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部分
授课教师 雎国余
参考书: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程》王维一
十四大以来的文献,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文献
第一讲 导言
提纲: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概况
二、十五大重要的经济理论突破
三、中国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当前经济总势概况分析
一、1.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内在规律和批判出的基础上,逻辑推理产生了对未来
社会主义的描述:但没有实际课题,主要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有如下:
1)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即社会所有制;
2)商品货币关系已消亡,社会的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3)由于生产力没有高度发达,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是按劳分配;
4)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三大差别:域,工农、劳资;
5)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2、列宁和斯大林丰富,补充了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列宁建立俄国,遇到实际课题,修正了马克思的一些理论思想。
3、斯大林在晚年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小册五,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也有客观规律,不能否定违背它,可以认识,驾驭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办法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反映了生产目的与生产手段的有机联系。
第二个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第三个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存在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因此,两种公有制之间的联系必须以货币为媒介,因而,货币是必需的。因而价值规律客观存在,客观起作用:即调节流通,但不调节生产。只影响生产,为其局限。又认为消费资料是商品,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只是为了会计需要,保留了商品的外壳,不受价值规律影响。
4、到毛泽东时期,捍卫了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同时丰富发展之,提出自己的智慧思想失误:1)三面红旗思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2)在晚年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存在着阶级矛盾、斗争,存在两条道路,两大阶级的矛盾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存在帝国主义侵略的危险。
5、邓小平:经济仍在继续:理论建设也远没有达到“自由王国”,仍需很长时间努力。
6、胡耀邦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里程碑,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经济迅速发展,弊端:官倒、通货膨胀(1989)
89-91年“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退步了。
1992年,80岁的邓小平南巡,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第二座里程碑,二次革命。
市场调节即价格、利率、供求、竞争调节,即利益调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名为社会主义,实际实行资本主义的那一套,市场经济等。
二、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最高境界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十五大召开正值邓小平逝世,中国向何处去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提出的指导思想。
四大突破:1、所有制结构的突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公有制是主体”内涵的扩大化。
A.公有制不但包括国有、集体经济本身,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B.不是从部门,个别地区看,而是从全国全行业看。
C.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质量上,而是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力,看是否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公有制不等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多元化。
4、分配理论的突破。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生产要素也参与分配。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效率的实现要劳动、技术、土地、资金等都得到报酬。
三、二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势分析。
一个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一般都是通货膨胀,我国则实现了低膨胀,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转轨,随着消费增加,投资增加,一般都发生通货膨胀。
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深刻的,不可扭转的变化,并使上层建筑方方面面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中的几大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真正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问题。
(如何巩固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改革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国有经济才能体现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问题,历史上农业的发展,制约着其它部门的发展,经济发展在农业基础上,我国的农业问题要靠自己解决,不能依靠国际贸易。贸易经济条件下,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可能萎缩,资本流向高回报的区域,85-95,随着城市改革的发展,农业徘徊不前。“白条子”现象:农村人的粮食上缴,换不到钱币,只有欠条一张。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工业化过程中,耕地面积缩小。由于中内抓得紧,95年后又气候好,农业形势大好。
中国是怕旱不怕涝。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问题待解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问题?
“市场经济追求效率,机器排挤工人,对劳动者的需求下降,即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加。
历史上,计划经济下实现“低工资、高就业”,背上冗包袱,国有企业为40%,是为了维系社会稳定。
现在市场经济追求‘大市场、小政府’,精减三千八百万-四千万吃财政饭的人。民与官的比例为1:30。
中国的农村存在严重的隐形失业现象,耕地者只需1亿,乡镇企业容纳1亿-1亿三千万,还有一亿七千万-二亿的富余人口。
失业过高会比通货膨胀(“货币增值,物价上涨”)引起更尖锐的社会不稳定问题。
4、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问题,(一个始终存在的问题)。“构成个人收入的途径是多元的,基尼系数在0-1间,= ,改革前,城市为0.11,农村为0.13,改革后,1994年,城市为0.36,农村为0.41,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居民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高,居民收入差距越大,系数越低,居民收入差距越小,‘效率公平兼顾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减少差距,对收入高者收税,对低收入者规度最低工资,给以补贴、失业救济金等。注重公平则效率低,注重效率则差距大。只要采用市场经济,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发达地区经济基础高,多从事技术密集、资本、资金、劳动力密集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市场容量大。
不发达地区以土地等自然资源、劳动力密集的,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产品为产业,如农业商品初步加工一般来说,东部沿海区发达,中部欠发达,西部不发达,加上80年代后中央政策向东倾斜,愈加拉大差距。
78年,人国民收入最高为上海,最低为贵州,78年差率为7倍多,改革后为10.4倍,差距过多会导致利益摩擦,地区壁垒,地方保护主义,如黑龙江世界发达国家一般最先进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率为2,日本为1:0.75,例V理论:
发达地区空间变小,速度放慢。不发达地区则突飞猛进。
5、腐败问题
“腐败严重,令资产阶级政客自以为小学生,市场经济将货币推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管理疏漏,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某些人为了弥补利益损失,发生了腐败”。
6、社会治安问题
社会治安的指标:1、犯罪率;2、居民安全感系数。
严打只是治标,急待治本。
在社会治安的背后要思考另外一些问题,有的被经济所逼,有的是文盲,法盲。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两只手一起抓”,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是什么,要不要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道德观念是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英雄人物是什么?学模范,学谁?学什么?
8、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一般是两个问题:1)产业结构高级化;2)优化:产业结构间关系,我们的产业结构是重型,第二产业处于重要地位,第三产业处于薄弱地位,农业的市场化,科学化程度弱,生产率低。在第二产业中如何调节一些传统企业:纺织,机械,如何加强高新,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中金融、旅游业、服务业等等如何发展。第二产业在第一产业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二为基础,反过来第三产业促进第、二的发展,这几个问题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颂叟不可忽视。
四个挑战:
一、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固然取得高成就,但是起点低,取得经济高增长是较容易的,如同跳横杆一样,当经济达到一定高度时,再取得高速增长谈何容易。克林顿使美国经济处于自二战以来最景气的时期。如果我国经济达到一定高度,而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再增长谈何容易。
二、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如果要保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再要增长谈何容易。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保持生存,解决温饱时,环境一定程度破坏可以容忍,但从长远的目光看,从承担的责任看,不能再 破坏环境。
保护环境、资源,有的行业要禁止或限制,有的资源在没有高技术条件下不许。
三、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加快,逐渐与世界接轨,但我国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不融合是有限的,假如我国真正成为世界贸易组成的一员,则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技术含量低,小规模的港澳台资本,而是资本雄厚,高科技支撑,管理者道,有强大竞争力的欧、美、日的跨国公司的竞争,这时的挑战将是巨大的。
金融,保险业开放很有限,免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太大影响,使得人民币自由兑换将推迟10年。
国际大保险公司已在我国等待6年,而没有领到营业执照。
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有两种模式:1、激进式的休克疗法,俄罗斯、东欧采纳;2、中国式的渐进法,哪一种更能有效的,付代价较小的实现转轨。1、是先对计划经济进行彻底打破,在这个打破了的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风险大;2、是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的逐渐改革法,摸石过河法。
局限性:由于只渐进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是由易到难,越到后就越难,到现在正到了关键的时期。
假如俄罗斯,东欧的改革获得成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开始繁荣,而我们的问题没有解决,甚至激化,结构畸形,则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则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