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学校:邓三概论重点分析题答案要点
启航学校 启航学校 /2005-10-23
1.【答案要点】
(1)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过去我们不顾我国的实际情况,搞绝对的平均主义,走同步富裕的道路,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走一条先富带后富,最后共同致富的道路。
(2)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只能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3)现阶段出现贫富差距的原因:实行按劳分配必然存在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们的经济效益是大不相同的;职工个人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必然有一部分企业和职工先富起来;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多种分配方式,也必然使职工之间有较大的收入差别;各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使不同地区、不同的单位、不同职工的富裕程度受影响。
2.【答案要点】
(1)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使其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二,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四,所以我们必须以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即如材料中所指出的,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答案要点】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动,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形式。
(2)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具有知识传承功能,对人的教化、培育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和提升、规范人类认识过程的认识功能。
(3)先进文化是指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在当代中国,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先进文化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即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其中,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思想道德制约着整个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先进文化发展的主要标志。
(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引导人和社会全面发展。
4.【答案要点】
(1)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当前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时代的基本要求。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昭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5.【答案要点】
(1)我国现代化实行“三步走”战略,是一个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水平的过程。这一发展战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这个战略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二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三是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四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十五大报告指出,“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的科学判断和决策。尽管人民生活上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系统和科学,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符合人民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4)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我们党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三是,这是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经济发展只有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根本出发点,才能获得持久的增长动力和良好的效益。
6.【答案要点】
(1)首先,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都不会动摇,“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其次,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都表明,工农业之间的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我国目前已经步入工农业平等发展阶段,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对农业和农村进行必要支持无疑是相当必要的。
(2)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农村面临的任务比城市要艰巨得多,我国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确定中国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主要是指: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要依据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3)当前统筹城乡发展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二是,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过程中,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三是,加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之间的联系,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推动工业化,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城市化的受益者;四是,对农业和农村实施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强城乡的互动性和互补性,缩小城乡差距。
7.【答案要点】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反映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宪法也必然随之不断修订,这既是经济基础变化和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宪法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保证。
(2)尽管1982年宪法“是一部合乎国情、有中国特色、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好宪法”,但对它的修订和完善仍然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客观实际,必然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宪法的有关规定。在保持稳定中与时俱进,在与时俱进中保持稳定,一部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征的宪法,将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
(3)宪法的这一规定,保护了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没有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一重大方针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有利于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8.【答案要点】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成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是,形成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为主的相对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建立一套社会保障制度法规,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三是,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必要条件。
(2)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减少了贫困、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人民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我国传统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当前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3)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果,在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需要。从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我们面临的发展趋势看,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保障体制,使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既分工明确,又能相互补充;二是,为解决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障问题,应对老龄化社会,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三是,适应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四是,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