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考研社会学概论笔记(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1
三、社会的功能(补充)
①整合功能,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
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就我国社会而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变迁时期,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均较为突出,因而发挥社会整合的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文化方面,要注意解决原来的传统的文化模式与外来的或新兴的文化模式的整合问题。在社会规范方面,要注意解决多种规范相互冲突的问题。在观念方面,要注意解决多元价值观的社会整合问题。在功能方面,要注意解决改革过程中社会诸种功能不相配合的问题。
②交流功能,社会创造了人类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人类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得人类互动能够合理、得体地进行。
③导向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向。
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和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习惯等潜移默化的进行。
④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类创造的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所谓社会的构成要素,是指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一、社会学关于社会要素的传统理论
最早使用社会要素概念的是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孙本文,他提出社会赖以生存的有四大要素,即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他称前两个为消极限制要素,后两个为积极活动要素。后来,我国很多社会学家都沿袭或发展了孙本文的理论。但是,迄今为止,对于社会要素的准确界定并无统一标准。除上述要素外,学者们所论及的社会要素还包括群体要素、家庭要素、行为要素、经济要素和政治要素等等。
二、社会三要素论
一般而言,社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自然环境、人口与文化。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场所,也为人类提供了生活与生产的资源。
人或人口是社会主体的能动要素。人本身的一切要素与现象,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年龄、分布、流动、出生、死亡等等,均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类自身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社会的第三大要素一一文化。文化一旦形成便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大作用。文化塑造着社会中的个人、群体以至整个社会制度。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社会的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马克思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标准,提出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类型是: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并预见将会出现共产主义社会。后来,人们进一步将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为其初级阶段)。
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在社会学史上,不少社会学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社会的类型作了各种区分。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诸种:
(一)伦斯基的社会类型划分
美国社会学家根据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将社会区分为以下各种类型:①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②畜牧的社会;③初农社会;④农业社会;⑤工业社会。
(二)关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分
很多社会学家根据整体社会结构的差异,把社会概括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尽管在具体用词上有所不同)两个基本类型。比较著名的,如F?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社会组织形式的差异。又如,杜尔克姆从分工的特点上区分了机械团结的社会与有机团结的社会。
我国社会学家还进一步发展了区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理论,提出了转型社会的概念,认为: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有一种社会过渡形态,即转型社会,它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由于这一过渡时期要经历较长的时期,所以也构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类型。目前的中国社会,基本上就属于转型社会。
(三)其他有关社会类型区分的观点
对于不同社会进行类型化概括的努力始终在继续。刘易斯?亨利?摩尔根曾将社会区分为未开化的、野蛮的和文明的三种类型;奥古斯特?孔德也曾将社会区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主义阶段;当代一些社会学家还以工业社会为中心,区分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等社会类型。
第四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和职业结构等。
社会学历来重视对宏观社会的研究,因为它可以使人们站在较高的位置上看到社会的整个面貌,考察大规模的社会总体现象,而不被繁杂的个别现象所蒙蔽。
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表现为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社会学对于微观社会的考察侧重于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差异与特性,即每个个别人的态度、行为等受到个人的心理支配,因而有着区别于他人的个别原因。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从社会关系的水平和层次上看,社会系统可以区分为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三个层次。
所谓个人关系,是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常常是不稳定的。
社会学历来重视对个人关系的研究:
第一,个人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其他社会关系都是由此展开的;
第二,个人交往是社会中最频繁发生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互动;
第三,它是人们对于社会关系、社会互动的直接体验,因而给人们留下最丰富的感性认识。
所谓群体关系,是在社会群体或组织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
所谓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固定化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社会学通常在上述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以认识和了解社会。
三、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社会学通常还根据人际关系纽带的性质将社会关系区分为三个方面,即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以从不同的角度把握社会关系与社会系统。
所谓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存在,是人们之间的先天联系。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血缘关系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同时,这种关系在社会中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正功能:联系社会与群体,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的整体的作用。
反功能:血缘关系是一种先天的联系,到死也未必能完全退出这种联系,实际上是人们出于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上。
所谓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这种关系也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已存在。
一般而言,地缘关系可以区分为封闭型与开放型两种类型。
封闭型: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 开放型:工业革命以后的社会。
地缘关系也同样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
正功能:维系社会的稳定 反功能:束缚人们的发展。
所谓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这种关系并非是与人类社会俱来的,而是在血缘与地缘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真正独立的业缘关系是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与血缘和地缘关系相比较,业缘关系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最重要的意义:
第一,业缘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二,业缘关系反映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
反功能: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限制了人们的发展。
第五节 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长期以来,社会学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它们包括: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生物理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等。
功能论是以把社会比作活的生物有机体为基础的。它认为,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共同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社会的反常现象。
冲突论的许多思想源自马克思。它认为社会当中总是存在着强制和压迫,各种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正常现象,反映了社会的本质。一个社会,由于其中的不同群体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所以始终处在不停的冲突之中。社会的稳定和均衡只是暂时的。
进化论认为,社会与生物一样,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同样也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一过程中的规模增长、结构分化、功能专化和相互依赖,与生物有机体有着相似之处。社会进化的形态是渐进的、连续的,不存在突变和飞跃。
生物理论认为,尽管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高级动物,但它仍然是动物的一种类型,仍然依赖于周围的生态而生存。人以及人类社会和生物以及生物群落,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生物学的许多原理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不仅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制约,而且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乃至文化观念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着决定性作用。研究和理解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必须注意到其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
思考题:
1. 什么是社会?
2. 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 社会系统有哪些功能?
4. 简述关于社会构成要素的理论。
5. 简述关于社会类型的理论。
6. 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7. 如何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8. 试用社会类型理论说明我国目前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文化
第一节 文化的定义
在社会学史上,有关文化的定义非常之多。大致上可以说,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最初将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并将其系统化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E.B.泰勒。
一、E.B.泰勒的文化定义
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文化的特点在于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二、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在很多时候,文化与文明并未被刻意区分。但是,也有一些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致力于发现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区别。首先,文化与文明虽然都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但是文化比文明的产生要久远得多,文明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其次,文化与文明虽然都是人类创造所获得的成果,但是,文明只是反映人类所创造的具有进步和积极意义的成果,而文化则包揽了一切。再次,文化与文明虽然都是人类社会现象,但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发展状态。只有当文化使人类脱离生物本能和野蛮行动而产生理智行为并建立起物质的或精神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才能成为文明的表现。文化是文明存在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进步表现,具有积极的行为意义。
三、文化、社会与人
文化、社会与人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社会是文化的体现,是广义文化的一部分;而社会又是由共享同一文化的人们所组成,这些人同时又赋予文化与社会以活力。
第二节 文化的特征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要素,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 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超生理性: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不能通过生理遗传。
超个人性: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和影响文化。
2、文化具有复合性。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3、文化具有象征性。
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总是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
4、文化具有传递性。
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和利用,从而发生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
5、文化具有变迁性。
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以及重大的技术发明、发现和创造,使得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
在研究文化变迁的特性时,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了“文化堕距”理论。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结果造成文化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从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而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而言,一般又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的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的变迁。
第三节 文化的区分
文化现象可以依据不同的划分方法或角度,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观念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艺术、宗教思想、价值观等;二是社会制度与行为规范。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反复使用而不损耗。但二者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二者常常结为一体。
二、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指在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在一定社会中占次要地位的,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类别:
(1)民族亚文化。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2)职业亚文化。只为各种职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中国传统上,不同职业集团有不同的祖师爷和祭祀对象)
(3)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但是,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两者可能互相转化。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文化,同时,也应认真研究和对待亚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来划分,文化也可以区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这里:
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并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则是指在社会上占次要地位的文化,在这种意义上,它是亚文化的一种,但同时它一般是与现有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的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有着背离和否定作用。
当然,对反文化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评估。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他所反对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否定有发展前途的优秀文化的反文化,是有害于社会的。反之如果反对的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文化,那么它就是有益于社会的文化。
四、 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中心文化是指文化的中心地带,一般是在某种文化的起源地附近或其发挥显著作用的地方,在这里具有比较稳定的、最能代表该文化特色的各种文化特征,它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弱。
边际文化是指文化的边缘地带,它离中心文化较远,受中心文化的影响较弱,而往往容易受与之比较接近的其他文化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一种混合的文化形态。如果边际文化同时也难以受到其他重要文化的影响,那么它就有可能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
五、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就不同文化的比较而言,文化可以区分为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谁优谁劣的文化。
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由于评比性文化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因此人们对它的态度也比较明确即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这也是我们在改革与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的。
所谓非评比性文化,也可叫做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这类文化通常与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的风俗习惯等相联系。承认非评比性文化的存在,意味着承认各族群的平等和尊重各族群的文化差异。
中性文化在一个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多方面的功能:一般说来,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为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力。中性文化的大规模变迁,即人们行为方式的大幅度变化,往往会引起社会的较大动荡,因此适应尽力避免的。
在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中性文化问题:
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因而我们改革与吸收外来文化的重点绝不是中性文化。相反,如果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注意维持我国传统的中性文化的稳定性,将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于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俗等联系密切、且无明显的高低之分,因此,我们对于它的演变与发展不应采取过多的干预政策,而应听任其自然发展。
第四节 文化的结构
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而不是一盘散沙。文化的这种系统或体系所表现出的不同层次,就是文化的结构。社会学主要从文化特质、文化丛和文化模式三个层次上分析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特质、文化从与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它既可以表现为物质的形式,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形式。其基本特点是,每种文化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其特殊的历史和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
文化丛也叫文化特质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在一起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如春节庆祝活动等。
所谓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关于文化模式的研究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因而研究者可以获得对于社会文化的总体认识。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我们才能认识到一个民族或社会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例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都是不同的文化模式。
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有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
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内容。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是就其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
美国社会学家C.威斯勒曾在《人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所有文化都有可能包括语言、物质特质、艺术、科学、习俗、家庭与社会制度、财产的占有与交易方式、政府、战争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在文化模式的评价上存在“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两种倾向。
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的一种倾向,常易于经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他人的。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从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我们认为,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分别从两种极端的立场看待文化模式,都未免失之偏颇,两者都具有形而上学倾向而缺少辩证法。从对待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的态度来看,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所谓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也会发生。
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
处理不好会产生盲目排外,或盲目崇拜对自己文化丧失信心的现象。
处理得当则可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一种文化的中心地带,往往位于该文化的起源地域附近,往往具有比较稳定的、最能代表本文化特色的文化特征。该文化的力量在中心地带最强,因而他接受外来文化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较弱。然而在模式的边缘地带,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文化的混合。
部分文化边际地带,由于能对各种文化模式进行比较,能吸收多种营养,因而发展较快。(东南)
另一种情况,虽然远离中心文化,但并不能接触到其他的发达文化,因而这种边际文化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
第五节 文化的功能
文化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第一,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重要标志;
第二,文化是社会或族群分野的标志;
只有文化才能表现不同社会或民族内在本质上的区别。
第三,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有:风俗、道德、法律、价值观念。
第四,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即文化具有整合功能;
第五,文化形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
人通过一步步接受文化,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第六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一、文化积累和文化交流
(一)文化积累
文化积累是指旧文化的传承和新文化的增加的发展过程,正是由于文化积累,才有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
(二)文化交流
人类文化的共享性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文化交流成为社会活动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文化交流是指因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交往而产生的文化互动,其中包括由于文化特质传播而引起的文化借采、文化涵化、文化冲突等过程。文化交流有益于社会进步。世界文明能有今日的成就,是同历史上各大地域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多次交流分不开的。各族人民(地方群体)都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关话题/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书后名词解释与复习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农村社会学:研究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差序格局: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按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普遍规律,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程序同样适用于对社会和人的研究。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本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32015韩国大学综合评价排名——人文社会学科排名
首尔大学在本报学科评估工作的人文和社会学科排名中都高居第一名,在教授研究领域领先于其他大学。本报与韩国研究财团一同针对2010年~2013年大学教授出版的4万余本著作和译作进行分析后发现,首尔大学人文与社会学科教授出版的著作和译作被其他研究者引用的次数最多。各部著作中,首尔大学校长成乐寅(法学专业研 ...韩国留学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3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历年真题(统计部分)
★启用前机密★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考试时间:2011年1月10日下午14:00-17:00招生专业:社会学 研究方向:社会学各方向 1992年社会学方法五、统计计算题(一般考生答第1、2题,单独考试考生答第3、4题,共35分)1、①在实际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2018年哈工大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社会学专业复试指导
一、复试形式及成绩组成1、复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组成,外国语听力考试在面试中进行。复试的总成绩为280分,其中笔试200分,面试80分。2、复试笔试科目:包括社区概论、发展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共三门,均为教育部规定的社会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二、复试笔试科目内容大纲1、社区概论,占68分。主要内容共分 ...考研复试信息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6华东师范大学历年社会学考研真题大全
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社会学原理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题8分) 价值理性,索引性表达,范式,男性霸权主义气质,原教旨主义, 二, 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优缺点。 2,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异地高考进行分析。 3,简要谈谈你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空间转向的认识。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8厦门大学2012-2016社会学考研真题
厦大社会学考研题(2012-2016) 1/ 4 2016年厦门大学社会学考研题目(回忆版) 社会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6*8分) 主文化与次文化、异化、社会越轨、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社区、社会流动 二、简答(5*12) 1. 芝加哥学派关于社会互动的四个步骤 2. 社会角色及其内涵 3. 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82018年武汉大学865社会学方法考研真题(回忆版)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8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社会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社会学理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社会学研究方法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学科基础(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一、一、简答1、1、什么是初始社会化?2、2、简述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的区别3、3、简述社会互动的类型二、二、论述1、1、论述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2、2、论述我国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的影响。3、3、论述社会角色失调的类型及处理办法。经济学一、简答1、简述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2、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7年考研真题-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7年考研真题-科学社会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社会学综合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山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社会学概论和理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