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述
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结果,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的基本概念
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
1、有关国际组织的观点
综合起来,国际组织的观点是①为防止失业、伤残、年老、死亡、生育、疾病等问题所造成的收入丧失或锐减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灾难性后果,②并提供医疗保险③积极的劳动政策④和家庭补贴。可以看到国际组织的观点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
2、西方主要国家的观点
(1)德国(遵循特殊主义原则):社会保障应理解成为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对遭受灾难的人提供生活保障。
(2)英国(遵循普遍主义原则):社会保障是一种以国家为主题的公共福利计划,它应该由个人与国家合作实现。
(3)美国(介于以上两国之间):社会保障是一种“安全网”。
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理解是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原则相互对立统一的观点。
二、我国对社会保障概念的认识
1、书中标准定义:
社会保障是①国家或社会通过②立法和行政手段对③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社会消费基金的形式,向由于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不幸遭遇的发生而使生存出现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帮助,以④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的措施、制度和活动的总称。
2、对以上定义的理解:
(1)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主体是国家或社会。
(2)社会保障实施的依据是立法。
(3)社会保障实施的手段(方法)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4)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
从表现上来说,它还是一种措施、制度或者活动。(是一种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
三、考察社会保障的三个不同视角
社会保障是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政治目标。
1、经济学的视角认为社会保障是经济分配方式,是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属于经济范畴,其长处是说明社会保障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超越当前的物质生产水平。
2、社会学的视角认为社会保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项制度安排,将其看做与社会福利、社会政策同一系列的概念,其长处是强调社会保障要“以人为本”。
3、政治学的视角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对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是确认政府合法性和行使管理职能的必要手段,其长处是高瞻远瞩,提高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地位。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体系和模式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根据第一章总结,复习时请分别看后面专门章节)
|
社会保险 (social insurance) |
社会救助 (social succour) |
社会福利 (social welfare) |
内容 |
养老、残疾、遗属、医疗、失业、工伤和家庭津贴等 |
最低生活保障、扶贫救助、灾害救助、法律援助 |
未成年、老年人、残疾人、劳动者福利(狭义) |
性质 |
具有商业保险特征和国 家强制性、安全性特点 |
国家的义务和责任 |
保障性、服务性 |
地位 |
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 |
最低层次、“最后一道防线” |
最高纲领 |
对象 |
劳动者 |
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 |
全体社会成员 |
资金筹集使用 |
缴费制、资金使用最多 |
非缴费制 |
非缴费制 |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1、根据社会保障对象确定的原则是普遍主义还是特殊主义,可以分为:
|
就业(收入)关联保障制度 |
普遍保险制度 |
社会救助制度 |
对象 |
以薪资为生的劳动者 |
所有人 |
初涉对象(人人)→最终对象(贫困或低收入者) |
原则 |
特殊主义 |
普遍主义 |
规定的救助条件(普遍主义)→最终考察后获得救助的(特殊主义) |
实施国家 |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
英国 |
英国的新《济贫法》 |
2、根据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可以分为:
(1)社会保险型模式(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
A、定义:社会保险模式是指以面向劳动者建立各种社会保险制度为中心,再补充以其他社会救助或福利政策,构成满足工业社会需要的社会“安全网”的一种模式。
B、特征:①建立三方负担机制(对于德国来说,这是社会市场经济倡导个人自由的结果)
②强调受保者权利和义务统一
③社会保障制度以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为核心
④实现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相协调
C、代表国家: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美国
(2)国家福利型模式(福利国家)
A、定义:福利国家是遵循“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系统化”为原则的一种模式。
B、特征:①从范围上实行全民福利
②从内容上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保障
③在实施方式上现收现付制
④政策上是“劫贫济富”与“多缴多得”结合
⑤个人账户仅作为资格凭证
C、代表国家:英国(贝弗里奇报告)、瑞典(“福利国家的窗口”)
(3)国家-单位保障型模式(国家保险型模式)(详见第二章内容)
A、特征: ①社会保障事务由国家或管理公有制的单位(企业)包办,个人不缴纳保险费
②追求社会公平为主
③覆盖全体国民
B、代表国家:苏联、东欧、中国改革开放前(养老保险)
(4)个人储蓄型模式
A、定义:是一种个人储蓄与保险合一的社会保险制度。
B、代表国家: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智利
3、根据劳动力的“非商品化”和福利的“分层化”程度的强弱,可以分为: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目的和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
全部社会保障的工作就是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政治目标。
1、社会保障政治目标的实现体现(社会保障如何达到政治目的?)
(1)首先,社会保障的直接目的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持他们作为人的基本尊严。例如“贝弗里奇报告”指出目的是“消除贫困”,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历史也从实践上说明和证实了这点。
(2)其次,社会保障的目的在于通过改善民生,从而扩大执政之基。西方国家政党与政治家关注“选票”和“钞票”,因而需要妥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社会保障改善民生是治国之基。
(3)再次,社会保障的目的在于化解社会问题,预防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确保社会长治久安。这一点涉及“社会保障是社会运行的‘安全网’、‘减震器’、‘润滑剂’”这一问题的回答。
2、社会保障是社会运行的“安全网”、“减震器”、“润滑剂”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为了直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且对于化解社会风险、预防公共危机也具有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积极作用。正式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保障是社会运行中的“安全网”、“减震器”、“润滑剂”。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在社会及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主要是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两个方面。
1、社会功能
(1)社会稳定功能
A、社会稳定即社会的有序发展和良性运行,社会环境的和谐和政治局面的安定团结。
B、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型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从社会保障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看,社会保障的直接政治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减少社会冲突。
如:①西方国家建立社会保险来缓解各种原因(工人运动、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矛盾问题。
②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同样出现了各种社会不稳定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急需通过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缓解社会成员的生活之忧、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
C、社会在稳定中求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具有稳定作用的“安全阀”、“稳定器”。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安定;没有社会安定,就没有社会发展。
(2)社会公平的功能
A、首先,社会保障强调社会成员参与的机会公平,在社会发展上做到“起点公平”。例如不论社会成员的地位高低、职业差异、贫富差距,社会保障体系都会将其强制纳入。
B、其次,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的活动可以维护社会成员发展中的“过程公平”。例如对意外遭受灾害而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救助,使其具有重新参与社会公平竞争的机会。
C、再次,社会保障通过调节公民收入有利于实现社会成员在发展过程中的“结果公平”。例如在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贫富差距。社会保障能够利用收入再分配过程缩小贫富差距。(具体如何缩小:一是富人多缴费,穷人少缴费;二是富人待遇低,穷人待遇高)
(3)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
A、社会保障在横向上是社会成员彼此间互助互济,在纵向上是代际间互助互济。社会保障这一互助互济的经济利益关系有利于使全体社会成员树立互助互济,积极向上的观念,有利于社会成员的团结。
B、社会保障强调受益者的权利与义务结合,促使更多的人具备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保障。
C、社会保障能够解决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和生活之忧,增加社会成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2、经济功能
(1)社会保障具有保护劳动者再生产和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有效配置的功能。
A、一方面社会保障维持了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必须的一支“产业后备军”。
B、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社会保障网络,打破企业保障局限,使劳动者在各企业流动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资源配置。
C、基于者两点,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清道夫”。
(2)供求平衡的功能
社会保障可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调节经济过热和过冷现象,维持市场稳定。社会保障被称为调节经济运行的“蓄水池”。例如:
①当经济过热时,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社会保障通过减少支出,抑制社会需求膨胀。
②当经济过冷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社会保障通过增加支出,提高有效需求。
(3)投融资调节的功能
通过社会保障的基金的投融资,可以有效的调节国家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甚至个人融资,也使基金得到增值,两不误。
(4)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
社会保障通过“垂直性再分配”和“水平性再分配”对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不均衡进行收入再分配。
“垂直性再分配”: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转移。
“水平性再分配”:劳动者在非劳动时、健康正常时与伤残时的收入转移。
第四节 社会保障的性质和特征
一、社会保障的性质
1、强制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都是从社会保障立法开始、深化、完善的
社会保障强制性的主要表现:
(1)保障对象由法律规定。
(2)社会成员对参加的社会保障项目、待遇、没有完全的自由选择权;社会保障机构无权拒绝社会成员享受权利的要求,无权随意变换项目、调整标准。
(3)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以立法的方式来强制实施。
2、互助性——源于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突出表现在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项目中
例如英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两类项目,一是与收入相关联的,为贫困者提供贫困救助;二是强调受益人的需要,如养老补金。
3、福利性——社会保障的目标和实际效果是推动个人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有实质效果)
(1)“福利国家”的含义(保证公民的最低收入标准、实现收入再分配)和内容(政府实行充分就业、公平配置、社会福利等政策,消除失业、贫困、不平等)要求社会福利的内涵广泛。即广义上的社会福利。
(2)福利社会化是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它要求政府社会保障在个人生活状况上具有更大的责任。例如失业救济、卫生保健、社会保险、家庭补助。都是指“大社会福利”概念。
(3)ILO的观点明显体现出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中的重要性,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发展性的社会福利内涵。(原文:社会保障必须是从实质上提高就业水平,必须是获得更大强度的收入保障成就,必须是改善和扩大教育设施、健康、营养、住房和社会福利)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
1、保证性
A、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安全制度,它通过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帮助社会成员克服面临的生存危机,有利于社会稳定。
B、具体来说,国家通过立法,推进社会化的生活安全网的建设,确保这种保证性的实现。例如我国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扶贫攻坚计划等。
2、广泛性
社会保障是全体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的权利,它不分职业、城乡,是广泛存在的。例如各国社会保障法律规定的对象均为居民、全体居民。
3、公平性(三点内容分别参见“社会公平的功能”的第三点、第一点、第二点)
社会公平是指社会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
(1)首先,社会成员在收入分配上公平。实现公平分配(指社会成员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均等和利益均享)是社会保障追求的主要目标。
(2)其次,社会成员在机会上公平。
(3)最后,促进社会成员间起点与过程公平。
4、激励性
社会保障具有在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同时,又鼓励社会成员积极从事劳动、为社会多作贡献的作用。例如:
①一些社会保障项目与受益者工龄、劳动贡献挂钩,鼓励劳动者在劳动期间多做贡献。
②在残疾、失业保障和社会救助方面,在给予物质保障的同时,鼓励其参与培训,参与所能及的劳动。具有激励作用。
5、储存性(针对社会保障基金而言)
A、社会保障基金的储存性使社会保障的保证性、广泛性得到保证。
B、从性质上来说,储存的含义在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分配和使用,是将原来储存的社会保障基金返还给劳动者;还在于部分社会保障基金既不用于生产,也不根据经济原则进行分配。
本章小结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通过立法和采取行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社会消费基金的形式,向由于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不幸遭遇的发生而使生存出现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的措施、制度和活动的总称。
考察社会保障可以有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不同视角,综合这三种视角,可以将全部社会保障工作理解为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政治目标。
社 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三个基本部分所组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社会保障模式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社会保障对象确定的原则是普遍 主义还是特殊主义的,可以分为就业(收入)关联保障制度、普遍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根据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方式,可以分为社会保险型、国家福利型、国家 -单位保障型、个人储蓄型;根据劳动力的“非商品化”和福利的“分层化”程度的强弱,可以分为自由主义体制、保守主义体制、社会民主主义体制。
社会保障所实现的政治目标具体表现在: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通过改善民生,扩大执政之基础;化解社会问题,预防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社会保障具有确保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社会功能,以及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平衡供求关系、调节投融资、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等经济功能。
社会保障具有强制性、互济和福利的性质以及保障性、广泛性、公平性、激励性和储存性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