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05-20
(三)重点问题延展
1、大运河带给我们的启示
①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运河都是局部统一时期的历史产物。地区性运河的出现,对不同时期分裂政权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
② 把分裂时期凿成的这些运河改造为发挥全国效益的大运河的一部分,没有统一的国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对秦始皇、隋炀帝、元世祖不仅应该肯定他们对中国的统一所做的贡献,而且应该承认他们在中国运河三个发展阶段上所做出的功绩。大运河效益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唐、宋、明、清统一王朝政权的兴衰。
③ 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在对自然地理环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千百万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水利水运、建筑、测量等工程领域的科学成就、智慧和创造。
④ 运河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我国东部平原气候干燥、雨量不均匀,各自然河流的冲积扇镶嵌交叠,地面起伏,给运河保持载船的水量带来困难。没有闸门和牵引,许多河段无是无法通行的,限制了船行速度和运河的承载量,历代统治者必须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时疏浚,漕运给社会财富带来极大浪费。运河与农田水利灌溉相互争水。京杭大运河的堤岸阻碍运河以西地区的排水,使运西地区常遭受洪涝之灾,土壤逐渐盐渍化。我们应该全面地考察和估价我国运河的作用和影响。
⑤ 古为今用。古代服从于帝王的巡游征战或南粮北调的运河,历史上的运河传递的绝不仅仅是物质的文明,也不单单是文化的交融,更重要的是运河把人类社会发展的脉搏及时传给了与它息息相关的人民,而这一点对当今的现代化社会也是有所启迪的。新世纪的 “南水北调工程”,大运河也许会重新焕发出青春。 ⑥ 注意运河上游的直沽和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元朝在金直沽寨的基础上建立直沽镇,它是漕运和海运的交汇处,明朝1404建天津卫,天津历史上的重要大事应放在近代史中重点复习。隋唐时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手工业特产是铜镜,商业是江南物产的集散地,有繁华的夜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2、如何评价长城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略)
注意:长城除了“用险制塞”的古代功效之外,还是古代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分界线;农业区与游牧区的分界线;自然地理干旱半干旱区与湿润半湿润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3、古代对黄河的治理。(略)
注意:隋唐以前称“河水”,隋唐以后改称黄河。历史上黄河入海多次改道。秦时经河北入渤海,汉代经山东入渤海,北宋经天津入渤海,南宋以后经江苏入东海,直到清末经山东入渤海。
分析黄河改道现象为什么在长江没有出现的原因?
① 我国封建社会以农立国,而农业的发展又只能依赖于增加生产资料,即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作为封建统治的中心区域,黄河流域地表资源遭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泥沙含量过高,下游地势平坦,形成淤泥,阻塞河床后,必然出现改道。黄河直到东晋十六国时期仍称河水,就是佐证。
② 黄河流域多次出现分裂战争,尤其是民族间的战争,造成河堤失修,也是出现改道的重要原因。
③ 长江流域大规模的开发较晚,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东晋南朝以后的事,所以地表植被的自然生态保存较好。再加上沿线的湖泊和众多的支流,都可以调节干流流量和流速。这就是长江没有出现过改道的重要历史原因。
专题五、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与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
(一)专题提示
人口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古代中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力是当时生产力的主体,是小农经济的支撑。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当代的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②农村人口比重大;③年龄结构比较年轻,老龄化问题已经出现;④人口素质较低;⑤人口地域分布不均。
(二)主体线索梳理
1、中国古代的人口(古代史教材涉及到的主要有四点)
①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多万。 ②两汉期间发展到约6000万左右。 ③元朝发展到8000多万。 ④从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朝月3亿,1834年超过4亿。
2、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
① 向中原迁: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五胡”内迁、女真、蒙古人的南下。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 向江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永嘉之乱”后、唐朝“安史之乱”后、北宋“靖康之变”后,中原人民流落江南。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③ 向边疆迁: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防御。
④ 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有人随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有利于南洋地区的开发和先进文化的传播。
⑤ 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居住经商,元朝时形成的新的民族“回族”。
3、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略)
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
①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古代对南方的开发比较早,但直到三国时期,都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从魏晋开始,北方处于战乱状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移民的涌入,统治者的重视,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隋朝统一后,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北方仍是全国经济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赖于南方的补充,大运河的开凿就是这一形势的体现。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之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最终形成。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正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证。
②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明显特征: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③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的标准:人口数、农产品的产量超过北方;南方持久、稳定地占据优势;新的经济重心取代旧的经济重心,成为新的财税支柱来源。
(三)重点问题延展
1、人口迁移的原因:
① 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② 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③ 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④ 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⑤ 此外,国家政策、国土开发、劳动力供求关系(“民工流”)城市化等是建国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清代前期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
① 国家统一、疆域扩大、社会安定,为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较大的生存空间。
② 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为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较强的物质基础。
③ 政府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进一步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④ 城镇居民人头税的废除,推动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增加了人口的容量。
3、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略)
历史原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
地理角度:①气候影响:宋以前的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宋时占城稻传入后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②自然环境: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
③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4、政治经济重心转移带来的相关现象(略)
唐末五代之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统一的,都位于北方黄河流域,这种局面大约持续了2000多年,随着后来政治经济重心的分离,出现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现象。例如大运河的开凿与经济、政治中心转移的关系。隋朝开凿大运河,一方面是出于政治上控制全国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统治者从南方获取财富的需求。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隋朝时从南方获取财富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同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利于南北两大经济区域之间的交流往来,由于政治中心位于黄河中游一带,运河南北两段被开凿成向西北、西南倾斜的走势。到了元、明、清三代,形成了政治中心在北,经济中心在南的格局。统治者需要连接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同时更需要得到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支持。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大运河不仅是连接南北两个经济区域的重要交通线,而且是连接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国家生命线。因此,隋朝大运河绕道洛阳,河道迂回曲折,运转不迅捷的状况就急需改变。元朝于是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将隋朝大运河裁弯取直,以缩短航程。在运河凿成后的1000多年历史中,沿线的经济随着运河的发展而发展,成为特殊的经济发展地带,一些城市的兴衰也与运河的变迁密切相关,如开封、扬州等。注意:政治经济重心转移是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当前的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道理,应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还要注意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专题六、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
(二)主体线索梳理
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①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已广泛使用。
②封建社会:A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B秦朝:中原铁器传到。
C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珠江流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壁和犁耕法,赵过发明耧车。
D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E唐朝:发明曲辕犁和筒车。
2.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引进(略)
① 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经种植。
② 两汉:稻麦种植推广,北主方要农作物是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遍种稻,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相关话题/历史 中国古代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2003年考研试题
《中国通史》 一 名词解释 龙山文化 《春秋》 五胡十六国 侨籍郡县 文成公主 一条鞭法 九品中正制 改土归流 二 问答题 1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3四大发明的时间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4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边疆用兵策略及意义? 5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异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19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2004年考研试题
《中国自然地理》 一 名词解释 淮河 鄂尔多斯高原 中国自然地理 徐霞客 柴达木盆地 二 问答题 1 潮冷锋进入中国的三条路径 2 中国地貌的特点 3 中国气候的特点 4 黄土高原的治理 三 论述题 1 中国地理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2 西北地区的主要特征及其治理办法? 《中国史纲要》 一 名词解释 山顶洞人 汤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19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2001年考研试题
《中国通史》 一 名词解释 甲骨文与金文 《水经注》 城邦 均田制 区田法 五服制 代田法 杨守敬 府兵制 租庸调制 二 问答题 1 秦皇,汉武在加强中央集权上的异同? 2 隋代大运河与元代大运河的异同? 3 清初对西北边疆的经略措施? 4 均田制的内容及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中国地理》 一 名词解释 梅雨 潮汐 气旋 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19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2002年考研试题
《中国通史》一 名词解释甲骨文与金文 分封制 齐桓晋文之事 裴秀 孝文帝改革 《水经注》茶马互市行省制二 问答题1 隋元大运河异同及其形成原因?2 清朝如何经略西部边疆,近代列强如何侵略西部边疆?3 秦皇汉武对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及发展的贡献? 4 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内及其之间的关系?《中国地理》1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5-19天津大学MBA历史悠久 致力于塑实干型商业精英
主持人:各位腾讯网友大家好,这里是腾讯商学院2015MBA招生系列访谈。今天我们来到天津大学,邀请到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专业学位与高级管理培训学院牛占文院长,还有天津大学MBA2012级校友徐燕,非常欢迎二位。牛占文:大家好!徐燕:大家好!主持人:我们知道天津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请牛院长具体介绍一下天津大学商学 ...MBA工商管理招生 本站小编 QQ考研 2015-05-182016考研:历史学专业参考书分析及推荐
参考书评价 (一)中国史 1、朱绍侯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体系完整,材料丰富,史实准确,内容充实,并能及时吸收史学界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是国家教育部优秀教 材,成为很多大学历史专业的标准教材。本书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掌握充实而可靠的历史资料,力图正确反映中国古代史的真实面貌,揭示出中国 ...历史学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海文教育 2015-05-142016考研:历史学考研复习建议
随着考研复习帷幕的拉开,很多历史学考研的同学已经开始复习,特别是跨专业的同学,现在复习也不是很早,因为历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根据近几 年,历史学考研专业课试卷难度加深,证明复习时间早点是必须的。但是复习我们必须有一个很好的计划,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历史学专业课考的就是深度,广 度,强度。我们还是定 ...历史学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海文教育 2015-05-142016年考研:历史学考研复习全攻略
一、大纲是基础 1.重视基础知识 就历年考题而论,无论何种题型,所考内容均为基础知识。特别是选择题与名词解释,从未有偏题、怪题,一般都会在教材中出现。论述题亦是如此。史 料题虽然有时令考生觉得无从下手,但其考察的立足点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然后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史料反映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而这 ...历史学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海文教育 2015-05-142016年考研:历史学考研复习备考攻略
一、注意复习顺序 历史学是一门十分重视时间和顺序的学科,历史就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就是各代前后相承,又不断损益的结果。东汉王充曾说:知今而不知古,谓 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历史是环环相扣的,要看清楚来龙去脉,必须追本溯源。提醒考生要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复习:古代史-近现代 ...历史学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新浪教育 2015-05-142015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8*5=40分 《河山集》,《徐霞客游记》,百家争鸣,行省,一条鞭法,河西四郡,外营力, 地域分异规律 二,简答题4*25=100分 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2.中国北方农牧交界线的历史变迁 3.秦汉时期中国的风俗文化区 4.中国古代都城位置转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三,文献题40*2=80分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