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北大2003:简述理论分析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关系;复旦97: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有哪些特点):(1)定量方法的共同特点:它是从一组单位中收集各单位的可对比的信息。只有对这种信息才有可能进行计算,并进而对资料做出更广泛的定量分析。运用定量方法就是要对多少可比较的一组单位进行观察,这些单位可以使个人,也可以使群体或机构。(2)定性方法则无法对不同单位的特征作数量上的比较和统计分析,只是对观察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3)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个案调查)对比(北大93:是说明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具体程序。两者的主要区别有哪些?它们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什么?北大2004: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异同,并每个各举三个研究题目,注意适用):统计调查范围广泛,涉及大量单位;而实地研究涉及少数个案。统计调查从一个单位中选取少数侧面;而实地研究选区多数侧面;统计调查客观的统计和量度总体特征;而实地研究主观地洞察性的把握个体特征。统计调查用相关分析等客观方法得出普遍化的结论;而实地研究用主观洞察性方法得出普遍化的结论。(4)定量方法的优点: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逻辑推理比较严谨,因而更客观、更科学。定量方法还能大大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得精确分析。(5)定量方法的局限:由于是对大量样本的少数特征作精确的计量,因而定量方法很难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容易忽略深层的动机和具体的社会过程。由于社会现象错综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难于控制,因此要确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并非易事。可以说,所研究的现象越复杂,统计分析或相关分析也就越不可靠。由于许多社会现象都是独特的,无法得出普遍的经验概括,因而也无法依赖数量分析。还有人认为:统计调查只能得到表面的、浮浅的信息,而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推崇实地研究法,认为只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直接观察,才能获得有关社会生活的有效知识,因为社会是由活生生的任何具体的社会活动组成的,对它必须根据社会成员的动机和主观意义来理解。在他们看来,统计调查、问卷、测量这类方法会肢解和歪曲社会现实,它们实际上是把研究者本人对现实的看法强加于社会世界。他们并不认为主观洞察的方法是非科学的,相反,认为它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他们指出,"日常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还是能够直觉地被掌握的,因此而产生的创造性的见解总有一天将成为客观知识。"(6)定性方法的局限:它是依据典型的或少量个案的资料得出结论,这种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主观洞察法的分析既有可能获得真知灼见,也有可能导致荒谬的结论,这是因人而异的。由于对这种主观性的分析或结论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人们也无法对不同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7)理想的调查研究方法:涉及大量个案;选取多个侧面并且与整体相联系;通过客观计量和统计把握共性;尽可能客观分析并结合主观洞察和理解得出普遍化的结论。
评论:这一设想曾受到系统论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多变量分析"方法的启发和鼓舞,但近几十年的实践中,由于研究经费和操作化技术的限制,这一理想未能实现。目前,社会科学家所能做到的也只是在资料收集和分析中结合主观洞察的方法。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定量方法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大,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定性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特殊意义并尽可能使它系统化。目前看来,排斥一种方法或将两者统一起来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41、
资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信度指资料的真实可信程度;效度指资料是否准确有效的说明了索要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实地研究的资料的可靠性不如统计调查。实地研究依靠个人感官,很难保证调查资料的客观性。而统计调查可靠性真实性较高。统计调查资料的有效性不如实地调查。统计调查往往会导致这种倾向,即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收集越来越多的数据资料上,并设计了越来越复杂的分析资料的方法,却忽略了资料的有效性问题。假如资料是琐碎的、枝节性的,那么不管他的数量有多大,分析技术有多精密,也仍然不能有效地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对调查研究来说,影响资料信度和效度的因素还包括研究本身对被调查者的干扰。这种干扰表现为:(A)被调查者由于对访问员或问卷措辞的误解等原因,不自觉或无意识的做出错误的不真实地回答。(B)被调查者由于顾虑、反感、不耐烦等原因,而有意识地隐瞒或改变自己真实的行为和态度。尽管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社会研究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完全客观的、不受个人价值观念影响的研究室很难达到的。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认识到:"一个调查者的价值观不仅影响他选择的研究课题,而且也影响他研究这些课题的方法和他所应用的资料的来源。"这意味着,不存在判断资料有效性的固定标准或绝对标准。但这并不能否认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因为:(A)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人们的思维能否与客观世界相一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此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以同样的方式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们都是假定理性认识与经验证据之间存在着逻辑一致性。尽管社会研究更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但研究者的基本出发点是:"他们能够通过操作化过程来领悟和描述现实,能够依赖科学验证的绝对标准去评价他们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的唯一选择只能是不搞研究"。当然,所谓判断知识真理性的"绝对标准"是随科学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B)近几十年来,社会科学为了使理论与证据据有一致性,越来越多地采用更客观,更有信度的方法,统计调查正是在满足这一要求的方向上发展的,他试图最大限度地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但目前,他还未能有效的解决资料的效度问题。
42、
分析单位(北大93;北大2004;复旦98):是研究者所要调查和描述的对象,它是研究的基本单位,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分析单位的特征会及其赖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大集合体或揭示某种社会现象。(1)一般来说,分析单位等同于抽样单位;但有时,分析单位可能与抽样单位不一致。(2)分析单位不一定是研究结论中所要揭示的单位。(3)社会研究中分析单位的类型:个人:个人是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分析单位;群体: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一群人;组织:指由具有共同目标和正是分工的一群人所组成的单位;社区:是按地理区域划分的社会单位;社会产物:指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产品。(4)可以说,分析单位是研究者所要了解的一些个案。选择分析单位是应注意:一项研究课题可以采用多种分析单位;在研究中,如果以某一种分析单位进行调查所收集的资料不能完满的解答研究课题的话,就应当增加或改变分析单位。
43、
研究内容:是指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它们是研究者所要调查和描述的具体项目或指标。(1)研究内容的类型:状态:是一些客观指标,通过他们可以描述分析单位的基本状况。意向性:是分析单位的内在属性,它是一种主观变量。包括态度、观念、信仰、个性、动机、偏好、倾向性等。行为:是一种外显变量,研究者可直接观察到的各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2)根据理论和方法论偏好,研究者可在下列几个方面进行选择:研究层次;抽象程度;解释的方式;
44、
层次谬误和简化论(北大2003:举例说明在推论中容易发生的、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类错误):(1)层次谬误(或生态谬误、区位谬误)(北大94;北大97;人大96:简述什么是层次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作结论。层次谬误就是这种将社区特征与群体特征、群体特征与个人特征相混淆的错误。在用统计资料分析时很容易出现这类"层次谬误"。当然,这种推论偶尔也是符合实际的,但它的推理方法则是完全错误的。(2)简化论(或还原论):在社会研究中是指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分析单位,一项研究应考虑到各种分析单位和各种特征,然后依据理论假设和初步考察来确定较适当的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
45、
研究方案的设计(北大95:设计一个调查研究方案主要考虑哪些方面?复旦97:设计一个调查研究方案主要考虑哪些方面?南开2000:影响调研方案设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南大95:怎样编制调研提纲?南大97:调研程序):(1)研究方案:它是对研究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方式的规划,即制定研究计划,分解研究课题,然后将所要研究的概念具体化、操作化,并说明研究的各种细节以及所采取的各种策略。研究方案相当于一项工程的设计图和施工方案,如果事先有比较周密和精细的规划,考虑各种问题就比较全面。那么实施过程就会比较顺利。(2)研究方案的内容:阐明研究课题和研究目的;确定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制定抽样方案;制定问卷、观察表格或访问提纲;确定调查的场所和时间计划。并对调查员的任务和工作进度作出安排。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的计划、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