的影响。
5、知识产权市场
知识、技术等软商品(“无形商品”)市场
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成为知识产品,同时,知识也作为一种商品参与交换,中国的知识产权市场很幼稚,但引起了越来越大的重视,不太规范。
如版权,肖像权,音像权,专利等,知识的重要等于尊重了人才。
6、信息市场
信息收集、整理、分类、传递、判断多都要花费劳动,应给予补偿的形成市场信息的地位日益突出,信息市场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7、期货市场:
是现货市场的对称,现货市场分两种:1、即期交易,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2、远期现货交易,商品和货币的交易是分离的,通过合同的形式确实关系,现货交易都要有现实货物只存在和流动。
期货交易: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的标准化合约不转让,是标准的、规范的、大部分的期货合同在到期前往往通过对冲的方式结算,真正的实物交易出仓,补仓,卖出买进。
贴交易量的很小一部分。诸多因素影响商品的价格,风险特大,要求盘算和把握商机。但投机发展,只需交保证金,不需坚强货币后盾,可以是无本万利。
我国速现货市场都不完善,何况期货市场,一旦期货市场膨胀起来,必然会有无限问题。期货交易必然是有赚必有赔。股票还有可能大家都盈利,朱总理作中国银行行长,整顿期货市场将300多家减为几家,期货交易是为了避开风险,维护自身利益。
二、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
不论什么市场都需要遵守一定规则。
市场秩序:市场在运行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与法律规范的总和,以保证市场顺利运行。目的是为了体现、维护、尊重市场主体的利益。
市场规则:国家依据市场运行规律的要求,为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制订的所有市场活动主体都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实质上是以法律、法规、契约、公约等形式规定下来的市场运行准则,用以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市场行为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
四大市场规则:
1、市场进出规则:指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商品)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合法身份,经营执照,经销,清算清查,拖欠税款)。
2、市场竞争规则:指国家依法确立的,维护各市场主体之间平等交换,公平竞争的规则,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和活动的基本准则,具有很大强制性。(排除特权,垄断,维护公平竞争)
3、市场交易规则:指市场主体进行交易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规则(平等、有序、自愿、公开的交易)。
4、市场仲裁规则:指市场交易过程中难免发生摩擦,化解这些矛盾就需要市场仲裁机构起作用,如果解决不了,则诉诸法律。
第六讲 国民收入流程及分配问题(宏观经济)
提纲:
1.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
2.GNP核算方法
3.国民收入的流程
4.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
国民收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年)经济活动业绩状况的数量概念,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和由此形成的收入。
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ot 简称GNP)
是本国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注意点:1)是本国居民创造的,而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劳务不统计进去,同样,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投资要计算进去。
2)最终产品,中间产品
为了防止重复运算,如同年的石灰生产出同年的粉笔,统计时,只统计粉笔,因为粉笔的价格包括了石灰,石灰是粉笔的中间产品。
3)GNP是种价值形态。
衡量方法有两种:以实物形态衡量;从货币形态,价值形态衡量。
2、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China, American等现行的指标。
是指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注意:只要在本国领土内,不管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都计算进去。
两者关系:GNP=GDP+暂居国外的本国居民的投资和劳务创造的价值 暂居本国的外国居民的投资和劳务……
3、名义GDP和实际GDP(No mind GDP)(Real GDP)
一个国家在不同年代的GDP是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1)各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数目不同;
2)各年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不同。
名义GDP是指用现行价格或用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实际GDP是按不重价格计算的。
首先要选菜一年的价格为基准,称基期或基年。
4、人均GDP:实际GDP与人口之比。
5、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 简称NDP)NDP=GDP-折旧。
二、GDP的核算方法:
1、支出法:按一定时期生产出的商品和劳务的最终去向和进行计算。
1)私人(居民)的消费支出总数 消费总额(c)或总消费
Cd =国产消费品 Mc=进口消费品 Xc=出口消费品
Cd=Xc+C-Mc
2)国内投资支出总额 总投资(I)
Di=国产投资品 Mi=进口投资品 Xi=出口投资品 Di=I+Xi-Mi
3)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总额(G)
4)净出口 净出口=X-M
当是正数时,贸易顺差,负数时,贸易逆差,等于0,贸易平衡,
GDP=C+I+G+(X-M)
2、收入法
GDP=工资+利润+租金、利息收入+税收
3、生产法(增加值法)
如生产汽车1)铁矿 3)单位价值 2)炼钢7 3)生产汽车12
生产出来的有12单位价值。
三、国民收入的流程
1.两部门循环模型,GDP在这两个部门间流动。
Y=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从支出角度)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消费+储蓄
C+I=C+S C+S
I=S 最基本恒等式。
当S>I储蓄利率 居民所得收入来消费。
降贷款利率 促进了厂商的投资,减少投资成本。
2、三部门循环模型
财政收入由税收、投资、债务构成
假定政府没有投资企业,也没有借债、放债。
Y=消费+投资+政府购买=C+I+G 支出上
=工资+储蓄+税收 =C+S+T 收入上
2)计GS+T
2)I-S=T-G
>0 财政盈余
=0 收支平衡
<0 财政赤字
Y=对本国产出的消费需求+对本国产出的投资需求+政府对本国产出的需求+国外对本国产出的需求
=C+I+G+X
Y=对本国产品的消费+储蓄+税收+进口
=C+S+T+M
均衡条件下 I=S 现实中并非均衡
I+G+X=T+S+M
(S-I)+(T-G)=X-M=NX(净出口)
四、国民收入的分配:居民+厂商+政府
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四个状况:
1、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状况,GDP增长速度,G/G经济增长率我国的GDP在近年才达到7万多亿。
居民收入,就业机会靠经济增长来支撑。
经济增长应高速、稳定、健康。
2、就业率、失业率,非自然/自然引起的失业。
3、物价水平,物价指数,物价是否稳定,是否有通货膨胀。
4、国际收支状况。
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上不去,根本在于分配流程出了问题。
从需求角度看,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四部门中去除政府购买),国民生产总值=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净出口,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需求制约。
我国目前需求不足,尤其净出口不足(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消费受两个条件影响:
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储蓄倾向)
对未来的预期看跌:收入¯ 支出
制度改革:教育、住房、医疗、养老
消费需求占总需求的60%以上,从96年起连续6次降低利率,过去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但从去年开始不见效,所以,投资主体变化了,过去投资饥渴症,没有约束,国家投资,现在转为非政府投资,所以在国际环境不景气,消费上不去,私人不愿投资。
2、居民在再分配过程中的转移刷入和支出
(1)转移收入
1)价格补贴(最终受益者)
2)企业亏损(非经营性亏损而是政策性亏损,有相当部分转称为居民收入)
3)职工享受的房租补贴
4)救济,社会保障收入,社会福利
(2)转移支出:
1)个人向政府交纳的各种税(尤其是直接税)
2)个人向政府交纳的除税以外的费
3)个人向政府交纳的罚设支出
3、企业
(1)收入:企业亏损补贴
(2)支出:1)上缴的各种直接所得税(工商所得税)
2)职工住房补贴
3)向企业征收的各种摊派
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因素:国预标、价格、劳务活动
国家可以通过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影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可通过征收税率的高低鼓励或抑制某部门的发展,价格可参与国民收入不再分配,对农业影响尤大,工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
不同商品间的价格比为比价,同种商品之间存在差价,批零差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等。
价格剪刀差:两种商品交换不合理,是不等价交换。如工,农间,农产品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交换,工业品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参与交换,导致了工业部门的发展。
发展工业部门的条件之一为原始积累的资本(工农价格剪刀差为工业从农业调来大量资本)
国民收入的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抽象的模型,在统计意义上,看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各占多少来确是适应的政策,可以从理论上了解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为什么要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1)不是所有的居民都是国民收入的原始创造者非原始创造者不存在是必要的,它们的收入需要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
2)通过再分配来调节收入分配水平和状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收入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瑞典、挪感全国采用第三条道路 高福利国家。
3)对社会的福利,救济要通过再分配渠道执行,计划经济中,初级分配所占的比重较小,改革开放后,初级分配所占的比重增大。
分配后形成各部门的最终收入。
即政府、企业,个人所可支配的最终收入,而这三部分先和即为GDP,政府的最终收入有一部分满足军队,警察的需要,一部分用以政府投资,政府可供支配的最终收入的高低反应了政府参与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的大小,它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所占比例越大,表明它参与和影响经济的能力越强。
企业的最终出路:维持简单再生产和进行扩大再生产。
在计划体系下,国企很难发展,无资金,技术也难以改进,所以企业的最终收入决定了它的发展。
居民的可供支配的最终收入决定了居民的消费和国家储蓄的状况,即为即时消费和未来消费。
GDP的三个部分是相互作用,彼此相长的,是矛盾的统一体。
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一)享受主体,政府:立法、行政、司法、教育、体育业(收入主要通过财政渠道)
企业(集团):国企、乡镇企业,三资、私营
个体:居民(包括个体劳动者)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与国民收入的来源,生产和创造相关联的分配层次,即初次分配的收入承受者是国民收入的原始生产者和创造者。
参与初次分配的为三个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GNP扩大为GDP)。
以前的政治经济学把物质生产部的收入分配称初次分配劳务性的,非生产部门的收入称剩余价值的再分配,连政府在内。
1、政府部门参与初次收入分配,所获得的收入:
途径:征收间接税。
直接税:直接对个人、家庭、企业征收的税收,即直接对收入主体的收主体的收入所征收的税收,如:个人所得税,企业(公司)所得税,财产税(赠予税,遗产税)等,是不能转嫁的。
间接税:对商品,劳务征收的税务,即对商品的生产,销售和劳务的提供等各环节收取的税,如关税,增值税,销售税,可以转嫁,所以它的承受主体是商品的购买者,劳务的承受者。
关税:两方面职能:1)财政关税,增加财政收入;2)保护职能,阻止国外商品大规模输入,是最主要职能。
2、个人部门在初次分配中所获收入。
指个人的劳动所得和财产收入。
3、企业部门劳动所得和财产收入
在国民收入总额中(GDP)减去间接税和个人收入即企业在初次分配中所获得的收入。
一部分是经营盈余,一部分是财产折旧。
物质生产部门是指:工业、农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
五、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即: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种收入通过多种形式和多个环节在收入主体间的转移。
即一部分收入从一部分主体转移到另一部分主体里。
1、政府部门在再分配中的转移收入和转移支出:
1)转移收入:直接税(为主要收入);各种上缴国家财政的罚没收入;企业上缴给财政部门的利润,债务收入(弥补财政赤字)。
过去把企业,政府,个人间的关系称统收、统支,即企业的一切收入,上缴政府,一切支出由政府负担,85年后,实行两次“利改税”,使得到润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比例下降。
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1)向各经济主体借贷,发国库券等;(2)向银行透支,一般财政将银行存款用完后,继续让银行开支票,很容易引起经济混乱。
2)转移支出:
(1)价格补贴:弥补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必需品的价格低于平均价格直接受益者居民,农产品价格波动是季节性的,周期长,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影响整个价格变化的60%。
(2)亏损补贴:对亏损的国企,即对政策性亏损的国企亏损予以补贴。
(3)偿还债务。
(4)财政直接向个人补贴的部分:大学生津贴,人员安置费等;
(5)抚恤救济金:国家财政预算拨付给,部门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