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辅导:2008年考研政治大纲变化对比分析

新浪考研/2007-08-29

2007

2008

分析

一、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政治理论科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无变化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或有关基本理论在这一领域中的运用)。

无变化


三、评价目标

政治理论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 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2 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 .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 .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6 .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


改为: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删减了“基本”二字

1.改为: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改为: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这些文字表述上的变化表明:1.命题的范围会更广,题目的多样性会更强。

2.要求学生答题时思路更加开阔,注重考查学生答题的灵活性。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二)答题时间

180 分钟。

(三)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

试卷满分为100 分。其中,必答题为90 分,考查范围和内容比例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约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约20

毛泽东思想概论约18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约20

形势与政策约10

 选做题为10 分,考生应在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第I 道试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的内容,第Ⅱ 道试题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中的一门或多门的相关知识,认识和分析当代世界一些重要问题的能力;若考生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 道试题的成绩记人总分。

 (四)题型比例

选择题I

(在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约16 %

选择题Ⅱ (在四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个符合题意的答案)约34 %

分析题 约50 %


无变化

改为:(在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约16 %

选择题Ⅱ (在四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个符合题目要求)约34 %

分析题 约50 %

原来的选择题Ⅱ是作为不定项选择题(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今年变为了多项选择题(至少两个)。


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对比分析

部分

章节

2007

2008

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无变化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2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

其相互作用。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3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改为:“实践的本质含义”。

要求考生对实践本质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规律及其客观性。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

2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3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

观及其现代意义。

2 .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 .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4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

无变化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实践本质。

2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3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4 .社会的文化结构

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1点中最后新增:“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社会有机体是指由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要素构成并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连续发展过程的有机整体,因而它是一个反映人类社会生活诸要素之间的全面性联系与有机性互动的整体性范畴。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发展理论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这就要求考生把科学发展观和社会有机体理论联系起来进行复习。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2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

3 .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点最后新增:“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

1、考生在现时代背景下,回顾和梳理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对社会交往理论的范畴达到理解和把握的程度;

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分析。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3 .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无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导论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的类型。


在第2点中删除了知识点“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二)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1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3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和信用货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无变化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2 .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卞义的室

质和双重作用。

3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1点中新增:“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的内在必然联系。它是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资本积累过程对无产阶级命运影响的科学概括,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阶级对抗性。

要求考生在理解资本积累本质的基础上对其一般规律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


 (四)资本的运行


1 .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2 .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3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无变化



 (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1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 .社会主义个人收人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加大收人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改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收入分配调节和社会公平”。

文字表述更简洁,对这两个知识点内容并无实质性的变更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卞要

内容。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在第4点中新增:“政府的经济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是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要求考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理解政府的经济职能。


 (七)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1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 .经济全球化与

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改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字表述上的改变,并无实质性上的变化。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2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改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毛概部分只是个别词语的表述变化,更倾向于精炼和规范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 .近代中国社会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3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无变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本章标题改为:(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1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条件。

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3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无变化



(五)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1 .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2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4 .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5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无变化



 (六)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1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2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3 .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

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


改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七)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2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无变化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3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21 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2点中新增: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各方面的本质要求进行了阐述,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改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意义。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2点最后新增:“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删减: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六)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 .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21 世纪头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3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4 .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改为: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


删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原来的12部分之间增加:“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删减:“21 世纪头20 年,”

标题序号变为:4

3点中新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标题序号变为:5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改为: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有机地统一起来。尊重和保障人权。

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涵义、内容和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


2点最后新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社会主义荣辱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3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删减:“社会主义荣辱观。

2点最后新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改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



 ( )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2 .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践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无变化



 (十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于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

3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改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各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3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无变化


 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1 .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

世界经济的构成。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

2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初期到20 世纪60 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C 20 世纪70 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3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人口、粮食、

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跨国公司的作用。


无变化



 (二)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1 .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2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雅尔塔体制。两极政治格局。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3 .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大国关系。冷战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时遭遇挑战。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


无变化



 (三)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1 .时代主题的转换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全面理解提出时代主题转换的依据和意义。

2 .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3 .建立国际新秩序

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无变化



(四)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政策的调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的现实困难和深层矛盾。

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及其实质。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

3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发达资本卞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北约东扩。西欧、日本的外交政策。


无变化



 (五)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1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2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成就。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

3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

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南北关系。南南合作。


无变化



 (六)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探索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探索。战后苏联对外政策。

2 .苏联、东欧国家的变化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与历史教训。

3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无变化



 (七)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 .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

独联体成员国与东欧国家经济、政治的转型。独联体及东欧国家对外政策的发展演变。

2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外交

俄罗斯经济、政治的转型。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无变化



 (八)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1 .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2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发展。

3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中国和平发展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及外交努力。


2点最后新增:“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与外交实践”



改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及其对当今世界的意义

增加了和谐思想在外交和国际关系方面的运用,出大题的可能性很大。考生须加强注意。对和谐思想进行全面理解。

 六、形势与政策


(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无变化



(二)年度间(2005 11 月一2006 10 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改为:(二)年度间(2006 11 月一200710 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三)上述(一)、(二)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关知识点的适当结合。



无变化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