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联系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 发展的观点
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
A. 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 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D.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3.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
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 相互作用的关系
C. 相互依存的关系 D.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6.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是( )
A. 实践 B. 存在
C. 认识 D. 理性
7.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或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的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 )
A. 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的 B. 真相和假相的区别所造成的
C. 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的 D. 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的
8.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
A.实践的观点 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D.辩证的观点
9.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780nm,成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红,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
A.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B. 人的感觉所具有的胜利阀限是人认识能力的界限
C. 人只能认识由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而形成的感觉
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10.经验论的错误表现在于( )
A.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B.否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经验是第一性的 D.强调了精神的作用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 )
A.科学实验 B.经验论
C.反映论 D.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动的活动
12.未来科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
A.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4.“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15.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主要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1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时间是认识的目的
17.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这表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C.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B.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9.“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 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20.“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 )
A. 不可知论 B. 唯物论
C. 经验论 D. 反映论
21.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
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2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 )
A.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C.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D.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23.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5.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26.“真理和谬误的绝对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27.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 )
A.绝对确定的 B.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28.“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 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 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D. 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2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因为(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是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30.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 真理的辩证法 B. 真理的客观性
C. 真理的本质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D. 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31.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
A.客观存在 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32.“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独有的观点
C.主观真理论的观点
D.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之间的区别的错误观点
3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A. 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B. 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 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D. 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3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
A.有用性 B.相对性
C.客观性 D.阶级性
3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36.真理和客观真理的关系是( )
A.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B. 真理包含客观真理
C. 对立统一的关系
D. 自然科学的真理是客观真理,社会科学的真理不是客观真理
37.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 )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特殊和普通的关系
C.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D. 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38.从个别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 )
A. 归纳方法 B. 分析方法
C. 综合方法 D. 演绎方法
参考答案
1. B
2. C
3. C
4. B
5. D
6. A
7. A
8. A
9. A
10. A
11. C
12. C
13. D
14. D
15. A
16. B
17. C
18. A
19. B
20. A
21. A
22. A
23. D
24. C
25. D
26. A
27. C
28. D
29. C
30. A
31. D
32. D
33. A
34. C
35. C
36. A
37. B
3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