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宋代文学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 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 “ 西昆 ” 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 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昆体功夫
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一. 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二. 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 “ 沉愽绝丽 ” 之风。
三. 大量用典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 “ 六一风神 ” 的美学风格
1 .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 .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 .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 “ 六一风神 ” 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 “ 王荆公体 ” 诗有何特点
1 .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 “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 中的 “ 奇崛 ” ,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 “ 半山诗 ”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 “ 半山诗 ” ,主要体裁是绝句。
2 . “ 王荆公体 ” 即 “ 半山诗 ” 或 “ 半山绝句 ” ,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 王荆公体 ” 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 苏 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 “ 辞达 ” 、 “ 通脱 ” ,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
1 .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 .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
3 .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 “ 神似 ” 陶诗的地步。
4 .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 . “ 以文为诗 ” 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 “ 以文为诗 ” 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 .丰富的比喻,也称 “ 博喻 ” ,如《百步洪》。
3 .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 .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5 .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6 .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 .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2 .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 .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 “ 缘情 ” 与诗人 “ 言志 ” 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 “ 以诗为词 ”
1 .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 “ 词为艳科 ” 的传统体制,向 “ 士大夫化 ” 发展。
2 .在苏轼之前的 “ 曲子词 ” 的曲子,基本上是 “ 轻音乐 ”“ 软性文学 ” 。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 .豪放,如《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2 .婉约,如《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 .清旷,如《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第四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 江西诗派
1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2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3 .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4 .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 “ 紹述 ” 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5 .创作主张及特色有: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简述黄庭坚 “ 山谷体 ” 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严羽在《沧浪诗话》将黄庭坚的诗列为 “ 山谷体 ” ,其主要艺术特点有:
1 .喜欢用拗句,所谓 “ 拗句 ” ,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这种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的做法,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
2 . “ 用典 ” 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 “ 点铁成金 ” 和 “ 夺胎换骨 ” 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所谓 “ 夺胎换骨 ” ,是 “ 点铁成金 ” 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 “ 以故为新 ”—— 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如,《登快阁》 “ 朱弦 ” 、 “ 青眼 “ 一联,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
简述黄庭坚 “ 山谷体 ” 的风格特征
黄庭坚 “ 山谷体 ” 的总风格特征是 “ 生新瘦硬 ”
1 .以字句的奇崛造成一种陌生感,追求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和诗韵的兀拗美。 “ 生新 ” 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 “ 用典 ” 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 “ 瘦 ” 洗净铅华; “ 硬 ” 刚健挺拔。工于炼字是山谷体的特征之一,以善用动词、形容词和语助虚词的炼字法著称。
2 .也有浏亮芊绵的自然晓畅之作,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表现作者晚年历经磨难而不屈服的坚强性格,虽不乏劲峭气格,但运笔自然流畅,语句浅易。
第五章 北宋词与南渡词
简述晏殊《珠玉词》的艺术特色
晏殊的《珠玉词》往往是晚会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吟咏春花秋月的闲愁。这类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 .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强烈的字眼,圆融平静,没有激情的烈响,营造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一份闲雅的无可奈何情调。如《浣溪沙》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