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魔方冲刺系列之二:第一部分 马哲 一、辩证唯物论

你来我网考研社区/2006-11-17

(一)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意识和存在的关系。

(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要是指17、18世纪的英法唯物主义。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具体而言,近代唯物主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机械性,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甚至认为“人是机器”。二是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和事物,而不是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历史的发展过程;三是不彻底性,即在社会领域坚持唯心史观。归根结底,不理解实践活动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把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能动实践辩证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出以往哲学的地方。

(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露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模式、战略、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发展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辩证的发展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1)辩证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运动和解决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其哲学依据就是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2)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社会发展是全面的,必须看到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3)辩证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按照辩证法,要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发展。只有以协调、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的问题,才符合社会发展本身的辩证法。(4)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包括社会发展,一定要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是持续的、有后劲的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也正是回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问题。人们只有尊重客观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新。反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总之,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创造性应用,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四) 恩格斯对物质观念的说明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构造区别开来,将哲学的物质概念或范畴作为共性寓于各种物质构造之中,认为没有脱离具体物质构造的“物质本身”,也不应把某一具体的物质构造等同于物质。也就是说,物质是各种具体实物或物质形态的共性,物质概念是从各种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哲学概念。

(五)时空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的对立统一

首先,无限包含着有限,无限由有限所构成。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必然把具体的现实的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包含于充实于自身之中,离开一个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所谓时空的无限性也就不复存在了。恩格斯说:“无线纯粹是由有限组成的,这已经是矛盾,可是事情就是这样”。

其次,有限包含着无限、体现着无限。任何具体的确定的事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自己的界限。然而,由于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有限的界限不断地被打破、被否定而趋于无限。这种无限的趋势,并不是存在于有限之外,而是包含于有限之中。而且,任何一个有限的物质客体,就其特性、层次来说,也是无限的,是包含着无限的有限的客体。

总之,有限是局部,是无限的必然环节;无限是全体,是有限的必然趋势。有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无限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有限和无限既是相互排斥的,又是相互贯通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时空的无限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坚持世界物质性的必要条件,是批判唯心主义、破除宗教迷信的重要环节,也是确立积极的革命人生观的科学依据之一。

(六)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成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它主要表现为:

第一,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来看,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但它亦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地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第二,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来实现的。主体对象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客体化。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实践使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并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客体。实践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和中介,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构成了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具有世界观意义。

(七)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化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其中体现着人类主体的需要、目的和愿望。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人类发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只有从“物质实践”出发,才能科学说明人类社会这一特殊的物质运动。这充分表现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制约性。

实践使自在世界分化出了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人类世界,使“自在之物”不断转化为“为我之物”。在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自然成了社会的自然,社会成了自然的社会。这种内在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天然自然,不断改变自在世界的自然。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的要参加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之中。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自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和消失。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物质、能量的流通和变换,出现生态失衡、“全球危机”。

从表面上看,生态失衡、“全球危机”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上它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严重失衡,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进入人自然系统而导致的,它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人和自然的平衡有两种类型。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即自然生态系统没有受到“人力”的破坏,它凭借自我调节而保护自身的平衡。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即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然进行积极干预和改造,不断改变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平衡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人类同自然的和解”追求的正是这种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才是现代实践和现代社会所以能够追求的发展目标。

总之,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分化世界,不断是世界二重化,又不断统一世界的活动。对人来说,世界既是本原性的存在,又是对象性的存在。所以,马克思认为,不仅要从客体方面,而且要从主体方面,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实践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

(八) 意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第一,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上看,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组成的完整体系。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各种感性认识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理性认识形式。但是,无论感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外部现象还是理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本质,都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存在着反映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区别,这表现了意识的主观性。究其原因,这种情况无非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的社会实践差异决定的。而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或者是两种原因兼而有之,都可以从物质的过程得到说明。

第三,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主观映象只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而且还可能表现为同现实似乎毫不相干的荒诞的观念形态。但是,即使是歪曲虚假的主观映象,也毕竟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的科学原理,既批判了否认意识主观内容的唯心主义,又批判了抹煞意识形式主观性的庸俗唯物主义。前者背离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后者则把物质与意识的原理简单化了。实际上,把意识看作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从另一个极端和唯心主义殊途同归了。

(九)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