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749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笔记一(13)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先在各省设立师范学堂,以后再设高等师范学堂,以培养师资。
第十五章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下)
第一节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挙的教育方针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蔡元培是最早提出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教育家。1912年4月,身为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针对清末“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五育井举教育方针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并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形下推行军国民教育的原因有二:一是从国际环境看,强权政治之下,只有用强权才能战胜强权,用实力伸张正义,用武力来捍卫真理,军国民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兵自卫,恢复丧失的国权。再从国内的情形看,必须推行军国民教育,实行举国皆兵之制,以利于打破少数军入拥兵自重,形成特殊阶级进行专制统治的不利局面。同时,蔡元培认为,就个体的发展而言,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他所强调的实利主义教育既包括智育,又包括职业技术教育,而且主要指后者。实利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国富民强。他主张实利主义教育应该向学生传授与生计密切相关的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使学生着重掌握发展实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创业的能力,生存的本领。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蔡元培所提倡的道德教育是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这在当时对于冲破传统道德的束缚,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蔡元培在提倡自由、民主、博爱的新道德的同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道德,而是主张二者之问的相互融合,主张人们对东西方优秀道德教育思想、理念的兼收并蓄、圆融贯通。在蔡元培看来,自由、平等博爱与儒家提倡的“义”、“恕”、“仁”的道德精神是相通的,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是中西兼容、相互吸收,互为借鉴的。
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最独到之处,是其首创。蔡元培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前者是相对的,后者是绝对的,进行世界观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们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积极进取态度。,
美感教育又称美育,是蔡元培“愿出全力以提倡”的。它第一次把美育纳入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教育中的应有地位。美育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和世界观教育紧密结合的完全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与智育相辅相成,并以塑造高尚道德为旨归,美育是实现世界观教育的桥梁,是实现和谐、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以上这五育,尽管各自的作用和内容不同,但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总之,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是首创,他适应了辛亥革命之后改造传统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高等教育思想
1、大学性质一研究高深学问之学府
2、大学办学方针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学科设置一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4、教学管理一发展个性,采用选科制。
5、行政管理—民主管理,教授治校
第二节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一、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分工的产物,教育是保持和发展各行各业的条件。随着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黄炎培把“谋个性之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目的之一并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所谓“使无业者有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造就实用人才。解决社会失业问题,使人民生计得以保障。“使有业者乐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使从业者胜任其所职,热爱所职,进而造福于人类
黄炎培之所以倡导职业教育,是有感于各种学校毕业生失业所造成的生计恐慌状态,试图通过推广职业教育来解决当时国家和社会民众所面临的严重生计问题。黄炎培主张将教育与职业沟通起来。
关于如何沟通教育与职业?黄炎培提出三点主张,即“推广教育”;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准”。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述,但都是从当时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符合时代要求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他强调,职业教育目的始终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与时俱进,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社会化”、“科学化”
1、职业教育社会化(大职业教育思想)
2、职业教育科学化
三、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一手脑并用
黄炎培认真总结了清末以来开办实业学堂的经验教训,反对实业教育中“重读书,轻视实习”的做法,他提出“做学合一"、“手脑并用"、“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主张,作为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反对职业学校生搬硬套地模仿照搬,他认为职业教育应该更富于时间性和空间性。在教学实践中,責炎培力图通过各种制度保证“手脑并用”、“教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原则的贯彻实施。
四、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一一敬业乐群
他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精神。
黄炎培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是与他对职业教育社会职能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职业教育是增加社会物质财富,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人们对自己职业的理解、热爱和强烈的兴趣,是激发其事业心、创造力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个人道德情操的健全发展,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一致,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消除人类社会“惨变”的先决条件。
黄炎培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职业教育是培养直接从事农、工、商各业的中下级人才的。而当时的社会舆论,则以“读书做官”为荣,“以读书谋事”为耻。当时持有这种重士而轻农工商的错误心态的人尚有很多。

第三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思想(重点)
1、“生活即教育”
即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
2、社会即学校
指出扩大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这一观点来源于社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论。
3、教、学、做合一
即反对传统的“教授法”,认为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西个不可偏废的因素,“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提出“教学法”。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并加以改造。
二、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一生的最大心愿就是在中国实现普及教育,把文化科学知识从少数人手里解放出来,下放到劳苦大众手里,使整个民族现代化。
关于普及教育的方法,他主张一要城里与乡下同时进行,成人教育与儿重教育“打成一片”;二要从劳苦大众的生活实际出发,用小先生把知识输到不能上学的穷孩子的队伍中去;三要实行教育立法,把教育与教育立法联系起来;五要一致奋斗,要求教育要有确定的经费;六要控制人口,把普及教育与控制人口结合起来,否则“一万年教育也不会普及”。
陶行知所提倡的普及教育思想,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他主张用穷办法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
三、幼稚教育思想
1、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2、创造“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3、幼稚教育的方法:尊重儿重,解放儿童,重视儿童
四、师范教育思想;师范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五、创造教育思想(2014年考)
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为数不多的明确提倡开展创造教育的教育家
1、创造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认为,创造的教育就是以生活为教育、以社会为学校、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的教育。他认为,人的创造能力有以下几种能力组成:(1)“治学”能力,即自动、自学、和自得的学习能力;(2)思维能力或认识能力,即观察、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能力;(3)“治事”能力,即手脑并用、能言能行、善待他人、会办实事的能力。他特别强调治事能力的培养。认为创造教育必须以“做”及实践为基础。
2、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
陶行知认为,“儿重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应当解放和培养而不是压制甚至摧残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创造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提出儿童创造教育需要做到“六大解放”:
    解放儿童的眼晴,就是让学生多观察现实社会、多了解社会现实生活,才能发现新情况、新问题;
    解放儿童的头脑,即使学生的头脑从迷信、盲从、成见、曲解、幻想中摆脱出来,大胆想象,大胆思考,大胆探素,独立思考,让创造性思想“突围出来”;
    解放儿童的双手,即让儿童亲自动手操作,参与实践;
    解放儿童的嘴巴,即鼓励儿童大胆开口说话;
    解放儿童的空间,即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现卖,拓展学习范围;
    解放儿童的时间,“把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书,干点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有点做人的味道。”
陶行知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时问至今仍不失其宝贵价值。当今社会,迫切需要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无疑值得借鉴。。••
第四节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一、平民教育的性质与地位
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是中国社会独创的一种教育体系,它不是以慈善为怀的施米施粥的“贫民教育”;不是为少数人专有的“阶级教育”,不是欧美式的成人补习教育;也不是”社会教育”的别称。平民教育是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巩固国家基础的,为全民而有的一种新兴教育。它既不仿古,也不仿欧,而是一种空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运动与教育革命。
乡村建设是平民教育的一个新阶段。晏阳初高度估价教育的作用,认为在社会不良制度未改变之前,教育能够负起支配国家前途,改造社会的责任。,
二、平民教育的宗旨与使命
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宣布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其根本宗旨。“除文盲”是整个平民教育的基础工作,它以人人识字,人人取得基本教育为目标;“作新民”则是平民教育的高目标,目的在培养适应20世纪中国所需要的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公德心及健康体魄的“完整的人”。
为什么“民族再造”的使命要靠“乡村建设运动”来担负呢?这是因为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
口的绝大多数,中国民族的优点与美德要比都市人保留得多一些。
实现“民族再造”的使命要依靠教育来完成。那么什么样的教育能承担这一重任呢?中国式的古董教育,西洋式的舶来教育,只能促成民族自杀,民族速死的悲慘结果。只有“实验的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才能肩负民族再造的历史使命
三、四大教育一平民教育的内容
1、以文艺教育功愚,培养知识力。

相关话题/中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