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 第五章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13

第五章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也逐步类型化,定型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总论

一、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1、模式的定义

模式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到理论高度,就是模式。模式是前人经验的抽象和升华。

2、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定义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是指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已经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国家不断的经验积累,从中抽象和归纳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经验总结。

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构成要素

1、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原则——由各国政经文化历史决定的

1)普遍性原则 英,贝弗里奇,体现了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2)选择性原则 美、日,强调效率优先的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普遍性原则实践创造条件。

3)自我责任原则 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中强调个人责任,主要是个人要履行社会保障缴费的义务。

4)国家责任原则 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中强调国家责任,主要是国家财政支持和社会保障的国家管理与立法。

 

2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指社会保障运行中的利益主体,分为国家、企业、劳动者

1)国家(政府)主体(立法制定、调整政策组建业务机构经济手段调控

国家(政府)主体是执行主体。主要是中央政府决策机构(如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国议会或其他立法代表机构)和具体实施调控管理的政府机构(如①社会保障部门、民政、卫生 ②财政部门 ③发改委等

2)企业主体

企业是经济系统中的基本组织。企业组织劳动活动,控制劳动过程,缴纳社会保障费用,但对扩大就业规模有影响(成本上升)

3)劳动者主体

劳动者是任何经济中的原生主体和基本单元。劳动者是获得社会保障的主体。

 

3、社会保障的对象

对象是指一个行动所指向的客体,即行动的接受者。社会保障的对象是指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社会保障的接受者。

1)一般性对象与专门性对象——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来看

A、一般性对象:社会中的普遍民众。

B、专门性对象:社会中需要提供某些专门化社会保障服务的群体。

二者关系:社会保障既要满足广大民众一般性保障需求,又要重点满足社会中某些特殊群体的专门性保障需求。

2)普遍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从社会保障的运作方式来看

A、普遍性对象:社会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考虑个人需求的差异,而向全体国民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无差异的社会保障服务。

B、选择性对象:社会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考虑满足部门特殊群体、特殊社会成员的特殊保障需求。

 

4、社会保障的具体内容

1)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指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人群。一般为劳动者及家属或符合条件的本国公民或居民。

2)社会保障的享受条件:指获得社会保障待遇的资格条件。主要涉及缴费条件、职业、工龄、居住年限等。

3)社会保障的待遇

A、为受保障者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是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其职能的标志。

B、检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是否做好体现在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环节上。

C、待遇给付既是社会保障工作的终点(一切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也是社会保障工作新的起点(反过来吸引更多人参保,创造了社会保障运行的可持续性

D、现金援助、实物供应和劳务服务同时构成了社会保障待遇给付的内容。

4)社会保障水平:指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发生年老、疾病、失业、工伤、贫困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能力,社会保障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向公民提供的保障程度和水平。(它直接反映社保资金的供求关系,间接反映社保体系运行状况)

A、宏观层面:测量指标为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一国社会保障发展深度

B、微观层面:测量指标为社会成员个人享受保障待遇水平与社会工资水平之比(反映社会成员享受保障待遇程度的高低

C、政府层面:测量指标为社会保障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责的强度

5)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各国均有差异。一般为国家、雇主和雇员以及其他一些组织。

6)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内容上包括社会保障的立法制度,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在社会保障管理职责、权限等方面的制度、方式和形式(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组织保证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分类

1、视角一:保障的对象和范围

模式

覆盖范围

经费来源

特点

遵循原则

全民保障模式

全体公民或居民

政府拨款或征税

实行普遍性原则,西欧、北欧

普遍性原则

与工作(收入)相关联的保障模式

劳动者+亲属(适当扩展)

雇主、雇员的缴费

取决于职业、收入、工龄等,美国、德国、中国

特殊性原则

以经济状况为依据的保障模式

贫困需要救济的人

政府财政

其实质是一种救助济贫模式,在实践中通常与第二种结合在一起

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则的结合[1]

2、视角二:社会政策学

1)剩余模式和救助模式(针对于社会保障而言

剩余模式:指仅在正常的社会供给渠道(即家庭和市场)遭受破坏时,社会保障将目标有选择的集中在一群残留的、人数不断减少的少数需求者身上的保障模式。

制度模式: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运行中不可分割的制度安排,应纳入制度轨道。

2)两者特点和关系

制度模式强调优先解决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再补充必要的补救性选择服务,强调政府作用。

剩余模式强调优先解决社会失常现象,再补充必要的普及服务,强敌对市场与家庭的重视。

关系(趋势):社会保障的发展规律是开始阶段采用剩余模式,然后逐渐演变为制度模式。

 

3、视角三:社会保障的实施方式

1现收现付制(“德国模式”)——代际转移                     

特征:社会保障成本的代际转移是“以收定支”(年轻人老年人:代际转移

适合条件:较小的人口压力、年轻的人口结构、较强的国家实力、完备的税收体系等

后果(缺陷):由于支出逐年升高,资金完全没有积累,政府背负巨大隐形(性)债务[2],提高收费标准威胁经济发展。(现收现付制 + 较高的福利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福利病

2完全积累模式(“自助式”或“公共管理”下的储蓄基金制度)——自我积累

特征:(1)其一,以纵向平衡原则[3]为依据,每月从受保人现期收入中提取部分收入计入个人账户,作为“法定养老准备金”。

     2)其二,保险金的征缴与给付均有很强的关联性,因而不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

     3)其三,保险金以一次性给付方式提取

     4)其四,养老基金流动性弱,便于政府用于投资。

后果(缺陷):庞大的储蓄基金承受巨大保值增值压力,也缺乏社会保障应具有的“互济性”。

3部分积累制(“混合模式”):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4、视角四:典型国家特征

   英国福利国家模式、斯堪的纳维亚模式、德国社会保险模式、东南亚国家模式等

 

5、视角五:制度安排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本章以下四节)

 

第二节 社会保险型社会报站模式(“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自保公助型模式”

一、社会保险型社会报站模式的形成

1、代表国家:起源于德国,后有美国、日本

2、形成原因——工业化的产物

1)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是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产生的前提(社会化需求

2)通过工业化,企业有了财富的积累,有能力和条件安排各种社会保障。

3)通过工业化,劳动者个人也具有了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可以为自己和亲属提供保障。

3、典型国家:例如美国继承德国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然后吸取凯恩斯(“有效需求”、政府干预)思想,促使个人与雇主投保为主,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型社会报站模式形成。

 

二、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征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以面向劳动者建立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为中心,再补充以其它救助和福利型政策,构成满足工业化社会需要的社会安全网。

1、社会保障对象的选择性——该模式依据“选择性原则”

1)对象:劳动者(惠及其亲属

2)项目:年老、疾病、工伤、失业

3)待遇给付标准:实行差别保障(根据不同人群、地区

2、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多元性

原则上,是国家、雇主、劳动者三方负担;实际上,是雇主和劳动者(责任主体)的缴费为主,国家(扮演最后责任人角色)财政予以适当的支持。

3、强调受保障者的权利和义务的相对统一

1)强调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缴纳社会保险费(税)的义务的统一

2)社会保险是权利和义务的相对统一,它具有一定的福利性,强调公平;商业保险是权利和义务的完全统一,强调效率。

4、社会保障基金使用过程中的互助共济性

1)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基金筹集模式是现收现付制(代际转移),不建立个人账户,社会保险基金统筹使用。

2)社会保险基金的缴费和使用在数额上的差异性,既符合分担风险的大数法则,又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险的互助互济性。

 

三、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功能性评价

1、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分析

1)自我保障和社会保险资金的“自助性”的内在激励机制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效率目标的实现。

2)代际转移(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有保障)有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因此,该模式在一定程度生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目标的统一。

 

2、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缺陷性分析

1)第一,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受一国和一地区的人口结构和就业比例变化的影响较大,社会保险缴费率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

复习延伸:为什么说现收现付制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就业比例下降的国家和地区?

 

2)第二,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容易产生代际矛盾,这种模式所隐含的过重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必将产生和激化代际矛盾与冲突。

四、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典型国家分析

1、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与内容

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保证社会正义与公平,维持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率的内在统一性。

内容:失业、养老、工伤、医疗保险是德社会保险的四大支柱。

1)医疗保险:德国社会医疗保险实行“社会共济”原则。具体体现在:

A、每人所交医疗保险费与其经济能力挂钩,与其他状况无关(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B、一人投保,全家享受

2)工伤事故保险(所有雇主和农民都参加,由雇主单独缴纳费用

3)养老保险

A、德国养老保险分为三种:法定养老保险(所有雇员都要求参加,是德社会福利支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私人养老保险

B、“职业康复”:德国养老保险除支付养老金之外,为了避免过早退休而为投保者工作能力的保持、提高与恢复(康复)服务。

4)失业保险(所有雇员都参加

A、失业保险包括失业保险金(即失业期间的工资性替代补贴+维持再就业(就业促进)费用

B、发放失业保险金的原则是职业介绍优先于待遇发放。

5)新型保险制度——护理保险(1995)(社会承担以往家庭的义务

A、护理保险主要是为了保障老年人和病残人员在需要护理情况下的权利。

B、“储存时间”政策(志愿者时间作为以后的接受免费护理的时间

 

2、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1)社会保险以国家法定社会保险为主,也可参加补充保险

2)社会保险金筹集,以个人和企业为主,国家财政补贴为主

3)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支付为现收现付制,支付标准与工资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挂钩。

4)社会保险机构实行行业和地区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由劳资双发共同参与、自治管理。

5)通过立法规范监督保险机构行为,依法协调同类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

 

3、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评价

优点:德国社会保险制度侧重效率的提高,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价值(突出社会公平),具有较强的社会共济功能。

缺点:现收现付制的统筹模式陷入困境,具体表现为:

1)包括教育、养老、医疗等大型社会福利项目面向中产阶级,违背了“由富人向穷人”的再分配初衷。

2)社会福利开支猛增造成国家财政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则更会加剧。

3)高福利导致高税收,增大企业生产成本,严重削弱经济增长的基础。

 

第三节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

一、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形成

1、代表国家:英国、瑞典

2、形成原因——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雄厚的经济实力

1)思想基础:皮古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均等化思想+贝弗里奇报告(1942

               强调政府的责任和普遍性的原则

2)经济实力可以负担

二、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征具体详见P141

1)一是社会保障对象的“全民性”。

2)二是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一般性税收,个人无需缴纳或低标准缴纳社会保障费,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

3)三是社会保障项目齐全

4)四是社会保障水平高

5)五是社会保障的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性”。

 

三、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功能性评价

1、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作用

首先,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

      一是因为高福利政策给贫困阶层一定补助;二是高累进税率具有很大的再分配性。

其次,刺激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了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一是社会福利普及化、全民化扩大了居民的有效需求;二是福利经济制度刺激了保险机构的发展,从而刺激了基金的投资,促使经济增长。

再次,缓解贫困,稳定了社会。贫困人口减少有利于社会稳定。

 

2、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第一,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带来了“福利病”

     A、高福利政策重视公平,但却阻碍了经济效率的提高,挫伤人们工作积极性。

     B、福利待遇“普遍性”、“均一性”造成“大锅饭”现象严重。

2)第二,国家财政负担沉重

系列读书笔记四:《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5)

四、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典型国家分析

1、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大体分为三类:

1)一是需要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才能享受的项目。例如医疗、养老、失业

2)二是需要经过经济调查符合条件才能享受的项目。例如贫困救助。

3)三是特殊补贴,即不需要交费就可享受的项目。例如不可能有能力工作和缴费的特殊群体。

2、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1)其一是社会保障项目的完整性。(战后“从摇篮到坟墓”

2)其二是向家庭的渗透较深,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家庭赡养功能。(维持受保人及受赡养人的生活

3)其三是它的普遍主义倾向(与公民权相联系,与收入脱钩,存在明显的再分配

4)其四是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A、从经费来源上,英国政府承担了主要的任务(无论是国民卫生、社会服务、非缴费型还是缴费型社会保险、住房福利等政府均承担主要责任

B、在社会保障组织方面,英国福利制度完全由政府机构及公共雇员来运作(如国民保险,甚至医院

 

3、英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

1)高福利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长期赤字。

2)过分追求公平,严重影响经济效率的提高。

3)人口老龄化、医药费用上涨造成社会保险费用急剧上升,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挑战。

趋势:开始朝减项目、降水平以及保障机构私有化方向迈进(20C 80Y

 

 

第四节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一种国家推行的自我储蓄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形成

1、代表国家:新加坡、智利等拉美国家

2、形成原因——凯恩斯主义的困境+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危机

1)凯恩斯主义被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新保守主义政治学取代

2)原先传统的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出现危机

3、分类:“国营强制性储蓄积累型” 社会保障模式(新加坡)、民营强制性储蓄积累型” 社会保障模式(智利

 

二、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征

1、实行强制储蓄,建立个人账户(按收入比例缴费,新是个人+企业,智利仅个人

2、实行完全积累制,而非现收现付制(一次提取,个人账户是个人一生收入和负担的纵向平衡

3、强调自我责任,缺乏互济性(无法在劳动者群体中分散风险)

4、积累基金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投资于资本市场防止基金贬值

5、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政府扮演监督和管理的角色,监督和管理个人账户积累基金的投资运营

6、强调效率,忽视公平(与收入挂钩,有很强的激励作用;缺乏代际间和代内人际间的再分配性,国家财政补贴较少

 

三、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功能性分析

1、主要作用

首先,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问题(用于投资),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其次,该模式强化了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完全取决于劳动者自己的劳动报酬和贡献,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使劳动者具有自我保障意识,消除短视行为

最后,该模式的实施有效带动国内市场发展(如解决了国家基础设施和居民住房问题

 

2、存在问题

缺乏互济性,降低了公平性,一些社会问题无法解决。(如不具有再分配性,贫富差距加大

四、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典型国家分析

1、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内容

1)中央公积金的筹集

A、雇主与雇员共同缴纳,所有新加坡公民都必须缴纳公积金并存入个人账户。

B、中央公积金分别计入普通账户(住房)、医疗储蓄账户(医疗)和特别账户(养老、应急

2)中央公积金的使用

A、养老保险:年满55岁必须在个人账户中存一比最低存款才可提取。

B、医疗保险:超过医疗储蓄账户,支付现金。(保大病:键保双全计划和增值键保双全计划

C、住房保障:一是公共住屋计划,二是住宅产业计划。

3)中央公积金的投资

A、第一层次是缴费会员根据中央公积金局提出的投资计划独立选择自己的公积金投资计划。

B、第二层次是为了防止滥用公积金结余,政府规定会员将公积金余额99%购买政府债券。

4)新加坡政府对中央公积金的支持

A、政府对雇主和雇员缴纳的公积金免征所得税。

B、提供补助(填补公积金购股计划、填补公积金计划、增加医疗储蓄计划

 

2、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优点及缺陷

优点:1)一是培养了良好的民族精神(生活节俭、自强自立、积极进取

     2)增加了人们的自我保障意识

     3)强制自我积累未增加政府负担,而且为国家积累巨大资金用于建设

高储蓄——高积累——高增长——高就业——高积累的良性循环

     4)解决住房问题,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缺点:不完全符合社会保障的社会意义,缺乏互济功能。

 

第五节 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国家-单位保障模式

一、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形成

1、代表国家:苏联、东欧各国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2、形成原因——马克思关于社会保障的学说+计划经济体制

1)马克思认为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再生产(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共同构成社会再生产)的基础,是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应从社会总产品扣除基金作为社会保险基金。

2)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一是计划经济很自然使得社会保障由国家提供,二是政府实行充分就业,因而社会保障中去掉失业保险,三是由于生产资料配给制的实施,也使得个人无需承担社会保障责任。

 

二、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征

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以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国家保障的性质。国家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劳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

1)首先,宪法把社会保障确定为发展中的国家制度,由国家直接管理,劳动者从公有制单位获得保障。

2)其次,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个人无需缴纳任何费用。

3)再次,工会组织负责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4)最后,保障对象为全体公民。

 

三、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功能性评价

1、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积极作用——该模式保证了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1)普遍推行充分就业政策,社会成员都有保障

2)很好的解决了劳动者后顾之忧。

2、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缺陷

1)首先,该模式不设失业保险项目,隐性失业问题[4]严重。

2)其次,该模式过分重视公平(反观第三点,其实不公平)而损失了效率。

系列读书笔记四:《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5)

3)最后,该模式仅覆盖国有经济部门的劳动者,非国有经济部门特别是农村劳动者没有被覆盖到,不符合普遍性原则,待遇不公平,阻碍劳动力正常流动和合理配置。

 

四、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典型国家分析

在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中,国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者、监督者、实施者三位一体。

1、苏联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内容

1)发展历程(详见书P152

2)内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2、苏联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缺陷

特点:

1)首先,所有社会成员都有享受社会保障的福利待遇和社会服务的权利;

2)其次,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3)再次,各工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保障的管理工作。

缺陷:

1)首先,社会保险由国家和企业(单位)大包大揽,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现收现付制。同样具有现收现付制的一切缺陷。

2)其次,社会保障项目设置不全,特别是没有涉及失业保险问题。

3)再次,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有限,有失社会公平。

复习延伸:现收现付制具有哪些缺点?

 

 

本章小结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基于各自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各国的社会保障理念分殊并逐渐类型化,再此基础上,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也显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并定型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各种社会保障模式都由以下几个要素所构成:制度设计原则、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对象、具体内容。

基 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本章从制度安排的视角出发,主要介绍以德国为典型代表的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以英国为典型代表 的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以新加坡为典型代表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和以苏联为典型代表的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国家-单位社会保障模式)。分别概 述了这四种社会保障模式的形成、主要特征,进行了功能性评价和典型国家分析。




[1] 普遍性是指最低生活标准适用全体国民,特殊性是指根据救助条件获得保障的只是部分贫困和低收入人群。

[2] 隐 性负债是指那些并不由法律或政府合同加以规定,但由于公众期望,或政治压力,政府必须担当的道义责任或预期责任。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职工为国家 创造了巨大财富,这些财富被统一纳入计划,用于国家建设。发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应得收入的一小部分,其中很大一部分变成了公费医疗、福利分房、退休金等 承诺。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将不再承担过重的社会职能,上述承诺无法兑现。经济学中称之为国家对工人的“隐性负债”。政府的隐性负债主要指政府的社会保障 资金,特别是养老金的欠账。

[3] 纵向平衡原则是指将一个人一生受保险期间所需的保险金经过预测,按一定的比例平均分摊到一生劳动期间,使一个人一生保险纵向平衡。完全积累模式按远期纵向平衡原则,现收现付制则按近期横向平衡原则。

[4] 隐 形失业,又称为“在职失业”,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只有形式上的结合而没有内容上的结合或结合充分、不合理的现象。其典型特征是:劳动者名义上就业了,实 际上却很像失业或半失业,因为他们再就业刚卫生要么无事可干,要么无充分工作可作。隐形失业的形式很多,最为突出的是企业低效率和冗员。在经济衰退时期和 繁荣(多为发展中国家)都会出现。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国有企业冗员或开工不足的企业中的劳动者等都属于此类。见本书P152注释。

 



 

 

 

 

 

 

 

 

 


相关话题/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