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
(一)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1.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各种生产关系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社会经济结构又称为社会经济形态或社会经济基础。
2.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
(1)它以一定的形式把人与物相结合,使生产力从可能成为现实。
(2)它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
因此,马克思又把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称为经济基础。
(二)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1.内涵: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属于人和自然的关系。
2.构成要素:生产力构成包括两类:一类是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者这类独立实体性要素,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水平的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另一类是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因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生产管理、智力资本等。其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3.特性: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1)物质性即客观性:生产力的运动、变化、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上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物质的关系;对于新一代人来说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不能自由地加以选择;生产力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2)社会性和历史性:社会性是指生产力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历史性是指它随着人们社会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迄今为止,生产力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
(三)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和时代特征,在1978年、1988年提出的论断。在1988年,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理由: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第一,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经验和理论概括,是人类智慧的积累和结晶。第二,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是源于生产实践又指导生产实践,是可能的潜在的又称为一般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一旦应用和渗透到生产实践中,就同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相结合,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和智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进生产工具,采用新工艺,扩大劳动对象,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它就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第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从科学向技术和生产转化的周期大大缩短了,以至可以把科学技术看作是直接的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和经济增长中占有首要的地位,它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的强大动力,成为现代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第四,当代科技革命必然会把生产的社会化推向更高水平,它必然推动社会结构、人们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及观念形态的谈变,特别是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意义:上述理论告诉我们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1)坚持把科技工作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重视科技、发展科技;
(2)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坚持教育为本,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四)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1. 生产关系的本质: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的关系。物质性即客观性: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这是因为:生产关系实质上是物质利益的关系;对于每一代人来说生产关系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既不能自由选择,也不能随意改变。
2.构成:从生产和再生产的运转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从划分阶级的经济基础和客观标准看,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人们根本利益的关系;是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是划分阶级的基础;是区分经济形态性质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