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新浪考试 /2008-05-07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 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改革和发展。

  (1)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意义:

  (1)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3)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二)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

  (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2) 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和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3)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4)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5) 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 坚持改革开放。按照“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才能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7)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第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第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第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发指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