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科目难度不大,但是要背要记的知识点多而杂,一道题目可以涉及多个知识点。冲刺阶段,还需考生巩固记忆,多维度把握。结合时政热点,多角度总结分析知识要点,本文,新东方在线分享2019考研政经历年高频考点梳理,祝大家冲刺复习一臂之力:
►考点一 劳动价值论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①社会分工的出现;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础)。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本质上体现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商品价值量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此外,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
4.货币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有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世界分为商品和货币两极,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
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③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还包括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商品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两种形式。生产价格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平均利润出现后价值的转化形式,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3.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4.价值规律产生的消极后果
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社会分工)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个人利益)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使得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代替。
(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生产性劳动应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脑力劳动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就没有价值分配,但是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考点二 剩余价值论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①劳动者是自由人;②“自由”得一无所有。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不能被用于买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资本主义工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2.剩余价值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资本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本质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即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雇佣劳动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m’=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4.利润
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这时,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利润,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价格,即商品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5.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除了延长劳动时间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是让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和脑力,这与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区别。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四)资本积累
1.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家投入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二者的比例就是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称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2.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3.资本积累的趋势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
资本积累不断增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
(五)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在时间上继起。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出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七)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职能,此外还包括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从根本上说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职能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的。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①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②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③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考点三 垄断资本论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包括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种形式。
2.垄断的实质
垄断的本质即垄断组织通过制定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
第一,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第二,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不仅采取经济手段还采取非经济手段,使竞争更加复杂、激烈。
第三,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在国内市场上进行,而在垄断时期,竞争的规模扩大,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3.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的统治,主要是:①在经济上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来实现的;②在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来实现的;③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来左右和影响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实体经济的资本利润率下降,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制造业就业人数严重减少,金融行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金融危机频繁发生。
4.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④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借贷资本输出;二是生产资本输出;三是商品资本输出。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另一类是国家资本输出。
5.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是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是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经济调整存在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指挥下的劳动只是形式上隶属于资本,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就成为实质上的隶属。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了劳动者的社会状况。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危机形态的变化
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5)政治制度的变化
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公民权利有所扩大;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