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动状况(三次产业)。
1.中国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结构(%)。
I II III
1952 83.5 7.4 9.1
1978 72.7 17.6 11.7
1992 58.5 21.7 19.8
80年代 I II III
日本 10.3 34.8 54.9
美国 3.6 30.2 66.2
英国 1.6 37.4 60.0
2.产值结构状况(%) I II III
1952 45.42 34.38 20.2
1978 28.4 48.6 23
1992 23.9 48.1 27.9
原因:1、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产业的分化受到抑制,阻碍了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建国初期,国民经济体系不完整,需建立,健全。中东地区,大石油输出国,经济结构单一,经济脆弱,由于地区原因,只有石油开采业,无加工,无农业、工业。
2、与我国的建国后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关。
当时计划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战略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选为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倾斜的,历史背景:当时各工业部门都需建立,重工业 装备工业,为工业基础,正面上讲,作用很大,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负面影响:为发展重工业采取的政策(如限制农业、积累工业发展资金)工业内部结构畸形化,抑制了其它产业的发展,抑制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重工业属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发展中国家缺乏资本,有大量劳动力应选择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
林逸夫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就主要是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转变,变为以民用工业为主。
3、与我国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运行机制有直接关系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结果,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应用计划经济要求:1)计划制订者是万能的;2)计划执行是严格的;3)信息是充分的,信息收集、反馈。
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得城市发展不足,农村劳动力难以流动以前国家定任务,专买专卖,1985年后,政府调整农村内部产业结构,劳动力转移模式:就地转移(工业部门,城市不发达,人口基数)。
途径:发展非农产业,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
日本:本国资源负正,高科技产业水平低;
与美国是同一条船上的船员,关系牢不可破;
经济上的巨人、政治、军事上的矮子;
人民很辛苦,收入差距不大,等级制度严格,社会严格;
一个熟悉了的苹果生命力在哪里。
初次分配:收入分三部分:税收、工资、企业基金,各方面的矛盾最失败。
第八讲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
b>提纲:
1.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结构及其必然性
2.按劳分配
3.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政策
一、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结构及其必然性;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并存、多元化、多渠道的大处上分为: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主体。
个人收入分配结构:按劳分配、非按劳分配
劳动所得:个人体劳动者收入、非公有制经济劳动者劳动所得、公有制职工某些第二职业收入、管理人员管理劳动收入、管理人员管理劳动收入
非劳动所得:各种资产收入(利息、股息、租金等)、某些经营性收入(仅同市场上某一际遇的把握相联系供求变化、风险收入、馈赠收入、各种剩余价值收入
“按劳分配是主体”的含义:
1.在多种个人收入分配结构中,主体是按劳分配;
2.在公有制的范围内,公有制职工的个人收入主要来源是按劳分配,分配形式是所有制形式的体现。
原因:1、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各种分的形式并存。
2、我国现阶段实行市场经济,必然存在多种分配形式。
二、按劳分配:
1、定义是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的一条规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劳动,社会在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分配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三个条件:(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它要求消除剥削,要求个人消费品分配按有利于劳动者的利益的原则来进行;(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要求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既不能实行平均主义,也不能实行按需分配;(3)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按劳分配的客观依据,它要求把报酬同劳动相联系并体现劳动的差别。生产资料公有,在公有制下)
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1)劳动仍然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远没有实现马克思“劳动是人生第一需要,是人生的热身手段”。劳动还很艰苦。
2)劳动存在着差别,存在着旧式分工。这种分工体出了劳动者智力、体力的特点,劳动者的劳动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分工的不同体现着利益的差别,报酬体现了劳动的差别。
3、按劳分配的性质:
劳:潜在的、游动的、凝固的贡献。
劳动:是一个劳动者付出的实际的劳动耗费,即实际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业和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
马克思:“劳动者的收入同生活水平不一致,都是资产阶级的权利”,收入不同“按劳分配:形式上平等:劳动者劳动得等量报酬的权利平等。事实上(实质上)不平等,劳动者由于付出劳动不同,赡养人口不同,利益不同同资产阶级的现象相同”,所以有人富,有人穷,利益保障和获得不同。
1)按劳分配同平均主义格格不入、不对应。平均主义导致效率下降,是劳动力发展的大敌,平均主义同中国政治、思想、经济、历史紧密相联,可谓源远流长。
2)按劳分配同收入悬殊过大是相对立的。
报酬仅同劳动相联系,而人们的劳动差距是有限的且在逐渐缩小,若收入差距过大,则高收入者侵占了低收入者的部分劳动,同样挫伤人们的积极性,随着体力、智力、教育程度 ,劳动差距¯,平均主义和收入悬殊大都会成为影响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4、按劳分配的作用:
1)鼓励劳动者努力劳动、学习;2)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管理。
从物质利益上鼓励劳动者努力劳动,是一种物质刺激。
5、现阶段按劳分配实现的特点:
1)在现阶段,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因此按劳分配在不同的公有制范围内其实现的标准是不同的,(不能按同一标准实现,不能在社会统一按同一标准实现),(付出同样劳动的人,可能收入不同,集体经济间存在事实上的不平衡)。
2)既使在全民所有制范围内,由于个人的报酬不仅同个人的劳动相联系,而且还同企业的总体劳动相联系,因此在不同的全民所有制经济间,按劳分配也不能按同一标准统一进行。
3)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还要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实现,因此,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不仅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实现形式,还取决于消费品市场上消费品价格的高低。
6、劳动报酬形式
两种基本形式:1)社会主义工资,马克思谈工资本质:劳动力价格转化为形式上劳动的价格,假如主人为劳动力价值可作商品交换。
社会主义工资本质:涉及到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到底是不是商品的问题,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国家之间的社会主义关系。
2)联产计酬(连系产量)
不足以货币为形式付酬,在年底结算时按一定规范据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付与货币的和实物的报酬与产量挂钩。大包干:“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是自产自得的分配方式与个体经济无太大区别。
1)工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辅助形式:津贴、奖金。计时工资:按照劳动者的劳动延续时间计量工资,但有个前提:严格的,规范的,科学的管理,否则将出现平均主义。优点是便于管理,便于国家统计劳动总量,且简单易行。工资企业发13个月工资,日本为1年半。
计件工资:与劳动者提供的合格的劳动产品数量和件数来坟算工作量,较准确地反映了实际劳动,否定了平均主义,对劳动者身心不利。需要严格的原始记录为前提,且对固定资产、严格管理,否则可能使固定资产疲软、磨损,或对原材料的浪费。
对很多部门无法计件,只能够实行的部门都实行了计件工资形式,单位产品的价值总量 许多人共同的劳动。
津贴:在特殊的劳动条件下及特殊岗位上给予劳动者的报酬,随机性、随意性、弹性较大。
奖金:对劳动者超额劳动付予的报酬。
资金的发放是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标志,但现实中的奖金变成辅助工资,福利理论与现实脱钩,工资改革要破除4个字:低(工资低),平(平均主义),乱(制度乱),死(管理僵化)。
三、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政策
1.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的,对平均主义的理论上的冲击。但共同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同步富裕,原因:
①我国现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决定了劳动者的收入是不同的;
②即使在按劳分配的范围内,由于以劳动为尺度分配消费品,因此对于不同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不同的,即使劳动报酬相同,对不同的家庭结构,是实际生活水平是不同的。
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不仅同个人劳动相联系,而且同劳动者所在的单位的经济效益相联系,因此,对于不同经营状况下的劳动者,其收入是不同的,同时,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也参与分配,因此,对拥有生产要素不同的劳动者其报酬不同。
④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因此必然会造成地区间的收入差异和个人收入差距。
⑤如果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必然会挫伤富裕地区和劳动者的积极性,鼓励和保护落后地区和劳动表现差者的消极性,势必会产生低效率,破坏社会生产率的发展,最终导致共同贫穷,只有让一部分和地区靠诚实劳动,发展经济先富起来,才能带动更多的人和地区富裕起来,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的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同时,对一些处于困难中似要给予帮助,扶持)。
2、效率与公平原则
效率:劳动效率和社会效益,效率个意味着劳动时间节约,成果增大,社会进步,生产力提高,任何社会都有追求它的动机。
公平:特定社会条件下,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的均等,是特权的对称。公平没有绝对的标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团体的平等观不同,公平(平等)是人权的基本内涵,人权标准不同。
效率和公平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效率,能更好地实现公平,但追求效率过程中会影响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九讲 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体系
提纲:
1、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概念
2、总S和总D的平衡
3、总S和总D不平衡及调控
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概念
西方经济学范畴,可从广义和狭义来考察。
广义:一定时期,一个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和劳务部门向社会提供的全部商品和劳务。(投资品,消费品,劳务,重置品)
社会总需求:一个国家、一个时期(通常一年)社会对全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
狭义:社总供给:一个国家、一个时期(一年)物质生产部门和劳务部门向社会提供的全部净产品和劳务的总和,包括:投资品供给、消费品供给和劳务供给。
社会总需求: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一年)社会对全部物质净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
一般考察狭义的,包括总量意义上的和结构意义上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结构意义上的:对若干重要产品的需求进行分解;重工业、建筑业等等。
二、总S和总D的平衡
总d和总S,从流量因素上看,共处于平衡状态。
从纯量因素上看,特别是从总量意义和结构意义结合起来看,总C和总S通常是处于不平衡状态。
总d和总S是理论上的平衡,而不是数学上的,它们的平衡转瞬即逝,当它们的不平衡造成了国民经济的紊
乱时,才称之为不平衡,只要是在不引起国民经济紊乱的范围内,都称是为平衡。
三、总S和总D不平衡及调控
三种表现:1、总S大于总d,产品积压,生产规模¯ ,失业率小,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乃至停滞,集中体现
为:经济停滞。
2、总d大于总S,流通纸币量过剩,引起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所以集中体现为通货膨胀。
3、总量意义上的总d和总S不平衡同结构意义上的总d和总S呈互逆运动。经济上的集中体现是经济滞胀。
二战后出现了滞胀。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使由市场经济自由发展而不加以调控,最基本、最传统的调控手段:金融调控、财政
调控;
1、当总S大于总d并引起经济停滞时,政府采取手段:放松?根,松的金融政策,降低利率,降低中央银
行贴现率,(再贷款率),降低银行准备金比率,扩大货币供给规模,扩大银行倍贷规模。
教育收费、并轨,能带动消费的分期付款制度没有得到普通推广。
我国现今第7次降低利率,但收效基微。扩张的财政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减少税率,减少税种,增加财政支出。
2、当总d大于总S时,紧缩很根
金融政策:提高利率,(90年代初,扼止通货膨胀),提高中央银行贴现率, 银行准备金,严格信贷规
模,控制货币发行量。
紧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设置新的税种,严格财政支出(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
3、当出现滞胀时,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松紧配合,即或者是紧的金政和松的财政配合成松的金融和紧
的财政,又紧又松的金融和又紧又松的财政政策配合使用。
里根克服卡特遗留下来的滞胀问题:高利率、低税收、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对投资者有利,使美国克服了
滞胀。
从短期看,通过压缩需求,紧缩银根,对通货膨胀有利,取得消极的平衡,但从中长期看,不应以牺牲效
率适应需求,而应放松银根, 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过紧,会牺牲生产率,就业压力大,蓝格认为应
保持总D略大于总S,给市场以压力。
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概述,零星的。
No,斯大林在第一次指出,提出价值规律。毛泽东的一些思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建设需要有人共同探
索。
十五大的理论突破:
第一次明确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四个理论 突破所有制结构
对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回顾,概括,总结,现状,肯定了改革。
中国国企改革:改革开放的成就,八大问题
农业问题:根本上讲,农业生产率不提高支持十几亿人的消费很困难,不仅仅是美国农产品的冲击。
就业问题: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市场经济下,土地等自然资源密集的,劳动密集的,市场容量小的。地区收入差异:地区间,地方保护主义,甚至地方分离主义。
所有制理论
按马克思所说,所有制是整个经济的基础。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会增强竞争,推动国企发展
所有制结构
全民所有制 国有制,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
集体所有制:不同集体间存在事实上的不同,同落后的生产力联系在一起,不同地区间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大不相同,不发达地区 大包干。
发达地区,高度的,先进的管理,在土地、生产资料上,按劳分配、福利高。
个体经济:以个人和家庭劳动为基础。
私营经济:雇佣为基础,存在原因之一,存在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条件,较重要。
三资企业:知识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
股份制:健全的法律,财务管理,成熟的投资者,合适的环境应是必备条件。
十五大重要的经济理论突破
改革开放中的八大问题,四个挑战
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现代企业制度与国企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市场管理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
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