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复习笔记(7)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6-12-25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羊学派,是儒家经学中专门研究和传承《春秋公羊传》的一个学派,它属于今文经学内部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学派。
二、天人合一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命题。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是对社会统治的政治分析,从而形成天人政治论。认为构造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要素:天、地、人。
汉儒董仲舒在糅合阴阳五行于儒学体系中,建立起“天人感应”的理论,将原始的天人合一理想演化出“天人相类”的怪胎。
董仲舒将天神秘主义人格化,使先秦时期的儒学天人合一观变成神秘主义。
三、君权至上与天谴责说
维护君权,君主是国家政治核心。董仲舒的“王者通三”说。
人们必须通过圣人和帝王与天联系。主张政治上保持大一统,实行专制统治,同时试图利用天的权威约束君主。他主张在不损害君主绝对权威的前提下约束君权,天谴说是统治阶级自我调节的理论之一。
四、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规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统治者的策略。
社会关系论:上下、左右、君臣、父子、夫妻等,是阴阳关系决定。由此首倡“三纲”说,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五、道的永恒与经、权、更化
“道”政治原则,万古不变。
经、权、更化是解决道永恒与社会变化矛盾的途径。
“天之道,有伦、有经、有权”。
1.道是万世不易的永恒法则(道——政治法则)。"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2.经,事物的根本法则——根本。
3.权,对事物运行的应变和调节,应变的范围和程度是有限制的——补充。
4.调节的主要形式:
(1)更化,指某种制度形式上的调节,王朝更迭是道的外在形式的循环转换;
(2)“有道伐无道”,指易姓更王,君权交替,治乱得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是否遵道而行。
其经、权、更化思想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

第三节、王符
一生生活与民间并自认为是隐居下位的“潜夫”,著作为《潜夫论》。
王符(85年?~163年?)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字节信。汉族,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
他认为乱世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朝廷昏庸无能和权贵专横妄为,治国关键是要“修明政治”,有赖于明君和贤臣的出现。治国方略上主要继承了儒家民本、德化的思想,同时强调刑罚的重要性。
一、民本论
“国以民为基”,民是国家一级君主不可失去的根据和条件,过对民有一种依赖关系,国要受到民的制约。
天之立君不是对君主个人的偏爱,而且不是为了奴役人民,而是要为民除害。王符把民同天紧紧联系在一起,认为民心就是天心。所以君主要“利民”,或者养民,主要是指君主和臣僚关心人民疾苦。此外还提出“富民”:他把农业看成是立国之本,要求统治者省役民而为民。
二、德化论
继承儒家传统德治、仁政思想,认为治国必须重德化,以德治国为首务。做到两点:当权者要修身正己,为人表率;德化必须与富民结合起来。他还主张重本抑末,爱惜民力,使民富足。
三、重贤论
针对汉末黑暗政治提出一个治世良方,要用得其人“国以贤兴”。
不应在危机到来之时,而应在危机未至就先行任贤。
无论先乱任贤还是乱后任贤,君主必须诚心“思贤”
求贤之法:打破门阀制度,不应隐贤,弊贤。
四、明君论
其主张都是建立在在位的君主上的。
君主首先应该公正无私,才能防止和制裁臣下以私害公。而公私标准就是如何用人。
把封建国家的公利神圣化,并用这种神圣力量来制约君主。
君主理智是明是暗,思想根源在于致公还是谋私,思维方式兼听还是偏信:君主首先要让群臣说话;还要倾听卑下者的意见。
五、重法论
主张德政教化,但也重视法治。认识到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如何以法治国,君主应“明操法术,自握权柄”。法治的核心就是要把法、术、势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之互相制约,互为补充。


第四节、傅玄
217--278.《傅子》一书以弘扬儒学、治国安民为宗旨。以弘扬儒学为己任。生值魏晋之际。
    一、崇儒论
魏晋时期,玄学在思想领域处于主导位置,他认为,这时要治国安民,唯有弘扬儒学,充分发挥礼仪教化的作用,使人民自觉遵守封建统治秩序。
如何振兴儒学:“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不仅要尊崇儒家经典,更要尊崇孔孟等先哲;兴办学校讲授儒学;选拔儒学之士做官,使儒家经学重新垄断仕进道路。
    主张以儒家仁义思想改造人性的同时又充分尊重人性“避害求利”的客观现实。利用人性“贪荣重利”来改造人性使之向善。
二、君道论
关注现实,君道论的核心是为君人南面之术。
(一)、正己立身以正天下
人主于治人、正己两端,正己最重要就是正心。
(二)、推己及人以兴天下
重视推己及人基于时政,他在儒家道德纲目中特别重视恕道与孝道,认为为君要有仁恕之心,全社会形成孝亲之风。总之,人君内修其德,正心息裕,去私立公,行公道。
三、治国论
政策和策略上,他主张因物制宜的圣人之治。圣人不能只用一种方式,要恩威并用,提出以法“通儒”
(一)、以礼刑治国
其礼如现在的道德,法和具体法律差不多。主张礼法并用,德刑相济。
主张随时因变,根据社会治乱状况的不同对德礼和法刑的运用可以有所侧重。
    (二)、以赏罚治民
人天生好生恶死,君主就应运用赏罚二柄,因其所好而赏之,因其所恶而罚之。
提出赏罚不别亲疏贵贱的主张。
(三)、任人唯贤
首先,求贤要至诚;其次,举贤要至公;用贤要得当;人主要尊贤。
四、重民论
(一)、分民定业
汉末以来民不聊生,其分民定业论就是这个时候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在于是大量流民安置下来,以稳固封建统治,又恢复和发展生产。其突出特点是要求规定士农工商的从业人数,必须按社会经济的客观要求出发。
(二)、赋役平均
他认为应该改革赋税制度,减轻徭役负担,使农民安平居乐业。提出征派赋役要遵守“至平”和“有常”的规则。就是有一个公平的规则,从国家公利出发,征派赋役要有一个明确而稳定的制度。
指出征派赋役要根据国家需要和年成丰歉。

第五节、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 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对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
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犹如后代的沙龙,风雅名士聚在一起,谈论玄道,当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
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的“圣人”。

一、王弼
226—249,玄学主要奠基人,称何晏和王弼代表的玄学理论为“正始之音”。 王弼创立“贵无”的宇宙本体论,认为世界“以无为本”,“无”是自然、社会、人类乃至一切事物的本源。
(一)、“名教出于自然”说
其政治观以其“贵无”为基础,“无”是自然、社会、人类乃至一切事物的本源。
从“贵无”的本体论出发,主张“名教出于自然”。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为名教提供了新的哲学论证。
    (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其一,君主无为
其二,愚民政策
其三,反对严刑峻法

二、嵇康、阮籍
随着司马氏集团在名教的大旗下夺取政权,他们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一)、嵇康之“越名教而任自然”说
嵇康(223--262),竹林七贤之一
名教自然关系上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不同于自然,儒家伦理纲常不合乎无拘无束的自然要求;应该超越摆脱名教束缚,求得精神上自我解脱。
此外还从“任自然”的理论出发,抨击一切社会罪恶现象和门阀氏族的残暴。
    (二)、阮籍抨击礼法思想
    210—263,竹林七贤之一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有将名教和自然调和的倾向。看穿了礼法的虚伪性,走到了废弃礼法的极端。
向往无君无臣不受礼法名教约束的远古自然状态,认为礼法名教和君臣制度是一切祸乱的根源。
    三、郭象
252—312,魏晋玄学的高峰

(一)、名教即自然
    郭象提出名教与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舍异求同,以“独化论”来解决这对矛盾,认为圣人“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认为宇宙存在的一切是合理的,把名教和自然看成是一体之两面。
    (二)、“无为”论
    玄学家的理想政治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君主顺应自然,与君道无为相关联的是臣道有为。

(1)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新学”,它“鄙视汉代‘象数之学’,抛弃阴阳五行等旧说的传统”,带来了学术思想的重大变化。
(2)王弼以自然为体,名教为用,主张名教出于自然。他认为封建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是自然的产物,统治者应当顺应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3)嵇康、阮籍以自然对抗名教。无为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4)认为设立名教之前的“鸿荒之世”才是合理的社会。
(5)他们蔑视礼法,愤世嫉俗,过着佯狂任诞的生活。鲍敬言提出无君论,认为上古时代人性淳朴,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界限,也没有尊卑贵贱的差别。
(6)向秀、郭象继承王、何的思想,以儒道为一,认为名教即自然,而且是自然的最高体现
(7)“君臣、上下、手足、外内乃天理自然,岂直人之所为哉!”

第六节、王通
    584—618,隋末时期思想家。
1.“三教可一论”
三教:儒、佛、道。儒为汉族士人传统 的礼教,与作为宗教的佛、道性质有别,但是,三者皆为统治者所有,以教化民众,因此自南北朝以来统称为三教。
佛教面对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不得不对其本身进行必要的改造,逐渐屈服于王权,与宗法制度相协调,并慢慢简化成佛手续,使佛教思想逐步渗入中国社会。
魏晋时期,佛学开始与儒适合流,产生了玄学。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统治阶级一点点认识到佛教可以作为“坐致太平”的思想工具。

相关话题/中国政治思想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66292.html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  第一编 思想形成期   引 言 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章 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二章 儒家的政治思想   第三章 道家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墨家的政治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7-04
  •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8260.html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   说明:我们严格按照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六编。每一编都精心挑选名校考研真题(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以及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所选考题具有一定的代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7-04
  •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了解)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天人合一是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政治思想系统。在《大学》中作了精辟论述。2.关于社会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04
  • 南开大学2000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政治思想史
    论述题(共四题,共100分) 1、评“刑名之术”(20分) 2、评“明君论”(20分) 3、论理学的政策思想(30分) 4、从汉代儒学 ...
    网络资源 免费考研网 2009-01-13
  • 南开大学1999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政治思想史真题
    1、邵公论饵谤的政治意义评析 (20分) 2、析贾谊总结秦朝二世而亡之历史教训的借鉴意义 (20分) 3、论华夷之辨的核心价 ...
    网络资源 免费考研网 200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