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分析

新浪教育 免费考研网/2012-02-02

  2012年考研政治试题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我们在第一时间为广大考生朋友解析今年的政治试题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家普遍反应难度最大的一部分内容,下面一一为大家解析重大知识点的发布情况。在今年的试题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题量发布时这样的4个单选题,每题1分,4个多选题,每题2分,一个分析题,12分,总计24分。

  单选题第1题: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为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之外,还因为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该题答案是A,选项B和选项C说法正确,但是和题干无关,所以不选;选项D是人和动物的共性,所以不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

  单选题第2题: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环节考打点折扣,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 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该题答案是B,本题题干中数学题每一个乘数都是90分即90%,这是个不错的成绩,但是把他们都乘在一起就等于了59分即59%,成绩最后由90分成了59分,成了不及格。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通过分析题干可以得出其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即量变引起质变。其他选项与题干无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单选题第3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本质是

  A。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

  B。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D。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该题答案是B,本题选项A说法错误,因此不选;选项C说法错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因此不选;选项D是资本主义工资的表象,不是本质,因此选项D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单选题第4题:2011年9月以来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中示威者打出“我们是99%”的标语,向极富阶层表示不满。漫画所显示的美国社会财富占有的两级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

  A。劳资冲突的集中表现

  B。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C。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D。虚拟资本泡沫化的恶果

  该题答案是C,本题漫画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问题,资本主义两极分化是由于资本积累的规律,即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其他选项与题干无关,因此不选。

  多选题第17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估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该题答案是BCD。本题实际上是考查新事物的含义及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趋势和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这是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新事物从出现的时间来看产生于旧事物之后。但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有些事物本质上是旧事物。如辛亥革命是新事物,之后出现的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是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答案是BCD。

  多选题第18题: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该题答案是ABC。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并不否认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其他因素的作用。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的结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作用是双向互动的。D错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先进的意识形态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历史发展。因此,答案是ABC。

  多选题第19题: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该题答案是CD。本题考查的是商品价值的内涵。答案A是错误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社会财富是属于使用价值的范畴,使用价值的源泉是原材料和人类劳动。答案B也是错误的,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答案C和D是正确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交换的基础,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多选题第20题:关于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除了从社会形态更替规律上作了一般性的历史观论证外还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实证的剖析,科学地论证了

  A。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

  B。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否定的趋势

  C。资本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D。工人阶级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该题答案是ABD。本题考查的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这个考点。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角度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自我否定的趋势,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答案A和B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还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入分析认为,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人阶级具有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使命。答案C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灭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材料分析题第34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 日)

  材料2

  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她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摘编自 《扬子晚报》(2011年6月27日)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第34题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认识的目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展规律,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利用这种规律认识指导实践,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材料正是从打碎花瓶的实践中产生了“碎花瓶理论”,并且用此理论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对不知原貌的事物的认识。(也可从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2)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谬误是歪曲的反映事物的本质。真理和谬误是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又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材料中艾伦把传统的技法转化为错位剪辑,把按照传统技法的错误成功的转化为一种新的错位剪辑方法,正确的说明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也可从真理的具体性角度进行分析)

  (3)上述材料中体现了我们要正确的对待错误和失败,不要害怕错误和失败,要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敢于尝试,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创造一定的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使失败转化为成功。我们在认识过程中既有理性因素又有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在创新中我们在重视理性因素作用的基础上,不能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其起着动力、诱导、激发的作用。我们在创新中要辩证的看待事物,运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要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

  从试题发布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今年没有出题,即使出题也是出题。第二章中唯物论部分今年出了选择题,唯物论部分的内容单独出分析题的可能性不大,当然也不排除和其他内容结合起来考分析题。辩证法部分是考试的重点,每年必出题,今年考查的是选择题,既有单选题又又多选题,今年没有出分析题。第三章认识论部分,今年出了分析题,考查的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分析题历年都是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中命题。第四章唯物史观部分,今年出了多选题。第五、六章政治经济学部分,今年出了单选题和多选题,第七、八章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今年出了一个多选题。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在第二章的辩证法部分和第三章的认识论部分。这两部分,不仅是分析题的来源,而且各种题型都可以出题。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现在只会在选择题中考查,不是考试的重点。希望2013年参加考研的广大考生朋友针对重点,有的放矢复习应考,祝大家成功
 


相关话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