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生产,他们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像其他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别的。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1.所有制和所有权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
所有制与所有权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第二,劳动成果或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超过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这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
2.剩余价值的实质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3.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