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教程 圣才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01


1.试评述马卡连柯的教育观和教育目的论。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请简述马卡连柯对集体主义教育理论所做的贡献。
答:马卡连柯对集体主义教育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提出集体的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教育理论
集体主义教育是苏联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马卡连柯认为,集体不是一群人的偶然集合,而“是以社会主义社会的结合原则为基础的人与人互相接触的总体”。集体应该具有以下性质:第一,集体是人们在共同目的和共同劳动中的联合组织;第二,集体是苏维埃社会的一部分,同一切其他集体有机地联系着;第三,集体是社会的有机体,拥有管理机构和协调机构;第四,集体应坚持全世界劳动人民统一的原则性立场,应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集体主义精神者。
(2)提出平行教育的影响
马卡连柯认为正确教育的方式应该尽力设法不和个别人发生关系,而只和集体发生关系,使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参加共同的活动。他把这种教育形式称为“平行教育影响”。他主张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马卡连柯的这一教育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方法,改善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提出前景教育的教学原则
马卡连柯认为,正常的、健康的集体必须不断地向前发展,一旦停滞不前,集体就没有了生命力,这是集体运动的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他又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经常给学生指出美好前景,即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好几个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务,吸引学生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一成员,为完成新的任务,实现新的前景,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简单的原始满足发展到最高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集体朝气蓬勃,永葆青春。
(4)注重集体优良作风和传统的培养,强调教师集体和教师个人在其中的作用
马卡连柯认为,培养优良的作风和传统,对于美化集体和巩固集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他认为,在集体主义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教师集体。任何一个坚强的学生集体都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和耐心帮助下逐渐成长起来,而不是自发地形成的。教师个人的能力和才华,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他对教师个人的作用估价很高,并且对教师提出了许多严格的要求。
3.试评述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观点。
答:马卡连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非常重视年轻一代的劳动教育。他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生产劳动教育,坚持实行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力图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1)马卡连柯劳动教育观点的主要内容
①劳动教育就是人的劳动品质的教育,也是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其幸福的教育。其目的是要发展儿童的体力、智力和培养他们从事生产劳动的技能技巧,尤其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道德上和精神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②不是任何劳动都能教育人,只有那些按照教育原则组织的、作为教育过程总的体系的一部分的劳动才有教育意义。
③把劳动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只有生产劳动和劳动过程,就不可能使儿童在道德上和精神上得到提高。
④生产劳动与学校教学之间不需要任何的一致性,不能机械地结合。马卡连柯指出,学校里的学习过程和生产活动能决定个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消灭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界线,并造就出具有高度熟练技术的人。在他看来,教学和劳动是否结合,结合得好或坏,主要表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方面,而不是表现在组织形式上。
(2)对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的评价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与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一样,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方法为思想基础的,属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范畴。他在劳动教育中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与他的劳动教育的思想分不开的,而他之所以能如此深刻、准确、诚实、科学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思想,就是因为他能从劳动教育的内外各种因素的统一和整体联系发展中辩证地看待劳动教育的问题,在劳动教育的具体思想实践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局限,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也有某些不足之处。例如,他断言,学校课程跟劳动过程不应当有联系。“中等教育和七级铣工的技术,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结合,在这种结合上,不需要再来任何的补充”等,则过于绝对化。马卡连柯所献身的毕竟是“对流浪儿和违法少年的再教育工作”,尽管其教育实践揭示了许多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但某些具体作法又是出自工读教育的特殊要求。因此,对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也绝不能寻章摘句、机械照搬。
22.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战后主要发达国家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联邦德国和日本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举措和经验是什么?
答:联邦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遭受重大损失,但是战后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自己的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迅速又回到强国的行列,其经验值得借鉴。主要表现在:
(1)联邦德国职业技术改革的举措和经验
①联邦德国职业技术改革的举措
a.推行职业基础教育年的计划。1978年,联邦德国开始推行职业基础教育年的计划,即在职业教育的第一年专门进行职业基础教育。职业基础教育是将220种职业划分为13个职业领域,学生学习某职业领域的必备知识、技能,为以后接受特定职业的专门训练奠定基础。
b.为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不能续进大学学习的青年提供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机会。双元制就是一面在工厂企业培训中心接受实际操作性的训练,一面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学校为每届接受双元制教育的青年同企业签订三年的职业义务教育合同,最后学生通过考试可以获得合格工人证书,作为就业的依据。
②联邦德国职业技术改革的经验
将职业教育和学生就业相联系,在学生就业之前进行职前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就业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建立“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保障学生的就业机会,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从体制和教育机会上保障学生的就业。
(2)日本职业技术改革的举措和经验
①日本职业技术改革的举措
a.公布《产业教育振兴法》,制定振兴职业教育的政策。1951年6月,文都省公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制定了振兴职业教育的政策。采取了充实职业高中的设备,加强职业高中的教材建设与师资培养及提高职业科师资水平等措施。与此同时,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课程,供学生选修,以利于不能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对就业有所准备。
b.制定《新长期经济计划》。1957年12月,日本制定的《新长期经济计划》(1958~1962年),首次将教育发展计划和教育政策编入国民经济计划。该计划特别强调振兴科学技术,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增加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确保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为此,从1957学年度开始,实施增招工科大学生8000名的计划,到1960学年度大体完成了计划。
c.《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0年12月,日本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年)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计划中最有影响的计划。该计划包括经济与提高人的能力、振兴科学技术、确立教育及职业训练制度等内容。为此,该计划强调普及提高中等教育,充实科学技术教育,加强职业训练与职业指导,增设工业高中,扩充公共职业训练机构,增招理工科大学生,培养科技人员。
②日本职业技术改革的经验
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原因是重视职业教育的作用,他们舍得花钱办教育,投巨资搞智力开发。在此过程中,日本还创造了“产学结合”的教育培训模式,加强学校与产业界人才的流动,保证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3.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内容是什么?意义何在?
答:(1)《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内容
198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由教育大臣贝克负责制定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88年教育改革法》,从而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最大规模的一次教育改革。该法为当代英国教育体制全面进行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的主要精神是改革普通教育,同时兼顾高等教育。其主要内容是:
①规定实施全国统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合称为“国家课程”,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数学和科学。
②改革考试制度。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举行四次全国性考试,分别在7、11、14、16岁时举行。
③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加强中央对教育的控制。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中小学,在多数家长要求下可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这一政策称为“摆脱选择政策”,被认为是英国打破过去中央、地方两级分权管理教育的传统,走向中央集权制的重要一步。
④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废除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即英国的各类学院由地方管理,而大学则由中央管理的体制。一些高等院校将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成为独立机构,取得法人地位。
  (2)《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意义
从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该法案涉及的的问题十分广泛,而且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英国教育的某些传统。因此,它在英国引起的反响异常强烈,被认为是自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历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总体而言,这次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对过去从来没有做过统一规定的课程、考试等问题开始进行全国划一管理,这对英国未来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4.苏联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与其1958年和1964年的教育改革有什么联系?
答:二战后经过十余年努力之后,苏联教育恢复了战前最高水平,但是,进入50年代以后苏联教育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迫使苏联酝酿新的教育改革。
(1)1958年的教育改革
1958年的教育改革,强调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使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但生产的时数安排过多,忽视了知识教育,没有正确解决普通中学为学生准备就业和升学的双重任务,片面的强调了为就业做准备,忽视了为高等学校培养新生的一面。
改革的某些方面虽然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第一,由于过分强调生产劳动教育,忽视了知识教学,生产教学时间过多,严重地降低了教学质量。第二,生产教学组织得很差,缺乏物质基础,生产劳动徒具形式。第三,职业训练混乱,与国民经济部门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第四,在当时苏联极度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将普通教育年限延长到11年,也是不可取的。
(2)1964年教育改革
1964年的改革,苏联主要的力量是放在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提高知识质量的问题上。它一再强调“禁止学生在学习期间从事与教学无关的工作”。这个时期,苏联注意了教育的现代化,注意了为高校培养高质量的新生,却又忽视了为中学毕业生的就业做准备的一面,生产劳动逐年减少,生产教学又一次被忽视。
(3)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
《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的贯彻,使普通学校重视了生产劳动教学和职业定向教育。1980年颁发的新教学计划规定1~8年级每学年劳动教学的时间为70小时;9~10年级每学年为140小时,与过去相比,一学年增加70小时。这次改革与1958年的教育改革不同,它没有强调普通中学有职业训练的任务,主要是建立一个与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紧密相联的学生劳动教学和教育、职业定向的有科学根据的 体系,兼顾了准备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
(4)三次改革之间的关系
综观苏联自1958年以来的教育改革,始终围绕着两个问题进行:一个是加强生产劳动教学,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培养熟练工人;另一个是实行教育的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苏联1958年的改革,只注意到前者,没有注意到后者,强调了学校和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却忽视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专门人才的要求,忽视了为高等学校培养新生的一面。结果降低了教学质量,职业训练也没有能够真正的实现。1964年开始纠正这些缺点,并实行了教育现代化的改革,但又过分强调了知识教学的一面,忽视了生产教学。结果学生作业负担太重,中学毕业缺乏就业准备。1977年又一次纠正,但这次吸取了1958年的教训,在增加生产劳动教学的同时,没有削弱普通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而是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结合起来,在普通学校中增加劳动教学和职业指导,在职业学校加强普通教育,使得这两类学校的学生,既有就业的准备,又有坚实的基础知识,教育改革深入了一步。当然,实际上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5.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的动向是什么?
答: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着产业结构调整、多变的劳动市场、学生多种多样的要求以及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冲击,美国通过一系列的计划和法案,如《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等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其改革动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的中心目标   人口压力的锐减使美国已不再担心因人口增长带来的扩充教育数量的压力,而把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将财力和物力投到提高教育质量方面,以便造就符合21世纪需要的科技、管理人才和劳动者:
①调整培养目标、改进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在1984年10月发表《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报告,强调高等教育要全力以赴地提高教育质量; 1990年50个洲的负责人共同制定了2000年实现的重大教育目标,要求所有学校提供有难度、有实质内容的课,以帮助全体学生迎接21世纪工作与生活的挑战。
②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美国在制定更高的教育标准的同时,突出文理课程,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全球多元文化的学习、智力与整体性知识和跨学科的学习,重新注意道德观念和公民责任心的教育,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并积极投身于学习。
③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地位和质量。80年代以来来美国在提高教师质量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如:1986年美国发表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的报告对提高教师质量,提高教师地位,改进教师培训制度,改进现行师范教育状况提出了建议。
④加强教育评估。美国对教育评估也越来越重视,建立各种教育评估组织,在教育评估的目的上,更加强调参与和推动教育的发展。
(2)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的联系   1983年4月,由企业家和教育家共同发表了《美国的竞争挑战--全国应作出反映》的报告,强调论述了高等教育与企业界相互合作的可能性、迫切性和必要性,反映了教育界的共同利益。美国强调要通过建立校企之间的联络机构、创办科技公园、创办合作研究中心等方式来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的联系。
(3)加强和完善终身教育   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公民对教育的需求的增加,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等因素,使美国的教育培训观念正从一次性的过程转变为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育和培训的对象已由过去的满足青年人而转变为现在的各年龄段人口需要。
①重视终身教育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明确。终身教育已成为美国实行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制定了一种以终身教育为基本指导思想之一的教育发展规划。美国总统布什在1991年发表的《2000年教育规划》中倡导美国成年人“回到学校去”,人人参加学习,把学习当作终身大事,把美国变为“学习之国”。
②成人教育向高层次发展。美国的大学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为了适应社会成人的不同需要,都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③成人学校类型多样化。
(4)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渗透
80年代以后,美国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并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渗透。美国的中学80%是综合中学。高中阶段在培养目标上兼顾就业和升学,学习课程内容是普通文化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并举。
23.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改造主义教育究竟要改造什么?
答: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改造主义教育宣称,当今是“改造的时代”,应该根据现代科学知识来重新解释西方文明的价值观点,并对过去的教育理论进行“改造”,以便通过学校教育来“改造”社会。具体方面涉及到: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改造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的职责就是要设计并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社会”:具有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富裕的经济、发展的教育、繁荣的科学和艺术。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改造主义教育家不同意实用主义教育只满足于眼前的生活、只重视“教育即生长”的个人目的,而强调教育应有一个清楚明白而又切合实际的社会目的,培养一种“社会一致”的精神。
(3)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改造主义教育认为行为科学是改造教育的重要基础。
(4)教学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改造主义教育家强调应将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统一于社会目标,并把社会问题作为中心,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
(5)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改造主义教育家强调教师应该通过民主的讨论,劝说教育,说服学生去“改造”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使学生坚信改造主义哲学,培养学生的“社会一致”精神。 
改造主义教育强调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工具,虽然在教育理论上有一定影响,但是因为与美国的社会性质不合,在美国教育实践中影响不大。
2.试评述新传统教育派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
答:在西方教育史上,通常把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看作传统教育派,而“新传统教育派”是指在反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进程中,先后出现的“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等几个教育哲学派别。
(1)新传统教育派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①认为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传授人类的文化遗产。针对于进步主义和改造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主张学校应该传授传统的文化知识,应将以往的名著和经典的知识作为教授的课程,让学生接受以往知识的间接经验,作为文化保存和传承而遗留下来,反对各式新教育中只以直接经验为主,忽视传统知识传授的做法。
②主张严格的智力训练。新传统教育认为只有通过传统的知识传授,进行理智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智力,才是教育的目标。反对新式教育中只重视儿童活动能力的训练,而忽视理智训练的做法。
③要求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强调分科的学习,着重以各种学科知识为内容的学习,从而有步骤地掌握知识和间接经验,反对新式教育废除教科书的做法,认为只重视活动课程的学习不利于儿童接受系统的知识,使得知识的延续性减弱。
④强调天才教育和教师的权威作用。与新式教育中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针不一致,新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权威性,以教师的经验来指导学生的教学。此外,强调天才教育,与以往的教育形式不一致,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模式。
(2)新传统派教育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传统派教育理论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社会时代特征强烈影响教育领域的产儿,是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在教育领域的集中反映。
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危机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实现了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的历史性转变,伴随着这一转变,人们所期望的美好未来不但没有到来,相反却产生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的危机。为了摆脱危机,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不得不沉痛地回顾和反思历史,试图从历史中寻找资产阶级精神的精髓,寻找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基础。可以说,摆脱危机、寻找出路,几乎构成了西方当代众多资产阶级思想流派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新传统派教育理论正是在这种动因的推动之下产生和发展的。
②现代教育理论思想的影响
20世纪前期,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派教育理论几乎占据了美国教育理论界的主导地位。然而,在二三十年代的巨大社会危机中,在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全面回顾和反思中,认为现代派教育理论所推行的一套漫无目的、杂无系统的课程、放任自由的教育方法以及缺乏严明纪律的学校秩序等等,导致年轻一代价值观念的更加混乱和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一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重新论证已为近代资产阶级传统教育所证实的各种教育原理,从而建立了新传统派教育理论。
3.为什么说新行为主义教育的特征是机械主义?
答:新行为主义教育是一种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而来的现代欧美教育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他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被称为“教学机器之父”,新行为主义教育的特征是机械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
(1)新行为主义认为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新行为主义把人的一切行为都视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结果,因此,任何行为也都是能够设计、塑造和改变的。教育和教学就是塑造人的行为。
(2)提倡程序教学。新行为主义教育认为,一切有机体的学习过程都表现出非常相似的属性,学生感觉、思维和行为训练,可以采用精确的程序设计来完成。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一是积极反应;二是小步子;三是及时强化;四是自定步调。
(3)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新行为主义教育认为,教学机器具有许多优点,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强化学习结果。
(4)新行为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研究应该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对象。
新行为主义教育有助于学习理论的发展,并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新行为主义教育将人类的学习简单化,把学习归结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具有机械主义的特征。所以说新行为主义教育的特征是机械主义。
4.试述结构主义教育的积极因素。
答:结构主义教育是20世纪中期在西方产生的一种以结构主义思想为方法论和理论基础的教育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
(1)重视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结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们构造起来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人所塑造的,追求知识就是发现知识具有的结构。教育过程的核心就在于为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教育和教学的任务就是促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2)强调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任何知识都是由结构构成和通过结构体现出来的。每一门学科的概念或知识都可以用一种极其简单的形式来表示,都存在着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整个学科的内容,因为基本结构是学科的核心和概要。
(3)强调尽早教授学科基础结构的必要性。让学生及早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有效、便捷地进行教学的主要途径,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4)提倡“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就是引导儿童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5)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教师应该注意对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动态研究,从儿童的心理能力出发,经常考虑如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5.怎样全面评述人本化教育思潮?
答:人本化教育思潮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应用。对其的评述主要包括:
(1)人本化教育思潮的观点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对人本化教育思潮的评价
①从理论上来看,人本化教育思想不仅在某些方面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受到了20世纪兴起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而且与实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中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领域在缓解社会问题方面的一种尝试。
②人本化教育思潮是围绕人的“自我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展开论述的。它力图纠正20世纪以来教育领域中“主知主义”和“主情主义”两种偏向,从多方面来考虑人的整体发展,强调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学校应形成最佳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和实现人的各种潜能,给教育理论带来了观念上的革新。人本化教育思想在整个70年代曾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些国家还把它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相关话题/外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