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
考研新闻
统考公共课
统考专业课
考研指南经验
考研院校
专业硕士
专业课资料
考研电子书
考试考证
出国留学
Free考研考试
题库
故事
专题
APP
笔记
论坛
搜索
VIP
资料
首页
>
考研政治
>
政治资料
海文学校:18金鉴
cnky 网络资源/2006-07-26
2006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 理论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I: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6分)
1.“一切为了人”,这一观点 A. 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观点 B.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C.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 科学主义的观点 2.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内控环节是A. 实践结果的反馈调节 B.实践手段 C.实践目的 D.理论指导 3.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系统和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B. 系统具有要素所不具有的特性C. 系统的所有属性存在于要素之中 D. 系统和要素是相互渗透的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要说明了A. 价值评价的客观性 B. 价值的客观性C. 价值选择的社会性 D. 价值的多元性 5. 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这是建国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实施的第一大工程,这主要说明A. 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B.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C.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D.意识形态的历史继承性 6. 从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来看,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是A.生产资本的职能 B.商业资本的职能C.商品资本的职能 D.货币资本的职能7.垄断利润的特点有A. 在利润形成后社会的剩余价值按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则,在各部门资本家间平均分配B. 垄断价格由生产价格加垄断利润构成C. 垄断价格由剩余价值加垄断利润构成 D. 垄断价格由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构成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说明A. 我国国民经济的私有化改革将得到法律许可B. 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规范与保护C.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为我国法制的基本原则D.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同等的地位9.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A.反对帝国主义 B.人民大众的参与C.无产阶级的领导 D.反对封建主义 10. 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A.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B.着重于党的组织建设C.着重于党的理论建设 D.着重于党的作风建设 11.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是A.把我国尽快地由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B.消灭剥削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D.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12.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A.政治民主化程度比资本主义更高,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B.经济计划性比资本主义更强,更能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C.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高,并且在此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更高,并且能够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13.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A.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B.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D.坚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观 14. 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的奋斗成果和历史选择,它们的核心内容都是坚持A.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B.以工农联盟为基础C.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D.四项基本原则15. 2005年3月14日,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A.《反国家分裂法》 B.《反分裂国家法》C.《反台湾独立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16. 2005年4月11日,中国和印度官员在新德里签订A.《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总理声明》B.《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联合宣言》C.《关于解决中印经济问题全面指导原则的协定》 D.《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34分)17.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有“有快有好的发展”要求,又要“好的增长”。这体现了A.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B. 量和事物的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C. 把握事物度的重要意义 D. 人们的实践活动要坚持“适度”原则 18.“逻辑从那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句话体现了A. 逻辑和历史的完全一致 B.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C. 逻辑反映历史的主流的方向 D. 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19.“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生产出来的,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对上面两个论断理解正确的是A. 对历史的参与者与历史的创造者做出区分 B. 人人创造历史 C. 实践的主体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D. 历史的参与者不一定就是历史的创造者20.文明的形态包括A. 政治文明 B. 物质文明 C. 精神文明 D. 生态文明 21. 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因为A.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使全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B.社会资本总量在减少C.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压力D.全社会可变资本在全部预付本中所占有比重在下降22. 列宁提出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B.金融寡头统治的形成C.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D.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23. 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是A.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 B.应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的国情出发C.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D.兼顾目前和长远利益2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基本特点有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长期的革命战争C.农民问题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D.先取农村,后占城市 25.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外交政策是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纲四目” D.“一边倒” 2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A.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B.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C.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D.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27.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纠正了A.以往片面强调发展生产力,忽视生产关系变革的倾向B.以往忽视发展生产力,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倾向C.以往脱离生产力抽象谈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倾向D.以往脱离生产关系抽象谈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倾向 28.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要处理好的关系是A.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政策的关系B.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C.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D.提倡先富与帮助后富的关系 29.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是A.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高低,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程度为根本依据B.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符合节约劳动时间的要求C.我国劳动力过剩,经济效益的高低关键是看节约物化劳动时间的多少D.要把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考察,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30.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应坚持的原则是A.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B.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C.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D.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31. 2005年4月29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集中体现了连战主席访问大陆取得的成果,“胡连会”所取得的共识是A.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的利益;B.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C.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坚决反对国际势力的干涉D.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 32. 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就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提出的建议有A.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B.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C.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D.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33. 2005年4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日本首相小泉的会见后提出了尽快扭转中日关系发展的困难局面的一些主张。这些主张是 A.要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B.要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处理台湾问题C.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D.要进一步扩大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民间友好交往,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三、
分析题:
(共5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请仔细阅读下列图画及说明:
说明:
从前,三个和尚没有水喝是因为个人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通过某些方面的改革,现在每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三人争先恐后去挑水。但是,现在有自来水(相对先进的生产方式)了,为什么还要再去挑水(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而不用自来水呢?而且还浪费了这么多的水资源。请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上面图画所反映的问题。 35.下面是关于我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状况的材料:材料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9%左右,尤其在1991年以后的十年(1992—2001年)中,GDP总值翻了一番半(增长152%),GDP年均实际增长率达到了9.7%,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8.8%。2004年我国GDP达到13.65万亿元,人均GDP突破万元。材料2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在2005年11月26日至29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上透露,今年前三个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之比,已经达到3.225:1,今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可能达到3.3:1,这将是改革开放历史上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名义上的最高值,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趋势的话,2020年按照预计城乡收入差距有可能达到4:1。材料3 材料4郑新立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为不利,这是建设新农村必须迈过的一个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建设这样前景的新农村,当然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但我还认为必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不利于社会公正和谐,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既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政策的原因,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城乡政策的平等,而且要向农村倾斜。这是关键所在。只有城乡平等的新农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才是真正惠及亿万农民的新农村。材料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请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2)当前为了防止收入分配差别过分拉大,实现收入均等化和共同富裕目标,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36. 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请分析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依据及其相互关系。 37.下面是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相关材料材料1中新网11月16日电据科技日报报道,昨天,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组织召开全国环境科技工作会议。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指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万元GDP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王玉庆介绍说,中国的粗放式发展还导致污染加剧,目前,COD排放总量达1400-1500万吨,接近排放最大允许量的两倍。大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900-2000万吨,远远超出大气达标的1200万吨。城市垃圾每年接近1.4亿吨,处理率仅54.2%,无害处理率更低等。材料2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材料3“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我国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依据。(2)结合材料分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意义。(3)结合材料分析建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
38.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安南始终认为伊拉克战争违背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发言人埃克哈德1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日前发表的伊拉克战争为“非法”的谈话并不让人感到突然,因为他一直认为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违背了《联合国宪章》。 埃克哈德说,安南15日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指出伊拉克战争是“非法的”,这一说法和他此前有关伊拉克战争的公开表态没有任何区别。埃克哈德说,安南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曾多次对媒体表示,美英绕过联合国安理会发动伊拉克战争,违背了《联合国宪章》。但安南一直避免使用“非法”一词,15日他是在记者一再追问下才首次使用这一措辞。《经济日报》2004年9月17日
材料2
伊拉克战争动摇了二战后形成的集体安全体制,将联合国推向了一个十字路口。半年前举行的第58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期间,近90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商讨这个多边组织的前途和命运。联合国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批评。美英以及支持美英的国家批评联合国未能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面临的新的威胁采取有力行动,其他一些国家则批评联合国未能制止美国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单边军事行动。《新华网》2005年3月18日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与联合国地位、作用之间的关系。
选做题Ⅱ: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有很多人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认为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过渡或局部表现,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高阶段。这种论点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混淆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本质区别。《人民日报》2005年7月26日
材料2
就联合的广度而言,欧盟成功地开创了跨国合作的经济政治联盟的先河,包括的成员国众多。欧盟是一个超国家的组织,既有国际组织的属性,又有联邦的特征。欧盟成功的区域政策是实现合作的基础,区域政策尽可能明确地界定区域问题与问题区域,把广大的区域联系在一起。其次,区域政策有明确的总体目标:致力于通过实施积极的区域政策以达到缩小区域间差距的目的,使欧盟范围内不同区域达到最大程度的聚合。这一切都为解决区域不平等问题和实现广大地区真正的联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民网》2005年10月27
材料3
截至2004年5月底,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178家非金融类企业,协议投资总额为350亿美元;累计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承包工程合同,涉及金额1200多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80多亿美元;签订劳务合作合同额近31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50多亿美元,外派劳务280万人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领域已从昔日的贸易、航运、餐饮等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农业合作、研究开发等众多领域;对外投资的方式也由早期的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国产设备材料出口、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等多种形式。《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3期请回答:(1)运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如何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006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选择题I: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16分)1. 法国思想家博德里亚称,当今的西方社会是典型的消费社会,大众媒介通过影响大众心理,从而带动消费,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 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辩证法依据是 A.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B. 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 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 我国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不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因为
A. 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自觉调整 B. 改革不触及生产关系
C. 改革只在上层建筑领域中进行 D. 改革变革现有的根本制度4. 再生产需要两大部类之间、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是A.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B.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C.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D.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5. 固定资本折旧基金的提取和使用,按其本身的性质属于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C.缩小再生产 D.与生产无关6. 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A.“参与制” B.公私合营C.建立垄断银行 D.相互联合7. 在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中,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A.二者的规模不同 B. 二者是否存在剥削C. 二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不同 D. 二者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8. 毛泽东在下列哪篇文章里提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新民主主义论》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9.无产阶级实现领导权的关键是A.加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先进性建设B.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C.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D.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 10. 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被毛泽东比喻为“新经济政策”的是A.充分利用价值规律 B.消灭了资本主义,可以再搞资本主义C.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D.包产到户 11. 中共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B.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D.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2.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A.实现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 B.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 1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是A.调整经济结构 B.促进科技进步C.提高劳动生产率 D.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14. 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A.人民内部矛盾 B.民族争端C.阶级斗争的反映 D.民族差异问题15. “十一五规划”指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A.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B.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C.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6.2005年4月23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的亚非峰会通过了A.《亚非关于防止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联合宣言》 B.《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C.《亚非面向21世纪战略伙伴关系宣言》 D.《亚非国家反恐联合宣言》
二、
选择题
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34分)
17. 在当前,党中央制订的考评干部的标准中,把“绿色指标”纳入考评体系,这体现了A. 对实践目的的评价 B. 对实践效能的评价 C. 对实践效率的评价 D. 对实践效果的评价 18. 可能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原理给人们的启示是A. 避免把抽象的可能作为现实的可能,做一些超越事物发展阶段的事情B. 根据主体的要求划分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C. 主体的能动性既在于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在于改变事物运动的规律创造出新的可能性D. 对于可能性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还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和认识19.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A. 普遍联系的观点 B. 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原理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 D. 发展的观点 20.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A. 既是目的,又是工具 B. 既是创造者,又是被创造者C. 既是能动者,又是受动者 D. 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21. 随着当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在个别高技术行业,技术和信息的生产可以获得高额利润,这种利润的特点有A.暂时不参加一般的利润平均化过程B.属于垄断利润C.最终会转化为平均利润D.其成交价格往往高于开发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仍然属于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价值再分配的结果2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B.代表整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调节的垄断资本主义C.为保证垄断组织获得垄断利润服务的垄断资本主义D.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23. 我们在收入分配领域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调整、构建“两头小、中间大”的合理国名收入分配格局,其前提条件是A.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B.理顺分配关系C.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D.促进社会公平24. 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中国革命的基本武器是A.武装斗争 B.统一战线 C.党的建设 D.根据地建设 25.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A.必须坚持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绝对领导权 B.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C.必须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D.必须坚决地与顽固派作斗争,并取得胜利 26. 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创造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经销代销 D.公私合营27.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成功经验 有A.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B.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C.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D.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28. 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C.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民风纯正、共同富裕29. 为维护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国正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其主要内容是
A.权利公平 B.机会公平C.分配公平 D.规则公平 30.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指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A.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B.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C.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D.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31.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是A.主动性 B.可控性 C.浮动性 D.渐进性 32.2005年9月15日下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圆桌会议,并发表题为《坚持民主协商,推动改革进程》的重要讲话。胡锦涛在讲话中就联合国改革问题提出的看法有A.要着眼大局,坚持原则 B.要发扬民主,广泛协商C.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 D.要把握重点,全面推进 33.2005年5月29日和6月1日,先后通过全民投票公决方式否定通过《欧盟宪法条约》的欧盟成员国是A. 爱尔兰 B. 法国 C. 荷兰 D. 瑞典
三、分析题
(共5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 仔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图1:禽流感传播图 图2:如何预防禽流感材料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1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草案)》,研究应对禽流感疫情影响扶持家禽业发展政策措施:继续对家禽免疫和疫区家禽扑杀给予财政补贴;强制免疫所需疫苗费用由国家承担,认真落实补偿补助政策,尽快把补偿补助资金足额发放到位;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和养殖农户暂时免征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性收费,对出口的禽类产品免收出入境检验检疫费;努力扩大生产,保障疫苗供应。保护种禽生产能力和家禽品种资源。确保养殖农户得到政策实惠,受损企业职工生活得到基本保障。请回答:(1)“禽流感传播图”反映了辩证法的什么观点?(2)“如何预防禽流感图”反映了认识论的什么原理?(3)用“国家的本质与职能”的原理分析我国政府应对禽流感的举措。 35.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年曾经这样感叹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今天,这种发展不但没有停止,而且呈现出更快的趋势。18世纪,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主的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只有0. 5%,19世纪为1%,20世纪前期达到了2%,1950~1985年上升为4. 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198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10年前的1870年增长了42倍,德国增长了23倍,日本增长了55. 5倍。在战后的半个世纪里,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重约为3/4,仅美国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8万亿美元。而作为发展水平重要指标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尤快,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如今已超过3万美元,有的国家甚至超过4万美元,同20世纪初相比提高了100倍。张白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的前景》材料2据统计,在20世纪初,美、日、德、英、法等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51%是由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取得的,而自70年代以来,这一比率已上升到80%。由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利用,发达国家产生了很多新兴工业和工业部门,同时对旧产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从而吸引了大量投资,提高了投资率,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水平的及相应带来的更高的产出率,战后西方国家的剩余价值率提高。而剩余价值率提高又有利于企业货币资本的积累,进而扩大固定资本的投资规模。以日本为例,1995-1973年日本30人以上企业的劳动生率提高了9倍,剩余价值从1955年的314%,提高到1970年443%。同期日本企业的设备投资额增长了8. 1倍。 吴辉:《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的前景》材料3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1979年20%最富的人的收入比20%最穷的人高3. 5倍,而90年代末则已达9倍。目前,美国1%最富有人所拥有的财富比90%的美国人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此外,其他西方国家,如英、法等,也存在同样的现象。造成西方社会贫富差距显著扩大的原因,一是高新技术的采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利润大增。而受雇工人的工资收入则相对下降,更不用说那些被企业解雇和受社会排斥的人了。一是伴随着资本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进程,资本在和劳动的对抗中变得越来越有利。资本可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寻求最低工资。这使得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提高极为缓慢,劳动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不仅发达国家内部,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2年《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从30年代到90年代,富国和贫国的收入差距从30倍猛增到150倍。从人均GNP来看,1994年发达国家达到16610美元,发展中国家为950美元,只及前者的5. 7%。最富有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天近100美元,最贫穷的国家人均每年仅80美元。南北差距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特别是不平等的国际交换。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的国际交换,每年从发展中国家获取高达数千亿美元的超额利润。由此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陷阱”。新科技革命在带来全球两极分化的同时,也助长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西方国家不断的技术革命和无节制的经济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人类始料未及的后果。能源危机、资源枯竭、土地沙化、大气污染……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造成这种危机的直接原因,则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它们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目前,只占世界人口15%左右的西方国家消耗了全世界75%的开发资源,并产生全球大致相同比例的污染。吴辉:《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的前景》材料4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十分明显,世界性经济危机特别是金融危机愈益严重。战后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经历了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1979~1982年的滞涨危机,80年代中后期的结构性危机,以及1987年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美国股市连续暴跌风潮。 进入90年代后,先有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和此后日本经济的长期不景气;再有1992年、1993年、1995年欧洲货币体系的动荡和危机。不仅发达国家存在危机,发展中国家也未能幸免蔓延。1994年墨西哥的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和巴西的金融危机都是突出的例证。这些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和背景虽然不尽相同,但无不与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尤其是全球经济的无计划和少调节密切相关。吴辉:《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的前景》请回答:(1)根据材料1分析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3、4,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为什么说,世界经济全球化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3)根据材料2、3、4说明,当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36.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同资产阶级建立过统一战线,又由于这种统一战线的破裂,同大资产阶级及其同盟者进行过严重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这样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来的。”请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实际,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资产阶级复杂关系问题上的经验。 37.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试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说明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以及当前如何在实践上贯彻“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 38.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泽奥利克(Robert Zoellick)7月12日在毛里求斯召开的90国贸易部长会议上发表讲话,向这些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代表们发出警讯:除非他们选择更有弹性的立场,否则长期停滞不前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可能再次破裂。自从2001年开始谈判以来,农业一直是引发争议最多的议题。美国一直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向进口农产品开放市场;作为回报,富国将取消出口补贴并大幅度削减对农业的国内补贴。《美国商报》2004年7月14日
材料2
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13日在这里表示,欧盟25个成员国将从2010年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10亿欧元的贸易援助。欧盟成员国目前每年提供总额4亿欧元的援助用于发展中国家与贸易相关的能力建设,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贸易水平。曼德尔森在此间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表示,贸易援助应当成为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应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他说,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开放工业品、农产品和服务业市场中获取巨大利益,但也必须给予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必要的调整期。《新华网》2005年12月13日
材料3
为进一步加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帮助,我们将采取以下新措施。 第一,中国决定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优惠范围将包括这些国家的多数对华出口商品。 第二,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规模,并通过双边渠道,在今后两年内免除或以其他处理方式消除所有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重债穷国2004年底前对华到期未还的全部无息和低息政府贷款。 第三,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及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用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双方企业开展合资合作。 第四,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相关援助,为其提供包括防疟特效药在内的药物,帮助他们建立和改善医疗设施、培训医疗人员。具体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及双边渠道落实。第五,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培养3万名各类人才,帮助有关国家加快人才培养。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1)根据材料1、2,以及结合所学知识,请比较美国、欧盟的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异同。(2)根据材料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处理与邻国及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政策。
选做题Ⅱ:
阅读下列有关反恐斗争的材料
材料
1
对于大部分经济十分落后、生产力极不发达、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穆斯林民族来说,西方的自由主义的文化价值无异于洪水猛兽。他们认为西方文化是物质主义的,腐败的,颓废的和不道德的,竭力抵制西方文化对穆斯林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冲突的结果之一是有些伊斯兰社会更加自我封闭,对现代性产生恐惧。一个是强者,一个是弱者,一个是先进的,一个是落后的,这决定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只能采取隐蔽的恐怖主义的手段。《人民日报》2005年4月6日
材料
2
近年来全球恐怖主义活动形势
材料
3
“9·11”事件三周年转眼又过去一个多月了。在这一期间,美国媒体发表了大量评论,有些是反思性质的,有些是质疑性质的,也有不少是分析批判性质的。由于处境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或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意见诸多相左。但也有不少共识,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一致的:三年来,美国加大了反恐力度,美国的“反恐战争”扩大化了;恐怖主义虽受到沉重打击,仍十分猖獗,且有蔓延之势;美国既没有得到军事胜利的喜悦,也没得到安宁,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似乎更不太平了。《环球时报》 2004年10月22日 请回答:(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分析“9·11”以来全球反恐斗争的艰巨性和曲折性。(3)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政府的反恐基本立场。
2006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模拟试题(三)
一、选择题I: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16分)1.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 自在世界与自为世界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其中,“第二种方式”指的是
A.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B. 科学技术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C. 科学技术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D. 科学技术推动教育方式的变革 3.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社会所公认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4.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下面不能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是A. 劳动是社会各种生产的表现形式 B.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C. 劳动是人的生存的基础和源泉 D.劳动是社会的永恒的必然形式 5. 马克思曾经指出资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这句话表明A.资本不能给资本家带来价值B.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不可能得到实现C.资本的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总是发生冲突D.资本的存在会引发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从而极大地限制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6.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7.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但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从根本上说这是为了A.使一些地方、一些产业实行私有化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C.规范国有企业,实现优胜劣汰 D.搞活国有经济,增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8. 毛泽东所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娘胎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是指A.软弱性 B.妥协性 C.动摇性 D.两面性 9. 毛泽东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的依据是A.中国革命在较长时期内敌强我弱的特点B.游击战争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C.中国的地理环境便于开展游击战争,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 D.人民军队的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缺少正规军事训练的农民 10. 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是A.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大的集中、小的分散”B.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重要思想C.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D.“包工、包产、包财务”11.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12. 我国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C.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13.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14. “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问题是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不能动摇 B.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C.祖国统一 D.和平统一 15. “十一五规划”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A.坚持科教兴国 B.发展循环经济C.转换经济增长方式 D.坚持统筹兼顾 16.2005年7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克里姆林宫同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签署了A.《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共同捍卫国家统一的联合声明》B.《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C.《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21世纪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加强石油能源合作的共同声明》
二、
选择题
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34分)
17. 我国科技人员经过艰辛探索,于2005年10月12至17日,成功发射了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这说明A. 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把握的B.可以创造出符合人的需要的理想客体C.主体具有能动性 D.价值实现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18. 列宁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这是因为A.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C.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 D. 生产力的发展集中表现为物的不断丰富 19.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 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B.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C.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 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0.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不同点是 A.自然规律是由客观物质力量决定的,社会规律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B.自然规律是天然的,社会规律是人为的C.自然规律是自发的,社会规律是自觉的 D.自然规律是永存的,社会规律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21. 信用货币的特点有A.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证券B.包括现在普通的银行券、商业汇票、银行支票等C.有使用价值 D.有价值22. 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是A.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矛盾冲突 B.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C.发达国家拥有的科技优势继续扩大 D.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源枯竭23. 市场体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B.它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可缺少的条件C.它是实行间接宏观调控的必要纽带D.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条件24. 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包括的内容有A.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B.养老保险制度C.对现役军人武警及其家属提供一定的资助和服务D.对退伍军人及烈属提供一定的资助和服务25. 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A.发展生产 B.繁荣经济 C.公私兼顾 D.劳资两利 26.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的主张,其主要内容是A.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蒋介石决定B.台湾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C.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须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D.双方互信,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之事 27.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包含的价值目标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C.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共同富裕28.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A.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C.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D.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29. 我国党和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A.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B.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D.大力发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30. 2005年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这就是A.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B.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C.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D.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31.2005年10月19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表现为A.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B.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C.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D.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32.2005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平壤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举行会谈。胡锦涛就进一步发展两党两国关系提出的建议有A.继续密切高层往来,加强相互沟通 B.拓展交流领域,丰富合作内涵 C.推进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D.积极协调配合,维护共同利益 33.2005年4月13日,欧洲议会全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表决批准了以下哪些国家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从而使得欧盟成员国将增加到27个A.保加利亚 B.瑞典 C.阿尔巴尼亚 D.罗马尼亚
三、分析题 (共5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 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黑格尔指出:“从世界史的观察,我们知道世界历史的进展是一种合理的过程;知道这一历史已经形成了‘世界精神’的合理的必然的路线——这个‘世界精神’的本性永远是同一的,而它在世界存在的各种现象中,显示了它这种单一和同一的本性。……这种本性必然表现它自己为历史的最终结果。” 材料2 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也没有做,拥有这一切,创造这一切的是人民群众。”材料3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意图的,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如何重要,他丝毫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构成历史的真正最后的真正动力的动力,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民族行动起来的动机。”材料4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1、材料2反映了什么历史观点? (2)材料1、材料3在历史观上有何区别和联系?(3)材料2与材料4有什么内在的关系? 35. 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英国《卫报》1991年12月10日刊登题为《如何说西方没有完全取胜》的文章,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缺点跟往常一样显而易见,清晰可辨。市场不可避免地产生周期性的繁荣和衰退。”“五十年代中期以来英国发生过七次严重的经济衰退,每次衰退都使失业人数超过上一次的顶峰。迄今的十二年来,美国发生的巨变使人们的期望不断下降,自1972年以来,美国人平均实际工资没有任何增长。经过二十五年的资本主义黄金时代──1948年至1973年──之后,主要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生产和就业率确实都已明显下降。”材料2一位西方外交官说:“中国正成功地把市场因素引进中央管制经济中去。”英国《经济学家》发表文章说:“中国尽管在1991年遭受了50年代以来最大的涝灾,但经济增长仍高达8%,再次在世界名列前茅。”“这1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之快居世界之冠。”“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中国的国家财富。”法国报纸《我们的时代》1991年第20期发表胡戈·布劳恩的文章,认为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关系合理调配的结果”。材料3199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着重研究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年11月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强调深化农村改革,加强社会化服务,搞活农产品流通,逐步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阅读上述材料,试运用有关知识回答:(1)对比分析材料1和材料2,说明出现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2)联系你在回答第1个问题时所得出的结论,谈谈你对材料3的认识。 36. 材料1陈独秀在《中国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中谈到,在目前的国民革命中,资产阶级是处于主导者的地位上,而无产阶级是处于赞助者的地位上,国民革命胜利后,当然是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他在《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中又谈到,国民革命成功后,在普通形势之下,自然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材料2彭述之在《谁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一文中指出,“各个阶级,除开游民无产阶级外,差不多是和无产阶级接近的。容易受工人阶级的暗示和领导的”,所以革命的领导权“天然”的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材料31936年11月,毛泽东在《领导权问题是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不能由资产阶级的领导来完成,而要由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来完成。请回答:(1)指出材料1和材料2的错误。(2)根据材料3,分析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3)分析中国无产阶级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3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运用有关知识分析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8.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联合国安理会6月8日一致通过了第1546号决议,规定美英在6月30日之前结束对伊拉克的占领,将全部主权归伊,承认伊临时政府,并授权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继续留驻伊拉克,直到伊政治进程完成为止,但伊政府有权要求多国部队提前撤离。这份新决议标志着伊重建进程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因而受到了各方的认可。应当指出,英美两国当初递交提案,实为大局所迫的不得已之举。一年多前,美军执意采取单边行动时,对联合国是不屑一顾的,新保守派代表人物曾撰文欢呼“联合国的死亡”。但对伊占领一年多来,英美联军却身陷困境。在此情况下,美国只有求助于联合国以期获得某种合法性,摆脱目前的困境。《人民日报》2004年6月10日
材料2
2005年05月10日,首届南美—阿拉伯国家 首脑会议举行,一个是美国“正在着火的后 院”,一个对美国的中东政策不满,它们合作,美国当然很着急。《环球时报》2005年5月13日
材料3
在美国方面的坚持下,此次北约峰会还准备签署“伊斯坦布尔合作计划”,目的在于将“地中海对话”扩展到整个中东地区,而其中的海湾国家将更会是重点。北约秘书长舍菲尔在峰会前夕表示,“我非常确信,在伊斯坦布尔,我们将可以和中东地区更广泛范围内的国家进行安全对话,而这也是我们之间的第一次。”他还补充说,“这个对话肯定是,也将会是,一个双向交流的渠道。”据欧洲外交官员称,此次北约的“伊斯坦布尔合作计划”将是八国峰会上提倡的大中东计划的延伸,可以被视作为更广泛地区内的一次“安全武装”。北约呼吁大中东地区内的国家能与北约进行更进一步的合作,但是这一呼吁并没有得到阿拉伯国家的热切响应。《中国新闻网》2004年6月24日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当今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趋势。(2)结合材料3,从美国全球战略的角度分析北约东扩。
选做题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资本一改危机前争先恐后涌入亚洲新兴市场的态势,出现对新兴市场的严重背离。1996年私人资本流入新兴市场的总额为2121亿美元,1997年下降到1203亿美元,1998年继续下降到530亿美元。尽管自1999年起,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普遍出现势头极为强劲的经济复苏,但是,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流入意愿的恢复远远落后于新兴市场经济的发展势头:1999年,私人资本流入新兴市场的数额仅为698亿美元,2000年则大幅度收缩到326亿美元。显然,新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的背离。最近几年,国际资本流向最突出的特征是全球资本持续、大规模流入美国,导致美国金融市场长期繁荣,并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新华网》2005年1月2日
材料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不久前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简称《文化多样性公约》)。在全球化强调“统一与标准化”的今天,这份力促“文化多样性”的公约得到了该组织绝大多数会员国的支持,从中折射出的国际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耐人寻味。公约规定,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产业和服务有其特殊性,不应与一般商品同等对待。各国有权采取有利于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措施。许多国家的舆论认为,公约的通过已成为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的一个逆向结果。美国是本次大会上唯一一个激烈反对该公约通过的国家,因为公约直戳美国的核心利益产业——文化产业。新华社2005 年10月27日请回答:(1)材料1中,国际资本流向不是对资本急需的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而是美国。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原理分析这一现象。(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应怎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达到共赢和共存,以及文化发展应起的作用。
2006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I
1. A 2. C 3. C 4. C 5. B 6. C 7. D 8. B9. C 10. A 11. C 12. C 13. A 14.A 15.B 16. D
二、选择题Ⅱ
17. ACD 18. BCD 19. AD 20.ABCD 21.ACD 22.ABCD 23.BCD 24. BD 25. ABD 26.ABCD 27.BC 28.ABC 29.ABD 30.ABCD 31. ABD 32. ABCD 33.ABCD
三、分析题
34
.【答案要点】
(1)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改革是一种创新,使人们解放思想,调节社会关系,从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改革的目的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要和客观实际、客观规律相符合的。图画中,虽然人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但是以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活动,并不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促进历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应该不断解放思想、实是求事、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3)水资源作为自然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人们不应该浪费资源,应该构建节约社会,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35
.【答案要点】
(1)从资料看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的差距却不断扩大,导致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合理因素,又有不合理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实施。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使收入差距拉大。第二,我国地域差别、行业差别、城乡差别的存在。第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人们的收入差距在更大的领域里拉大。第四,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够完善。第五,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为了防止收入分配判别过份拉大,实现收入均等化和共同富裕目标的措施主要有:第一,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最张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和完善分配体制。第三,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和政策,帮助社会成员特别是下岗和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就业,使他们拥有参与市场主导的分配机会。第四,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第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低收入人群的生存发展需要。
36
.【答案要点】
(1)没收封建的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土地问题。因此,没收封建的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首要内容。(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具有民主革命性质,另一方面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3)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中国共产党将中国资本主义分成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并采取截然不同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政策。这是因为,用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替代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4)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它们的实施,使民主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经济,其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
37.
【答案要点】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依据:首先,这是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国传统的工业化虽然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却是以资料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其次,这是适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次,这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这都是我国工业化面临的基本国情。(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就业和劳动者利益的增加,符合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3)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必须做到:第一,正确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二,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系,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第三,正确处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的关系;第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38
.选做题
选做题Ⅰ【答案要点】
(1)冷战后,尤其是小布什上台以来,以及其后开展的全球反恐战争中美国的单边主义对外政策,不仅对世界和平构成极大威胁,而且影响了联合国作用的发挥。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参加的最大的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安全,促成国际合作。联合国已成为多边外交的重要舞台,并且相互遵守主权的原则已得到普遍承认。但美国霸权主义对联合国的权威造成了极大的损害。(2)美国的霸权主义对外政策与联合国的作用之间的矛盾,实质是单边与多边的矛盾,是霸权与民主的矛盾。在9·11事件以来的国际关系现实中,这种矛盾尤为集中和尖锐。联合国改革的呼声和要求已提上议事日程。(3)新世纪,要有效化解矛盾,解决冲突,实现持久和平和共同安全,必须进一步强化联合国的作用。严格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通过对话、谈判和协商解决争端。以单边的武力政策,以种种借口干涉他国内政,这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而且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这与当今世界民主化潮流是向背而行的。
选做题Ⅱ【答案要点】
(1)根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存在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排斥的一面。从长远和整体来看,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区域经济的广泛开展必将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2)中国目前已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其必要性:营造良好外贸环境的需要;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需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需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立足周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照顾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可采用边谈判、边建设的方式;还应注意体制的创新等。
2006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模拟试题(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I
1. D 2. C 3. A 4. D 5. A 6. A 7. B 8. C9. C 10.B 11. C 12.D 13.D 14.A 15. C 16. B
二、选择题Ⅱ
17. BCD 18. ABD 19. ABCD 20. ABCD 21.ABCD 22.ABCD 23.ABCD 24. AB 25. BCD 26. ABCD 27. ABCD 28. ABC 29. ABCD 30.ABCD 31. ABD 32. ABCD 33. BC
三、分析题
34
.【答案要点】
(1)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即使不是直接进行联系事物也可以通过中介进行联系。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可以正确认识事物和把握事物间的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归宿,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是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后果。人们虽然不能改变规律和客观的联系,但是,可以预见性以及改变事物发生的条件,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3)国家是历史的产物,具有自己的本质和职能。这则材料充分体现了国家根据现实情况,利用立法等措施,发挥了对内职能的社会职能。国家的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制定的法律法规,都应体现其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即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35
.【答案要点】
(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①社会生产关系领域进行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以科技为导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③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加深及协调的加强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④国内外环境稳定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⑤掠夺了第三世界的廉价原材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2)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经济起破坏作用。①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展到了世界范围,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阻碍、破坏的作用。②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伴随着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它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愈益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③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难以调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一方面加深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的渗透,另一方面也加强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和资源的依赖性,发达国家的再发展及其发展速度日益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3)当今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在经济、政治上的稳定,这是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一个原因;但是,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成长。①经济全球化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必将为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取代资本主义准备日益成熟的社会历史条件。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每次飞跃,都在为社会进步创造更为充分的物质基础。③社会化大生产组织方式的日益发展与完善,将为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准备日益完备的条件。④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劳动条件、社会地位的改善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将使工人阶级成为更加理性和逐步觉悟的社会力量,从而最终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抉择。
36.【答案要点】
(1)中国资产阶级包括依附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同中国资产阶级复杂关系主要表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2)在大革命时期,党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战线。但在后期,党内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妥协退让,统一战线最终破裂;1935年后,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不仅同民族资产阶级再次建立了统一战线,而且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抗日战争胜利后,党领导他们同发动内战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展开了两种命运的决战,建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赢得了革命的胜利。(3)总之,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党内容易出现右的错误,在分裂时容易出现“左”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策略。所谓联合,一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同民族资产阶级甚至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另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破裂时,要注意团结、争取民族资产阶级;所谓斗争,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中,同资产阶级进行必要的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另一方面是指在分裂时,同大资产阶级展开武装斗争。
37.
【答案要点】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依据:第一,这是由我们党的先进性及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就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上来;第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极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高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条件;第三,发展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在起伏中进一步增长。能否加快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取得主动,将决定我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前途;第四,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才能解决社会上义社会的各种问题;第五,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2)在实践中贯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做到:第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世界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的新途径;第二,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第三,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8
.选做题
选做题Ⅰ【答案要点】
(1)相同之处: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市场是共同所需之处,西方国家都是剥削、控制发展中国家。不同之处:二者所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有差异:美国常常采用霸权方式,不惜使用武力迫使发展中国家就范,甚至直接干涉;而欧盟更倾向于同发展中国家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推行“对话与合作”政策。(2)美欧都存在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一面,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性质决定的。但由于美国在国际事物中更多地采取霸权和单边的作风,而欧盟则倾向于采取多边主义。所以,二者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又存在手段和方式的不同。(3)中国处理与邻国关系的政策: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加强区域合作,把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向新水平。中国也推行富邻外交政策,这一方面显示中国的经济实力,也表明中国国内的政治稳定。中国增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中国为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积极发挥自身力量,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是构建和谐世界政策的积极实践者。
选做题Ⅱ【答案要点】
(1)恐怖主义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和社会目的,针对非战斗目标的各种形式的暴力破坏活动。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主要为:根本原因为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所造成的贫困和落后;直接原因为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造成的地区冲突;文化原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性的扩大与矛盾。(2)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其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当前所进行的全球反恐战争也是如此。恐怖主义是人类一大公害,当前国际社会开展了多种途径的反恐合作,已取得初步成果。人类社会的和平力量必将战胜恐怖主义势力。但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反恐中实施双重标准,以暴制暴,并没有很好认识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这决定了国际反恐斗争必然会遭到阶段性挫折。(3)中国政府的反恐基本立场为: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绝不能用双重标准对待恐怖主义;反恐不能搞扩大化;反恐要标本兼治,应着重根本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反恐应充分发挥联合国和安理会的重要作用;反恐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006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I
1. D 2. C 3. D 4. A 5. C 6. B 7. D 8. A9. A 10. B 11.A 12. C 13.C 14.C 15. B 16. B
二、选择题Ⅱ
17. ABCD 18. AB 19. BCD 20. BCD 21. ABC 22. ABCD 23. ABC 24. AB 25. ABCD 26. ABCD 27. BCD 28. ABCD 29. ABCD 30. ABCD 31. ABCD 32. ABCD 33. AD
三、分析题
34
.【答案要点】
(1) 材料1的中心思想是:“精神”、“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历史的推动者,历史发展的合理性在于“世界精神”的活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是唯物史观。(2)材料1认识到历史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有规律的,但这个规律是“世界精神”或“绝对精神”的创造的规律。材料3反对这种观点,它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的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因此,材料1与材料2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应该坚持一切依赖于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统一的过程。社会进步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35
.【答案要点】
(1)对比分析材料1和2材料,应归纳出如下结论:①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无法克服其固有的矛盾、消除无政府状态,因而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② 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能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促进生产力发展。③ 建立在不同的所有制基础上,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根本区别。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2)对材料3的认识应包括:①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② 承认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深化农村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等,这些都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③ 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才能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发挥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从而提高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6.【答案要点】
(1)材料1的错误就是主张无产阶级自动放弃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权,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材料2认为无产阶级是民族民主革命的“天然”领导者,没有看到虽然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但它又不会自动放弃这种领导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贯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过程。(2)中国革命最终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这是因为:①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证明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②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本身的特点和优点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富有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资料之外,还有特殊的优点,即身受三重压迫,最富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相对集中,易于形成统一和强大的力量;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联盟关系;在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中国最觉悟的阶级。(3)无产阶级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过程中,必须坚持领导权,实行独立自主原则和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保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必须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
37. 【答案要点】
(1)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党员队伍是适应这些要求的,是有战斗力的。但是,在党员队伍中也存在着与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影响党的工作,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2)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现状,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38
.选做题
选做题Ⅰ【答案要点】
(1)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进入从两极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阶段。国际格局多极化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但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却频繁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对世界和平构成极大威胁,并影响了联合国作用的发挥。联合国是实践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舞台。材料1中反映了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的特点。但同时也应看到,世界和平力量对美国的单边政策形成了极大的制约,美国的霸权并不是没有限度。(2)美国冷战后的全球战略为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人权”为旗帜,对外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基于此,美国利用在冷战期间建立的军事组织北约进行改造、扩大,以达到其霸权目的。(3)东欧国家欢迎美国领导下的北约东扩。美国为首的北约提出东扩迎合了东欧国家“回归欧洲”的需要。但美国的推行霸权的努力并不是在世界各地都受欢迎,材料3中中东地区的冷淡就是例子。从美国全球战略的角度看,北约成员国的不断增加,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意味着美国称霸世界阶段性的成功。这既引起世界各种力量对多极化的强烈要求,也使多极化趋势出现曲折。
选做题Ⅱ【答案要点】
(1)避险性是国际资本流向的首要选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不同,造成国际资本流向的不同:输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周期长、增殖小,风险性高;而大部分国际资本流向发达国家。国际资本的当代经济发展的“血液”,发展中国家融资条件恶化,经济发展迟滞,必将加深南北矛盾,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制定规则,同时改善自身投资环境,加快自身的发展。国际社会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3)当代国际社会,文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迎接全球化挑战时应注意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积极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对外文化发展战略。应以文化多样性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强调的全球化单一性和文化的单一性。
2006
年考研政治18金鉴
1.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哲学解读
(1)唯物辩证法
①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系统和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当各要素以合理的结构形成系统时,系统具有全新的功能,系统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这就要求我们搞好要素,使系统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就要坚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正确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生态、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③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这是矛盾的统一性第一种情形的体现;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建设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体现了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这是矛盾统一性第二种情形的体现。 (2)认识论① 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与理念,表明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是一种理论创新。实践是在认识指导下的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获得良好的效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与理念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②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体现了上述道理。(3)价值观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民各尽其能”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各得其所”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4)唯物史观 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应该坚持一切依赖于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以人民群众为本。 ②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统一的过程。社会进步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③ 地理环境或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它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上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④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
2.
科学技术的作用与评价
(1)科学技术的本质:它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它始终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它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有的社会建制。(2)科学技术的功能: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社会政治功能。(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可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的“科学是一种生产力”思想的深化。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4)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5)科学技术与“全球”问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科学与价值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实践的复杂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我们人自身的问题,是人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建制问题。(6)关于科学技术的几种错误观点:① 科技乐观主义:主张依靠科技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② 科技悲观主义:认为现时代所有的负面问题都是科技所导致,主张废除科技,回归自然。这两种看法都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夸大化。虽然,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但并不是唯一、根本的动力,而是受着各种社会条件制约着的。正确的观点在于认识到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客观的,科技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人在使用这科学技术所取得或所导致。因此,人们在使用科学技术的时候,要在正确地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使用,使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
3.
实践主体、历史主体、历史主体性与社会规律、社会发展
(1)实践主体、历史主体: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特征。实践主体是现实的、历史中的人,参与历史活动,也是历史主体,但不一定是历史的创造者。凡是社会中从事一定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是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历史的创造者当然是历史的参与者,但历史的参与者不一定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否则,就会从“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正确命题中得出“人人创造历史”的简单结论。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2)历史主体与社会发展: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3)历史主体与社会规律: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从社会规律的形成机制看,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从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是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从社会规律的表现形式看,表现为统计学规律。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只能预见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历史规律既形成和实现于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又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二者统一于人们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4)历史主体性与社会规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在主体的选择和创造过程中实现的,主体的选择性是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实现方式。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在社会发展道路上表现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在社会发展中表现为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了对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的认识;深化了对改革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深化了对社会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认识。(6)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来源于人创造历史的活动,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包括丰富的内涵: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4.
实践与意识(含社会意识)
(1)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3)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一般说来,这种调节总是要使价值服从真理,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局。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5)文化与文明:文化是与自然比较而言的,文化越发展,表明人类的发展越是依赖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结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一切成果,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文化与文明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文明正是文化中进步、积极、合理的成分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社会文明具有多种形态。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与累积的成果的总和。
5.
加大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1)社会主义的个人分配制度①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分配制度,它从根本上否定凭借占有生产资料而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利,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② 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不承认阶级差别,只承认人们的劳动差别及由此产生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和富裕程度的差别。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把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直接联系起来,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①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② 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③ 就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④ 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概括起来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原则所体现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必须通过市场实现,要受等价交换原则的制约,这是它的显著特点。(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①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② 实行这一分配制度同样具有客观必然性:A.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B.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都可以利用,这样,在客观上决定了与此相应的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对由此而带来的各种合法收入必须予以承认和保护。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参与商品使用价值创造,为价值形成创造条件的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把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过程中,要求取得相应的收益,以在经济上实现其所有权。(4)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参与商品使用价值创造,为价值形成创造条件的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把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过程中,要求取得相应的收益,以在经济上实现其所有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也就是说,要形成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各种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竞相汇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类,造福社会。(5)除了按劳分配以外,我国还存在的主要分配方式① 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这种个体劳动所得虽然也是一种劳动收入,但不同于按劳分配的劳动收入。②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这是指在外资经济和私人经济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③经营收入。这种收入除以税、利形式上缴国家和留作企业基金外,一部分分给本企业的劳动者。个体经营者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的收入中也包含经营收入。④资产收益。这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和个体经营者取得的资产收益,如购买债券、股票和在银行存款所取得的利息、股息收入等。⑤按资本取得的收入。这主要是指外资经济中资本所有者取得的利润,以及我国私营业主取得的收入等。这些收入属于非常劳动收入,但是,只要合法,就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6)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① 必须解决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
A.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活力迸发、注重公平的社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B. 采取的措施: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既要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也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还要增加职工收入,改革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C. 在防止收入悬殊中,我们采取的基本政策是: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现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② 处理好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关系A.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效率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潜力;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因此,不能把公平与效率两者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a. 提倡奉献精神和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我们提倡、鼓励劳动者多为集体、为国家辛勤奉献,同时又必须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多劳多得”,贡献大应当有较多回报。讲奉献,不是损害劳动者的权益。b. 反对平均主义和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反对平均主义,承认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是必要的、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只要是对具有不同劳动技能和贡献者的承认和合理补偿,就是公平的。我们在反对平均主义,允许、鼓励一部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生产要素投资先富起来的同时,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针。c.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要强化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生产者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在初次分配层次上更多地体现效率;为了限制社会各类人员之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要强化政府对社会再分配的调节作用,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再分配层次上更多地体现公平,把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结合起来。(7)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
6.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的内涵和作用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一般由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等方面组成。它对维护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发展,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主要在于:① 是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长期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需要。必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建立一种新型的、使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劳动者都能合理、平等享受的社会保险制度。② 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要把“企业保险”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减轻国有企业负担,健全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制度,才有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③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改革原有社会保障的筹资办法,调节机关机构利益关系,建立劳动力流动机制。④ 是减轻国家负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需要。建立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⑤ 是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农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与社区扶持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农民自愿,也可以实行个人储蓄积累养老保险,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见,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3)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律化和现代化,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其近期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重点是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4)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扩大个人帐户试点。② 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在全国多数地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企业裁员今后将逐步依法纳入失业保险或城市“低保”。③ 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④ 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⑤ 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⑥ 做好优待抚恤工作。⑦ 支持慈善事业发展。(5)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6)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控制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积极防治职业病、地方病。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药产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7)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7.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科技水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1)创新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① 创新与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② 创新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③ 创新的基本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② 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3)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①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依据,以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制度。②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产权清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出资者对企业的投资形成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对注入企业的资本金享有企业法人财产权。产权关系清晰,就是要用法律来界定出资者按和企业法人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二是权责明确。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这种权益表现为三方面:即资产受益权、重大决策权、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三是政企分开。企业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应依法破产。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受市场调节,参与市场竞争,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政府处在企业之外既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不用超经济的手段保护企业,以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四是管理科学。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会)、决策机构(董事会)、管理机构(经理班子)、监督机构(监事会),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法律和公司章程加以确立和实现。既赋予经营者充分的自由权,又切实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同时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在组织管理制度方面,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经济核算制度。③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现代产权制度有四大特征:一是归属清晰,二是权责明确,三是保护严格,四是流转顺畅。其中前两个特征决定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清晰和权责明确的特征。后两个特征说明了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④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公司制企业是以法人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公司可以有多种类型,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单一投资主体的可依法改组为独资公司,多个投资主体的可依法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只能是少数。国有股权在公司中占有多少份额比较合适,可按不同产业和股权分散程度区别处理。生产某些特殊产品的公司和军工企业应由国家独资经营,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国家要控股并吸收非国有资金入股,以扩大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影响范围。实行公司制不是简单地更换名称,也不是单纯为了筹集资金,而要着重于转换机制。⑤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还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职责,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4)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①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继续调整改造和优化结构,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提高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增强平战转换能力。②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③ 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产业,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要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的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和信息引导,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8
.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及其采取的相关政策
(1)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实现对农民的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2)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改革和土地革命中都采取了坚定地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的政策,对富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中大都采取限制富农的做法,以便使他们在革命中保持中立。建国以后,则采取实行保存富农的政策。(3)在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土地政策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没收地主土地进行分配,没有把地主的土地和富农、中农的土地进行区分,往往造成对富农、中农的损害,影响了他们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其二,土地所有权属于工农革命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个人,这样不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容易侵犯中农利益,不为广大农民所接受,不利于土地革命的进行。1929年,毛泽东在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将《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纠正。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4)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样既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又有利于调动地主富农的积极性。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1947年,在刘少奇主持下,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针对土改中出现的“左”的偏差,毛泽东在1947年12月会议上强调,土改中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原则:其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其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土地改革依靠的阶级路线),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土地改革遵循地总原则),发展农业生产(检验土地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5)1953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列宁的合作化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理论,即:第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改造相结合。第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并举。第三,走“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农业互助合作化的发展道路。第四,坚持自愿互利,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步骤,引导、说服和教育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地走上社会主义集体道路。第五,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正确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蕴藏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有: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并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到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从而引导了广大的农民共同走上合作化的道路。(6)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内容有:
①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②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③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④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⑤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9.
统一战线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战胜利60周年
(1)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又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之一(另一个是武装斗争)。中国的革命统一战线是随着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它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国民革命时期的联合战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第一,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第二,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3)“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变化逐渐调整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4)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种军队的合作;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处于一种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6)王明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主张其错误的实质在于放弃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片面的追求统一,不讲究对国民党进行必要的斗争。其结果必然是导致统一战线的破裂。(7)针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主张,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贯彻发展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孤立顽固势力(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大资产阶级)的策略总方针;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在对顽固势力的斗争中,制定了“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8)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9)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②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③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④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10.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动力。毛泽东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解决矛盾的途径、方法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矛盾双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解决的方式方法,就是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这两类社会矛盾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来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毛泽东特别指出,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有根本的不同。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诸如,在经济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毛泽东还强调,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第一,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要不断深化各改革,尤其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创造条件,从而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第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辅之以经济、法律法规和行政等其他手段。第五,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1
.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环境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道路
(1)我国的资源状况以及在资源利用过程存在的问题: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大,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主要能源占世界的比重小,总体说明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比较少;我国单位能耗产生的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能源利用率比较低;在粗放式发展的过程中还导致了严重的污染问题。(2)分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由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的:我国人口多而资源短缺且利用率低,如果我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路子,资源将难以支撑。② 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③ 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十一五”时期,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有利于经济集约型增长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① 深化危机意识,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多种形式,引导企业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②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地方政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③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提高各种稀缺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④ 发展规模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在土地、环境、技术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支持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抑制乃至关闭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⑤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模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促进自主创新,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4)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①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着力解决好经济结构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就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②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5)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关问题参见海文最后成功三套题。
12.
关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是:①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② 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③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④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⑤ 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⑥ 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⑦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① 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② 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③ 落实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上来。④ 落实到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开发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来。⑤ 落实到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① 从国内看,正确处理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 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 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及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①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基本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②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调节,人民内部矛盾及社会各项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正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③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④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⑤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⑥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3)指导思想和原则。(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 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③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 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⑤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得社会发展的成果为大多数人所享受。⑥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13.
关于社会主义宏观调控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根据十六大精神提出,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在总结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围绕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目标,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3)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质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4)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要求我们做到如下几点:① 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等因素对社会供求的影响。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② 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提出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③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国家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其他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策,依法办理用地、资源、环保、安全等许可手续。对必须审批的项目,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限,扩大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决策权,完善咨询论证制度,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国家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抑制无序竞争和盲目重复建设。
14.
关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现阶段确立这一经济制度,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①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② 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③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结合。⑤ 确立这些基本制度是根据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2)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股份制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3)坚持和完善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方针:①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有力保障。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二是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于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要,扩大就业渠道,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③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各种所有制关系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把两个“坚定不移”统一起来,如果只讲一面,不讲另一面,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①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②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举措:第一,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第二,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第三,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第四,支持非公有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第五,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第六,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督。
15.
地区热点问题的和平努力与大国关系
(1)朝核六方会谈与大国利益① 朝鲜的战略地位。朝鲜在东北亚地缘政治和安全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东北亚大国安全竞争格局中的核心国家。而且,朝鲜也控制着朝鲜海、日本海、中国东海趋向西北大平洋的战略通道。朝鲜的核危机直接影响到东北亚相关各国的切身利益。所以,在中国的主导下,关于朝鲜核问题的会谈已举行了五次。② 朝核会谈中中国的地位与作用。六方会谈中中国始终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解决危机的促成方和斡旋方。通过朝核会谈,中国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在2003年4月促成美、中、朝三方会谈,同年8月促成韩、俄、日加入六方会谈。三方会谈和第一轮六方会谈在维护半岛和平方面起到了关键的意义。在中国的努力下,第四轮北京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与会各方一致通过《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③ 第四轮六方会谈的成果与共识。2005年9月19日,朝、韩、美、中、日、俄六国在钓鱼台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包括轻水反应堆问题在内的《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第一,六方一致重申,以和平方式可核查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六方会谈的目标。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韩方重申其依据一九九二年《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不运入、不部署核武器的承诺,并确认在韩国领土上没有核武器。一九九二年《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应予遵守和落实。朝方声明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其他各方对此表示尊重,并同意在适当时候讨论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问题。第二,六方承诺,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相互关系。 朝方和美方承诺,相互尊重主权,和平共存,根据各自双边政策,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朝方和日方承诺,根据《日朝平壤宣言》,在清算不幸历史和妥善处理有关悬案基础上,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第三,六方承诺,通过双边和多边方式促进能源、贸易及投资领域的经济合作。中、日、韩、俄、美表示,愿向朝鲜提供能源援助。韩方重申二〇〇五年七月二十日提出的有关向朝鲜提供二百万千瓦电力援助的方案。第四,六方承诺,共同致力于东北亚地区持久和平与稳定。直接有关方将另行谈判建立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六方同意探讨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的途径。第五,六方同意,根据“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原则,采取协调一致步骤,分阶段落实上述共识。第六,六方同意于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第五轮六方会谈,具体时间另行商定。④ 朝美双方的主要分歧。完全弃核还是保留朝鲜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先行弃核还是在一定条件下弃核;朝美双方根据协议条款谁先行动;朝美关系正常化是作为朝鲜弃核条件之一;在弃核条件中是否包括为朝鲜建设轻反应堆。焦点为在什么条件下实行朝鲜半岛无核化。⑤ 朝核危机反映了当前世界形势的特点: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2)伊朗核危机与大国利益冲突① 伊朗的重要战略地位。伊朗在当今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冷战期间,伊朗曾经是美国制止苏联南下的战略屏障。伊朗也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产油大国,扼守波斯湾石油运输生命线,石油储量约占全球储量的10%。更为重要的是伊朗周边石油储量超过全球的70%。伊朗对世界石油战略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② 伊朗核问题上欧盟与美国的异同。出于全球或地缘战略的考虑,欧盟和美国都不愿接受伊朗拥有核技术的现实。但与视伊朗为“邪恶轴心”国并时常以武力相威胁的美国不同,欧盟选择的是“不伤和气”的和平解决之路,试图通过外交和经济等手段换取伊朗放弃核计划。伊朗核问题的背后一直是国家和集团利益之间的较量。③ 美国对伊朗强硬的原因。伊朗被美国认定是实现其中东战略的最大障碍,是美推行“大中东计划”的绊脚石;美国甚为担心伊朗的经济实力和军力不断增强;美国认为,伊朗发展核武对美国和它正在进行的反恐战争都是一个潜在威胁;美国担心伊朗什叶派势力对伊拉克局势的影响;为了获取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④ 伊朗新政府采取强硬姿态的原因。首先,伊朗新总统内贾德为实现竞选时提出将在核问题谈判中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诺言的需要;其次,伊朗在与欧盟的接触中逐渐意识到,尽管美欧对待伊朗的态度有所不同,但在促使伊朗尽可能弃核这一点上却毫无分歧;最后,尽管伊朗重新启动了铀转化设备,但这仍是不违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举动。(3)中东和平问题及大国努力① 中东和平“路线图”。2003年4月30日,美国公布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决心分三个阶段实现2005年巴勒斯坦建国。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由美国、欧盟、俄罗斯和联合国有关中东问题四方提出,其核心目标是建立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路线图”计划不仅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也被巴以双方所接受。② 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布什政府认为阿拉伯政权的专制与腐败以及人们对美式生活方式的嫉妒和对西方自由价值观的愤恨,是中东地区动荡、反美的主要根源。所以,美国提出实施“大中东民主计划”,其意图为在中地区推行民主化改造。由于大中东民主计划暗指阿拉伯国家政治腐败,再加上原计划中只字不提巴以冲突这个中东根本问题,因此遭到阿拉伯国家的普遍抵制。③ 美国对中东政策。阿拉法特去世后,美国总统布什表示,他将在第二任期内帮助实现巴勒斯坦的建国目标。这是美国领导人首次就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做出的最明确承诺。2004年11月17日,白宫对外宣布,布什决定向巴民族权力机构提供总额达2000万美元的援助,以此作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新一轮努力。布什强调,推动巴以谈判是美政府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④ 沙龙单边行动计划。指在巴以和谈失败,中东“和平路线图”受阻的情况下,以色列单方便实行“脱离巴勒斯坦人的计划”。这一计划可能有助于打破僵局,为复谈提供契机。但这一计划也受巴勒斯坦自身稳定与反抗、以及美国的态度的影响。⑤ 中国对中东问题以及巴以问题的政策主张。建立互信,恢复和谈;重启“路线图”计划,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积极谋求实现中东全面持久的和平;国际社会应加大促进力度;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促进和努力,发挥建设性作用。
16.
联合国改革与美国霸权及中国政策
(1)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①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② 原则:主权平等的原则;履行义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得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等等。③ 联合国改革的原因:受到一系列的挑战,如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自身也存在机构运作效率改进等问题。(2)美国霸权与联合国① 美国的单边主义,以及反动的反恐战争极大地损害了联合国的权威。② 美国的改革方案与立场。第一,不会给予“新常任”否决权;第二,常任、非常任增加的数目应控制在最小数目;第三,与按照地域分配理事国席位的方案相比,美国更重视对联合国的贡献;第四,坚决支持日本入常。新增常任理事国不具有否决权。③ 美国的改革方案实质:想控制联合国,使其成为美国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3)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的基本主张① 关于联合国改革:改革应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提高联合国的权威和效率,以及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能力;改革应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在安全和发展两方面均应有所建树;改革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关切。② 关于安理会改革:提高安理会的权威和效率,增强其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的能力;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应让更多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有更多的机会轮流进入安理会,参与其决策;坚持地域平衡原则,并兼顾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代表性;涉及各地区的改革方案应首先在有关地区组内达成一致;坚持协商一致,反对人为设时限,反对强行表决尚有重大分歧的方案;改革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助于维护和增进联合国会员国的团结。(4)其他改革方案比较① 主要有:“四国联盟”的方案;非洲联盟的方案;团结谋共识运动的方案。② 主要分歧:第一,安理会扩大的规模。如提出增加9个,以及提出增加11个等;第二,是只增加非常任理事国,还是解决所有理事国扩大问题。第三,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采取什么样的标准与原则。③ 分歧原因:体现各国利益之争,也表明了联合国改革的困难性与艰巨性。④ 联合国改革的主要方案: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削减开支,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
17.
南北经济差距与文化差异与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策
(1)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① 表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不同地位;南方国家外债增多等等。② 原因:历史根源是资本主义列强推行老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扩大,从根本上说,是由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继续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结果。③ 解决途径: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才能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比较顺利地发展,从而使南北关系得到改善,这是解决南北矛盾的根本途径;南北对话是解决南北矛盾的重要环节。南北双方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创造解决南北矛盾的条件,找到解决南北问题的办法;加强南南合作也是解决南北矛盾的有效途径。南南合作的加强和顺利开展,有助于南方国家发展经济,提高它们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促进南北问题的及早解决;发展中国家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政策,在以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下争取外援,是谋求发展的根本保证。(2)文化差异问题与文化的作用① 当今世界的文化差异问题。文化差异与“文明冲突论”具有本质的区别。“文明冲突论”夸大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文明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是为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文化差异表明了当今世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恐怖主义的产生,文明冲突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完全把恐怖主义归结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恐怖主义的产生具有特定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历史原因。② 文化的国际政治作用。当今国际社会,文化不仅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而且对国际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各种文化相互补充和相互借鉴。应尊重文化之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反对和警惕文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2)构建和谐世界政策及其意义① 和谐世界政策的提出。在国内提出创建和谐社会政策之后,中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周边环境,构建和谐世界的对外政策理念。这折射出中国外交内涵的新变化。② 具体内容: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推动世界平衡发展,建立和完善公正的经济贸易秩序;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坚持文明多样性的原则,每个国家都有自主选择发展模式与政治体制的权利;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提高联合国的效率,维护联合国的权威。③ 实践途径:第一,坚持包容精神;第二,倡导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第三,建立一个“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④ 国际政治经济意义。构建和谐世界政策是应对南北经济差距问题和文化差异问题有效保障和路径。中国是“和谐世界”论的创造者,也是和谐世界的主要实践者。
18.
“形势与政策”
(1)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当今时代的潮流是和平、发展和合作。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主要是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应坚持的原则是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2)台湾问题2005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意见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条件是“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和平统一的条件完全丧失。
4
月29日
下午3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
胡锦涛就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主张:
第一,
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第二,
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第三,
开展平等协商,加强沟通,扩大共识;
第四,
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增进了解,融合亲情。(3)《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2005年10月19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表现为: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第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保证政权稳定的需要。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需要。在建国5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中国人民今天享有着过去从未有过的全面、真实和充分的人权。表现为: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得到保障;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得到保障;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得到保障。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符合渐进有序发展的客观规律。(4)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2005年9月14日上午九时,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隆重开幕。胡锦涛出席了首脑会议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了题为《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讲话。 胡锦涛说,为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愿提出几点建议:第一,进一步深化改革,使国际经济体制和规则更加公平合理,特别是要充分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切,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第二,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推动发展经验的交流。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是各国实现发展的关键。第三,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千年发展目标进展评估框架,及时评估各国取得的进展,监督和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援助承诺的落实。第四,加强联合国在推动国际发展合作中的作用。联合国应该将发展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完善机制,改进职能,在引导形成共识、制定规则、推动参与等方面发挥优势。 9月1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安理会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维护安理会权威 加强集体安全机制》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为了维护和平,我们应该保证安理会履行联合国宪章赋予的职责。就此,我愿谈四点看法。第一,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安理会权威。第二,有效应对威胁,提高安理会效率。第三,体现民主原则,改进安理会决策。第四,重视非洲关切,加大安理会投入。
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胡锦涛就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提出的建议有: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5)亚非峰会 2005年4月22日至23日,亚非106个国家的领导人来到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出席亚非峰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恢复万隆精神的活力:致力于建立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会议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关于亚非国家合作行动纲领的部长联合声明》和《亚非领导人关于海啸、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联合声明》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2日在亚非峰会上发表了题为《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讲话。胡锦涛就构筑长期稳定、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出的建议有:政治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经济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文化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安全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平等互信、对话协作的合作伙伴。 (6)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元首峰会 2005年,7月5日,上海合作组织第五次元首会晤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并发表《加强团结合作促进稳定发展》重要讲话。指出,当前,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当前,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全力加强安全合作。第二,扎实推动经济合作尽快取得实际成果。第三,深入开展人文合作
会谈后,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关于批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构想〉的决议》以及给予巴基斯坦、伊朗、印度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地位等文件。
(7)第十次东盟首脑会议
2004年11月29日至30日,第十次东盟首脑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与会领导人在29上午的会议结束后签署了《万象行动纲领》和《东盟关于一体化优先领域的框架协议》等文件,以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两方面推进东盟一体化进程。
为了缩小发展水平差距,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万象宣言》、《缅甸—老挝—越南发展三角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计划》。会上,东盟同韩国和俄罗斯分别签署了关于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文件。
11月29日,第八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10+1)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东盟10国领导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发表了《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会后,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发表题为《深化战略伙伴关系推进全方位合作》的讲话。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双方要始终坚持“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方针。
(8)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2005年10月15日至16日,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中国召开。
10月16日,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与会代表在河北香河就“老龄化和移民问题”以及“发展理念创新(G20共识)”两大议题展开讨论。代表们审议并通过了《会议联合公报》和《20国集团关于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的联合声明》、《20国集团关于全球发展问题的联合声明》、《20国集团2005年改革议程》。
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加强全球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就推动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提出四项主张:第一,要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支持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同时促进世界不同发展模式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不断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二,要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对话和协调,特别是要加强在一些涉及世界经济发展全局和各国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的协调,以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第三,要完善国际经济贸易体制和规则,支持完善国际金融体系,共同稳定国际能源市场,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能从中受益。
第四,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加强南北对话,着眼于逐步建立长期、全面的新型南北合作伙伴关系,完善发展援助机制,鼓励更多发展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9)第八届中欧峰会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2005年5日在北京举行。双方发表了《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和《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并签署了关于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空间开发、北京首都机场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的文件。
9月6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与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会谈。温家宝对加强中英关系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加强政治对话与合作,发挥双边关系互动小组在规划、协调双边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化政治磋商。第二,积极推动各领域实质性合作,发挥互补优势,扩大贸易与投资,支持两国能源企业合作。第三,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
(10)重大事件2004年11月14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和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标志着中俄之间长达4300公里边界线的走向全部确定。2005年1月16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2005年4月5日傍晚,中国总理温家宝同巴基斯坦的阿齐兹总理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巴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7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哈关于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05年7月6日,伦敦获得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权。2005年7月16日,在国民党主席选举中,马英九当选为中国国民党新一任党主席。2005年8月18日至25日,中俄举行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的联合军事演习。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飞行获得圆满成功。2005年10月12日,欧盟委员会通过“欧盟非洲新战略”,为欧盟帮助该地区国家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提供一个行动框架。
相关话题/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考试优惠券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