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
(1)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的颁布,说明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当代价值的重要性?(5分)
(2)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谈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加强网络生活的道德建设?(5分)
1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非合作好不好,只有中非人民最有发言权”“任何人都不能以想象和臆测否定中非合作的显著成就”。9月3日下午,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深刻总结中非友好合作的现实逻辑和历史逻辑。这一总结,不仅体现着中国始终秉持的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也驳斥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昭示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正道。
“在非洲,中国为什么是一个受欢迎的伙伴?”前不久,美国一家媒体在走进非洲观察中国在非洲的具体举措之后,不得不承认,中国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中国以诚待非洲,“中国承诺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不是只嘴上说说”。与此同时,西方也有一些人戴着“有色眼镜”,歪曲解读中非关系。或是忽略非洲自身发展的诉求和中国推动非洲发展的诚意,无端指责中国“掠夺资源”;或是无视中非关系发展对非洲经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刻意丑化中非关系;或是在“酸葡萄”心理驱动下,鼓噪“新殖民主义”说辞。这些论调,既没有看到中非友好合作的宏大历史叙事,也是对非洲发展变化的有意忽略。
历史有其规律和逻辑。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中非双方基于相似遭遇和共同使命,在过去的岁月里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相比于西方少数国家居高临下的说教、口惠而实不至的“空头支票”,对于非洲,中国始终以平等姿态相待,始终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当部分西方媒体把非洲说成是“没有希望的大陆”时,中国却以“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看待非洲;当部分西方国家开出“强人所难”的附加条件,中国人民始终尊重非洲、热爱非洲、支持非洲,“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这“五不”既是中国的真诚态度,也是非洲的真切希望。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9月4日)
材料2
“一个多月前,我以中国国家主席身份第四次访问了非洲,这也是我本人第九次踏上非洲这片热土。访问期间,我再次目睹了非洲大地富饶美丽,非洲发展充满生机,非洲人民渴望幸福生活。我也更加坚定了这样的信念:非洲发展不可限量,非洲未来充满希望,中非友好合作前景广阔,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大有可为!”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历史有其规律和逻辑。中非双方基于相似遭遇和共同使命,在过去的岁月里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
同时,我们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
我们坚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需要国际社会以团结、智慧、勇气,扛起历史责任,解答时代命题,展现时代担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摘自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二〇一八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请回答:
(1)“西方人士歪曲解读中非关系”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
(2)如何才能“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6分)
1.【评分细则】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3分)
材料1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不断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正是体现出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2分)
(2)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2分)
材料2中,中国和非洲作为矛盾的双方,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二者之间既具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既存在相互差别、相互竞争,又存在相互借鉴、相互合作的关系,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中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中国和非洲之间都应互相吸收对方的优点,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贸易投资、能源资源开发、农业、环保等领域强力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抓住机遇,更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3分)
2.【评分细则】
(1)小岗四十载的变迁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生动写照,小岗的前进之路也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改革并非坦途:从“认识起伏”到“人心思进”,因此要辩证即一分为二看待小岗村40年的变迁,既要看到发展中的成就,也要看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2分)
“改革并非坦途”说明改革过程总会遇到问题,比如思想认识落后、在经济探索中走的弯路等。“唯有改革才有出路”说明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是城乡发展的关键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2分)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停滞和倒退没有出路,要讲改革进行到底。改革过程中并非坦途也唯有改革才有出路。(2分)
(2)“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说明改革开放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出现了历史性变革,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生产力总体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前列,对世界的贡献率达到30%。(2分)
改革开放40年,在这一探索过程总结了成功的经验,为后续继续深入改革提供借鉴,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历史性难题,为进行创新性探索提供启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传播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分)
实践证明,我们走改革开放这条路是一条正确道路,只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再接再厉,必然创造出新的更大奇迹。
3.【评分细则】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的探索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的弊端暴露无遗,让中国人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怀疑;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4分)
(2)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2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2分)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分)
4.【评分细则】
(1)体现的是一种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1分)
个人和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2分)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我们应认真思考人生问题,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小我与大我更好地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为社会奉献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2分)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于大学生顺利走进职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活动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人们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1分)
第二,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基层、面向国家建设第一线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1分)
第三,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大学生有了真才实学,才能在未来适应多种岗位。(2分)
我们要学习“西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1分)
5.【评分细则】
(1)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同时,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风险挑战加剧。这就需要我们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把握规律、认清大势,坚定开放合作信心,共同应对风险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3分)
中国进口博览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就是要欢迎各国朋友,把握新时代中国发展机遇,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实现共同繁荣进步。(2分)
(2)参加进博会不仅是企业层面进入中国市场、扩大对华出口的一次契机,也是国家间促进多边经贸关系发展,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一个机遇。在国际上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进博会所承载的特殊意义就在于,通过打造一个包容合作的平台,充分反映世界贸易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3分)
从设立海南自贸试验区到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彰显了中央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一方面,优质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将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多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国外先进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的引入,也能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因此可以说,办好进博会,是世界各国的机遇,也是中国自己的机遇。(2分)
6.【评分细则】
(1)“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1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3分)
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分)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分)
要把人工智能同民生相结合,就是要使科学技术能够运用于实践,解决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难点,满足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人民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2分)
7.【评分细则】
(1)“倾力保护”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都充分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分)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2分)
(2)荒山绿了---生态好了---群众富了,倾力守护“中华水塔”的成功案例,说明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重要性。正所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分)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分)
需要做好的工作是:一是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二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三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四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2分)
我们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1分)
8.【评分细则】
(1)“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体就是指“两个务必”、“两个敢于”、“两个善于”,“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2分)
“两个务必”的核心是鞭策共产党人面向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对于今天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两个善于”和“两个敢于”警示我们要加强党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思维,要深入群众,贯彻群众路线、坚持群里观点,在加强党建的伟大工程中始终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一如既往将改革进行到底,奉行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3分)
(2)“三个一以贯之”就是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1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伟大目标,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党的建设是我们的伟大工程,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中国所有事情成功与否关键在党。在伟大工程的领导下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斗争在实现伟大目标中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3分)
“三个一以贯之”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和政治保证,因此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到“三个一以贯之”是至关重要。(1分)
9.【评分细则】
(1)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1分)
首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安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的前提,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分)
其次,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具有全局性、稳定性、根本性和长期性。(1分)
最后,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宪法确立了我国的国体、政体、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1分)
(2)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而公共秩序的维护需要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和途径。道德和法律是治国理政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必不可缺少的两种途径,如车之两轮和鸟之两翼,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道德为法律提供价值基础,法律为道德提供道德保障。(2分)
道德和法律在一些方面是有区别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对违反法律的行为必须进行追究法律责任;道德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对不同的人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2分)
虽然道德和法律存在一定的区别,但二者都是治国理政的手段,都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和制约的作用,都是上层建筑,都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只有让道德和法律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做到法安天下。(2分)
10.【评分细则】
(1)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不当头不争霸不称霸是中国基本国策和战略选择。中国坚持开放式的崛起,使得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联,今天中美两国之间紧密经贸关系使得双方很难把对方视为真正的“敌人”。(2分)
中美两国之间也存在一些分歧,但从中美关系的全局把握,两国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双方合作始终是主流。所以,中美之间可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2分)
(2)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有利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变化,从而增强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格局中的实力。国际社会要求变革现行不公平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2分)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各国应该超越差异和分歧,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包容发展,携手应对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少全球发展不平衡,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2分)
中国共产党把为世界谋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给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2分)
11.【评分细则】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同一性包含着斗争性,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分)
联系就是事物内部各要素及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具有普遍性与多样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3分)
(2)我们应该学习和运用矛盾分析法,要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分)
在把握事物规律性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实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略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要坚定信心勇气和定力促进事物的发展。(2分)
12.【评分细则】
(1)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始终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分)
从全球范围看,科技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在于靠科技力量,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3分)
(2)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需要。(1分)
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二是紧跟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三是要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四是加快体制机制建设,激发创新活力。(4分)
13.【评分细则】
(1)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2分)
戊戌维新运动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