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CD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联系的观点与系统的观点中关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理解。关于系统的观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哲学教材中,是我国哲学工作者的一个研究成果,普遍认为系统观点是对联系观点的深化和丰富,系统的本质属性是整体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整体由部分构成,由部分所构成的整体产生和形成了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这说明整体依赖于部分又不同于部分;部分依赖于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它在整体中的性质和功能;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按正选法选出A、C、D、E,B是错误观点,因为整体不一定是各部分之和,所以不选。
4.ABD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中关于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及两者的区别的理解,这属于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共性和个性是归纳同类事物的共同点和个别事物不同点的关系,与之等价的表述还有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整体和部分是综合与分析一个事物在结构上的关系。本题考查上述观点的应用,“白马非马”在哲学上的错误就是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以及其他等价的表述,而C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观点,不能选。
5.ABCD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事物发展过程性观点的理解和应用。本题通过体育比赛中纪录不断被打破的事例来考查考生对事物发展过程性观点的掌握。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存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前进的发展”。“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A、B、C、D四个选项全部体现了恩格斯关于事物发展过程性的观点。A、B选项是在讲党的思想路线时常提到的观点。
6.ABC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分析史伯一段话的辩证法思想。矛盾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命题组出这一试题是有意义的,它既是中国古代优秀思想的表现,又具有现实的意义与背景。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有一段深寓哲理的很精彩的话,他说: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中国对当今世界的认识和发展趋势的主张,既是深寓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光辉,又是对“和实生物”等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应当说命题者匠心独运。
此题之难,在于古汉语是否读懂。“和实生物”这段话出自《国语•郑语》一书。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以不同的事物相互作用在一起就称之和(以它平它谓之和),和有了就产生新事物(和实生物)。如果只是相同的东西在一起,事物就不发展了(同则不继)。以和来指导生产,就能“丰长而物归之”。由此来逐项审定,就可以得出A、B、C、E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而D是错误观点,如果因为一方克服了另一方,那就只有一方,还有什么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或对立面的统一呢?所以D不是辩证法思想。假如考生没有完全读懂命题,就按正确观点选,即只要是符合辩证法的观点就选,不符合辩证法的就不选同样可以回答正确。
7.ABD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包括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相互作用和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因素、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本命题中的“双赢”的含义是互利互惠,是矛盾的同一性作用的表现。按此观点逐项加以审定。达成协议之前的争论谈判、讨价还价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故A是正确选项;B符合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故是正确选项;C不符合“双赢”结果,故是错误选项;D、E都符合题意要求,是正确选项。
8.ABD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对立统一学说中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的识记与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毛泽东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关于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般教材都概括为:(1)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2)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3)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可直接选出正确选项A、B、D。C是形而上学的调和论观点,矛盾只能解决或缓和,而不能调和,E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错误观点,故C、E都是错误选项。
9.AD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量变质变规律的理解与应用,解释我国古代的格言或成语中的哲学寓意。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和形式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读懂选项的基础上,逐一进行审视。A是讲九层台与起垒土的关系,属正确选项;B是有无关系、前后关系,是矛盾的含义,不符合题意要求,不选;C是讲月晕预兆有风、础润预兆有雨,不符合题意要求,不选;D是讲千里之堤与溃于蚁穴的关系,符合题意要求,属正确选项;E讲亏一篑就不能为九仞山,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是正确选项。
10.BD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的掌握情况。辩证否定观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包含了肯定的否定。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
本题属反面出题,正确观点A、C肯定是错误选项,不选;B是正确选项,D、E实质是否定一切,既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又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仍是正确选项。
11.ACE 【解读】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有关观点的综合掌握程度。由于唯物辩证法所属内容较多,不便逐一表述。
本题必须逐项审视,是否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列宁在《哲学笔记》关于“谈谈辩证问题”一文中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A是列宁的原话,应当选,但不少教材都未写列宁有此话,考生容易不选,大多数考生不可能会此题。因为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从逻辑上说,辩证法有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之分,说辩证法就是认识论即认识的理论,可以理解,但说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否包括唯心辩证法,就不好理解了。只有知道这句话是列宁讲的,肯定是指的唯物辩证法,就好理解了。B是错误观点,因为主观辩证法是形式,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作为形式的主观辩证法是对作为内容的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两者是不同的,故不能选B。C是对立统一学说所包含的正确观点,属正确选项。D是讲量变、质变作用比较,很难说质变优于量变,人变坏了、社会倒退了就会使这一命题站不住,故是错误观点,不能选。E是表述量变质变规律的一个观点,连续性是量变,非连续性是质变,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也就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故应当选。
12.ABD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的总体的宏观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试题的题干或问题就出自马克思的话。恩格斯对黑格尔提出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著名命题作出了批判的革命的解释和推理:“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现实不等同于现存的或现有的或存在的,恩格斯认为在黑格尔看来“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
本题实际上考查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话的理解。A中的现有的就是现存的,属正确观点、正确选项;B是马克思原话的意思,属正确观点、正确选项;C讲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即只有质变、没有量变,属错误观点、错误选项;D是马克思原话,属正确观点、正确选项;E是片面的判断,存在的不完全是现实的、合理的,因而是错误命题、错误选项。由于考生使用的教材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话或相应观点,许多考生难以做对此题,特别是不敢选A,因为怕引申出政治性问题。
13.ABD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辩证法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辩证法的观点包括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三大规律的所有观点。
辩证法的思想很广泛,只要含有辩证法思想的就是正确选项。A是变化的观点,B是相互联系的观点,D是矛盾转化的观点,E是新陈代谢的发展观点,故A、B、D、E都是正确选项。C是不变的观点,也就是形而上学观点,不选。
14.ACD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的理解,属间接性试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所说的社会运动的“自然规律”,是指社会也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即也是合规律的,因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客观的、不可超越的。但人们可以探索到社会规律,并利用它来“缩短和减轻”新的社会形态产生的痛苦,这又说明人的自觉选择、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所以,A、C、D项正确。B项错误,因为选项中包含的自然界演变过程是自觉的观点是错误的,正确的观点应是自发的。
15.ABD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规律范畴和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规律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规律按内容划分,可分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物质世界固有的客观规律,但它们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各种不自觉的、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社会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思维规律则是人的主观思维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反映。规律按层次或发生作用的范围大小区分,可分为一般规律即普遍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一般规律指事物或现象普遍具有的共同规律。特殊规律是与一般相区别的特殊事物的发展运动的规律。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的区别是相对的。个别规律是指单个的、特殊的事物的运动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规律。
本题是间接性试题。A是正确选项,因为这“三大规律”从个别、特殊到一般,是有层次的,即发生作用的范围依次从小列大。B是正确选择,因为这 “三大规律”都是社会规律,而社会规律不过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而已,即都是通过人的活动产生、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C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因为任何规律都是不能创造的。D是正确选择,因为这“三大规律”依次相应是个别规律、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D项与A项实际上是相同的。关于普遍性、特殊性、个别性三者的辩证关系,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首先作为一组范畴进行了阐释,他指出:“个别特殊普遍,是规定的推论的普遍格式。个别通过特殊,把自己和普遍联系在一起。个别的东西不直接是普遍的,而要通过特殊;反之,普遍的东西同样不直接是个别的,也是要通过特殊才使自己下降到个别”。列宁在他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正确说明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目前国内编写的教材中,除个别文科教材外,只讲一般与个别或普遍与特殊或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但只要真正懂了,就能正确回答此题。
16.AB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中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与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原理。社会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认为:(1)社会规律是人的自觉活动的规律,在人的自觉活动过程中形成、表现、实现的,大量表现为统计学规律;(2)社会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4)社会发展过程是社会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新的社会制度取代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其作用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性环节,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育革命阶级本身,通过解放生产力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本题属于上述原理的综合性应用,需要用正选法、逆选法、比较法逐项审视。题干本身既承认社会规律又否认人的自觉活动的作用和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不同特点,因此,A、B、E是正确选项。因为题干没有否认规律、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所以,C、D为错误选项(决定论原则就是承认规律性、因果性)。
17.ABD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中“普遍联系观点”、“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综合理解和应用。本题通过果农对待喜鹊的正确态度的事例来说明一系列的哲理,考查考生运用哲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A选项体现事物联系的客观普遍性观点;B选项体现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观点,D选项属于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经常和必要条件的观点,是正确选项;C选项是错误观点,因为只有人能利用自然界,而自然界是不能利用人的。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阐明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1997年)
【解读】 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的理解并运用这一学说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本题根据上述三个问题,分别依次加以论述:(1)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辩证法思想是一切事物普遍联系、矛盾联系的朴素辩证法观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和对立统一学说;(3)对立统一学说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可以从正面和反面说明。
2.【答案要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贯穿全部矛盾学说的主线。
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一事物和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法,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高度上的结合,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矛盾精髓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指针。 (1994年)
【解读】 本题是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来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或者说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哲学依据。
首先要审题找出两条主线: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回答的思路和要点:(1)毛泽东《矛盾论》中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包括含义、区别、联系、相互转化以及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可以适当发挥、表态。
3.【答案要点】 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切矛盾的对立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既相互同一又相互斗争。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辩证法要求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讲对立或只讲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它们之间既有相互对立、斗争的一面,又有相互依赖、同一的一面。这两种社会制度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极力封锁、扼杀社会主义的同时,也从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一些东西,用以缓和自身的矛盾,促进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斗争的同时,也要继承、吸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