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对于这个在长时间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给予了一个基本的解决。
首先,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明确地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这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其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关系革命成败的一个大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就在于未能充分地发动群众。
中共二大即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这个党不仅“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而且“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都“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
(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工作重点在发展工人运动方面。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在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了包括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等在内的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者在30万人以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孙中山正是从这个斗争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支新兴的、生机勃勃的革命力量,因而下决心同它进行合作的。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1921年9月,经过共产党人的努力,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开展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1922年6月,彭湃来到家乡广东海丰县赤山约,经过艰苦的工作,成立了农会。次年元旦,召开海丰全县农民代表大会,海丰总农会宣告成立,全县范围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五、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势力又卷土重来,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纷争也进一步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人民生活更趋恶化,“打倒列强,除军阀”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其次,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再次,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最后,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二)大革命的兴起
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开展。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在此基础上,举行了胜利的广东战争,征讨地方军阀陈炯明、邓本殷,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当时,北洋军阀统治着全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分为三支势力:直系军阀吴佩孚控制着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直隶(河北)保定一带,约有兵力30万人;由直系分立出来的孙传芳盘踞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约有兵力20万人;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着东北三省、热河、察哈尔、京津地区和山东,约有兵力30万人。
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援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以湖南为中心,广大农村掀起了大革命的风暴。1926年9月1日,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同年11月,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决定以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的农民运动为重点。在湖南,1927年初,农民协会的会员达到200万人。他们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真正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工人运动也迅速走向高涨。1927年初,党领导下的工会共拥有280万会员,产业工人基本上都已经组织起来了。国民政府进行了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的斗争;上海工人更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受到沉重的打击。
1925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之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其深刻,因此被称作大革命。
六、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一)大革命的失败
北洋军阀势力的迅速崩溃,工农运动的高涨,使帝国主义列强感到震惊。一方面,他们在中国集结兵力、制造事端,企图以武力相威胁,阻挡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后,游弋在长江江面的英、美军舰借口保护侨民,猛烈炮轰南京,使中国军民遭受重大伤亡。另一方面,拉拢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在大革命初期,蒋介石起一般资产阶级代表人的作用。1926年3月,他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和工农的力量,他的立场就转到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方面,变为新右派。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为名,在东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同年7月15日,当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在其辖区内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成为大革命失败的标志。
(二)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1)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2)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3)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从主观方面来说:(1)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2)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3)共产国际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对于中国革命做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许多问题的决断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
(三)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首先,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其次,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无产阶级必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再次,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无产阶级要实现对革命的领导,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一支自己掌握的军队,革命便不能取得胜利。最后,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大革命的意义:
(1)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2)大革命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党领导的工农大众经受了革命的洗礼,提高了政治觉悟,为后来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3)大革命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发挥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广大共产党员积极动员和组织工农群众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并在国民革命军中奋勇杀敌,推动北伐胜利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