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一)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1.“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这是由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条件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对内没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没有合法斗争的权利;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反动统治异常残暴,不仅拥有强大的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经济、军事和技术的帮助,反动统治阶级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统治。因此中国革命不能走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的道路,而应一开始就进行武装斗争,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
3.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敌人的强大,人民军队的相对弱小,决定了中国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4.“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之一。
长期的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法宝。
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当然,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并不是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开展其他各种非武装斗争的形式也是必要的,没有其它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的配合和支持,武装斗争也难以取得最后胜利。
(二)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具体地说:①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②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③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广大农民所在的广大农村,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
(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理论
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上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且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和分析。在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毛泽东做出了最重要的杰出贡献,其它党的领导人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中国革命,考试、大,“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夺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其基本依据包括必要性、可能性两个方面。
必要性:
(1)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考试大。
(2)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
(3)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可能性(也就是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国民革命的影响。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正确。
2.“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毛泽东在阐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共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具体地说:
(1)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2)只有建立革命武装,并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
(3)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才有可靠的依托。
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毛泽东明确指出,那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他特别强调:“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1929年9月,周恩来等在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也深刻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指明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3.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主要是:
(1)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2)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4)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四)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①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这是新型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基石和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也是人民军队生存的基础和力量源泉;这是由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的,人民军队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忠实地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路线服务;它通过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体现出来: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②确立党指挥枪的原则,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它是保持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政治、组织的领导来实现的。思想领导就是要加强党对军队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政治领导主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组织领导就是人民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命令,听从党的指挥,执行严格的革命纪律。③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与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原则相配套,人民军队内部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三大民主,以此来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