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如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5)坚持可持续发展。
(6)坚持改革开放。
(7)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5.怎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1)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和控制人口;
(2)积极实现经济社会结构转换。包括产业结构的转换、就业结构的转换、城乡社会结构的转换。
(3)认真解决三农问题;
(4)减少贫困和改善收入分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就业;公平;环保)
一是技术进步、信息化、结构优化升级与人口众多、需要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及发挥劳动密集和工资成本相对较低竞争优势的关系。
二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即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16.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深化改革,建立四大机制:
(1)、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
(2)、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3)、形成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
(4)、形成有利于集约化生产的宏观调控机制。
17.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社会发展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在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同时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们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改变了传统认识论对主客体关系的处理,即不再只是把客体当作主体认识和改造、征服与获取资源的对象,而主张在自然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实现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18.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机制是指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他作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和微观性等特点。
计划机制是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等计划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它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宏观性等特点。
19.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
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注意:这里说的是“公有”,而不是“国有”);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注意:这里说的是“国有”,而非“公有”),如能源、电力、交通、钢铁、化工、大型机械等基础性行业,都掌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手里,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0.实现社会收入公平的具体措施(本题重要)
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两头小,中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