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749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笔记一(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4


“学而仕则优”包含了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学而仕则优”与“任人唯贤”的思路配合一致,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合在一起,极大的鼓励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学习,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直到现在在我国还有实际意义。
    君子儒——教育的个体目标就是使人成为君子。
    文行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就是说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育学
生,这是孔子的教学内容观。所谓“文行忠信”包括文化知识和道德行为两方面的内容。从轻重来说,伦理道德教育重于文化知识教育;从过程来讲,伦理逆德教育渗透在文化知识教育之中进行:从先后来讲,一方面道德行为实践训练先于文化知识教育学习。
    关于课程设置——孔子在世界上开分科教学之先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
科,具体有“诗书礼乐易春秋”。
    关于教材——诗即《诗经》,记载的是西周以来的诗歌、书即《尚书》,是上古三
代的历史文献汇编、礼即《礼经》,记载的是西周以来的政治制度和礼仪规范、乐即《乐经》,记载的是上古以来社会的各种审美艺术、易即《易经》,又称《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和预测社会人生万物未来变化的书籍、春秋即《春秋经》,记载的是春秋时期各国尤其是各国的历史。
    教育内容与课程思想的特点——孔子的教学内容有三个特点:①偏重社会人事。
其教材都是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不把宗教内容列入教学科目,成为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②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教学居于次要地位。③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他所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君子谋道不谋食”。
二、道德教育思想
1、道德教育的地位及内容: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因此,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因此,培养道德和传授知识实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孔子认为,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应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他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礼”为最高道德准则。“礼”与“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和仁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仁”也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仁”最通常的意思就是“爱人”,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做人来爱。“爱人”不是不分善恶而普遍地爱一切人,而是以“仁”为基本准则,有所爱也有所憎。“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忠与恕是表现仁的两方面,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道德修养原则
    立志。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应当以当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而应有对
未来的精神上的事高要求,要有自己的理想并准备尽社会义务。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教育学生要坚持志向,不要被外来因素所干扰,不要过多计较物质生活,“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克己主张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
之合乎礼、仁的规范。观察一个人遇事如何对人对己就可以判断他的道德是否高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对人应采取平等的态度,给人以高度尊重,涉及相互关系时,应“躬自厚而薄则于人"。

    力行。“力行近乎仁”,孔子提倡“力行”,相对地更重视道德实践,要求言行致,
不要出现脱节,应当是“言必信,行必果”。
    中庸。孔子认为,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
做得过分或不及的情况都不好,最好是做得恰到好处。
    内省。孔子认为,不论道德认识或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
称之为内省,内省是日常必要的修养方法之一;并在孔家私学中推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改过。孔子认为人会犯错误是客观存在的,正确的态度是重视改过。犯错误是一
时的,公开改正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3、教学原则论——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温故知新、谦虚诚实。
三、孔子教师思想的主要内容
    教师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
言教,还有身教,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原则,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教学观:循序善诱,教学相长;孔子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
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所以,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术切磋。
    师生观:尊师爱生,宽严相济;孔子爱护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
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把实现“仁政”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他対学生充满信心,对他们的发展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他能客观公正地看待所有学生,特別是那些有特殊经历的学生。

第2节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略)
二、教育作用(个体功能、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功能:
孟子: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普遍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天下也就“归仁”了。
荀子: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明礼法。
孟子以仁政思想标新,极具人情味与理想性,但是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却显得可望而不可即。而荀子以礼治思想立异,同时根据时代需要丰富了礼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性和实践性。




教育的个体功能
孟子: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
荀子: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倶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这就是说,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点较孟子的”良知”、“良能”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色彩。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
在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上,孟荀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多贤能之士”的教育目标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四、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
1、孟子:
    持志养气。孟子所说的,“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
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气是互为因果的。
    动心忍性。就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练,并能从挫折和失败中获取
教训。
    反求诸己。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
找原因,対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对人做得更到家。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
    深造自得。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的努
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    盈科而进。。就是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要有步骤,循序渐进。
    专心致志。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他认为,人们在学习上的
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与否,而不是在于天资的高低。
2、荀子: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
    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荀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闻、见、知、行、三个环节,
更可贵的是强调学是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的思想,具有较多的客观性。
    “譬称喻之,分别明之”的教学方法,重视启发教学。荀子还主张运用辩论的教
学方式,鼓励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主张适时施教、适度施教、因材施教。
    “虚静积渐持恒”的学习方法,虚壹而静,积渐持恒。所谓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
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己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所谓“积渐”就是要做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提高。所谓“持恒”就是要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五、教师思想
1、孟子
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教师有正面诱导,也有反面的激励。孟子十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式原则的运用。教师要做到启发教学,教师必须做到“善言”。

相关话题/中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