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小平亲自过问下,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并于10月21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开始实施。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几乎就在邓小平那次著名南方视察的同时,1992年1月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召开会议,听取“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见,决定对载人飞船工程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
同年8月1日,中央专委再次召开会议,会议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作出规划: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审议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在听取了专家汇报后,江泽民说,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载人航天是综合国力的标志,要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去搞。
会议正式批复了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改革开放中日益强大的中国,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历史不会忘记——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探索太空的努力。此时的中国,刚刚从战争废墟上获得新生。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角落里,一声沉闷的巨响过后,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拥有千年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从百年积贫积弱中醒来的中华民族,以超乎寻常的敏锐,回应着太空的呼唤——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设想草案,还提出了分三个步骤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就在中国人造卫星躁动于母腹之中的时候,中国跨进了饥饿的年代。调整任务,收缩机构,停止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把力量先转移到探空火箭上去,成为当时正确的选择。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的一片稻田里,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中华民族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10年后的4月24日,西北大漠深处,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一个民族从此进入了航天时代。
作为集中了众多高新技术的领域,载人航天,从来都是一个国家智慧和能力的制高点。
在举国欢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上天的时候,科学家们就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航天。他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最终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历史的脚步,终于走到了一个辉煌时刻——
1999年11月20日清晨,西北大漠深处。
成千上万的人们在初冬袭人的寒风中兴奋地等待着这一时刻的来临。
6时30分,随着指挥员“点火”命令的下达,大地震颤,烈焰喷腾,长征火箭托举着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一号无人飞船腾空而起,直上云天……4年后的金秋时节,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向太空飞去。
江泽民指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取得成功,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发展,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在庆祝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代表党中央郑重指出: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11年的实践证明,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