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普遍和特殊的观点 D.矛盾和运动的观点
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是指( )
A. 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 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C. 事物的联系是多样性的联系
D. 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念和反映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4.“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的蝴蝶效应的观点( )
A. 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B. 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把联系理解为随意主观
C. 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D. 说明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发生联系
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 )
A.是否承认矛盾 B.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质的飞跃
6.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实质是( )
A.否定一切 B.否定中包含着肯定的因素
C.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D.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来
7.“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
A. 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 非决定论的观点 D. 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8.唯物辩证法认为( )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D.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9.错觉和假象的区别是( )
A.前者是本质的规定,后者不是本质的规定
B.前者是客观范畴,后者是主观范畴
C.后者是客观范畴,前者是主观范畴
D.二者都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范畴
1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 唯心辨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11.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12.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 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13.发展的实质是( )
A. 事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 B.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C. 事物处于不断的质变中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4.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思想是( )
A.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B.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15.规律的特点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重复性和客观性 D.必然性和偶然性
1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17.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
A.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B.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1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 )
A.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D.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19.“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 )
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机械论的观点 D.外因论的观点
20.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观点 D. 相对主义观点
21.中国古代哲学家董仲书曰:“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种观点是( )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观点 D. 相对主义观点
22.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
A. 事物的量的规定性 B. 事物的属性
C. 事物的度 D. 事物的特殊矛盾
2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
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C.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握事物的度
2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B. 事物的发展是否迅速明显
C.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D. 是否引起部分质变
25.事物发展过程的“度”是指( )
A.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B. 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D. 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
26.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27.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 )
A.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B. 单纯的量变
C. 根本性的质变 D.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28.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诡辩论观点
2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30.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 )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决定作用
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 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31.事物中的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是( )
A.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
B.客观存在的是真象,主观想象的是假象
C.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不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
D.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是真象
3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
A.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机械唯物决定论的观点
C. 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D.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33.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
A. 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B. 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 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D. 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3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唐诗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5.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
A. 矛盾双方中每一方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B. 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D. 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36.“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信条的实质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诡辩论 D.绝对主义
3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贯通性和排斥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
38.中国古代哲学家柳宗元说:“自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这是(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39.“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 )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40.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41.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 )
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C.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D.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4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D.对立统一规律
4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 D.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44.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45.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
A. 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46.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
A.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完全等同
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C.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4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
A. 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
B. 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 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D. 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48.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而且要看到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前进信心。这在哲学上是坚持了( )
A. 普遍联系的观点 B. “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的观点
C. 肯定与否定的观点 D. 运动发展的观点
49.在工作中抓中心环节的理论依据是( )
A. 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
B. 矛盾的客观性原理
C.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D.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5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反映的是以下哪种关系( )
A. 可能和现实 B. 必然和偶然
C. 现象和本质 D. 原因和结果
参考答案
1. A
2. B
3. A (注:横排,5个或10个一排)
4. D
5. A
6. D
7. B
8. C
9. C
10. D
11. B
12. B
13. D
14. B
15. C
16. B
17. A
18. D
19. A
20. D
21. C
22. A
23. D
24. A
25. A
26. D
27. A
28. B
29. A
30. D
31. A
32. A
33. A
34. D
35. A
36. B
37. A
38. D
39. D
40. A
41. C
42. D
43. D
44. C
45. C
46. D
47. C
48. B
49. A
5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