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其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
确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有着充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首先是要能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只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生产力水平落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有效地解决主要矛盾。
3.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比旧的社会制度优越的根本,就是有更高的、发展更快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二)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的著名论断,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是强调发展对中国的重要性,而且是强调要抓住时机、加快发展以及发展的艰巨性。他说: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三)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1.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征,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我国是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因此,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总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靠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要靠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江泽民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四)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一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都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都应该大胆采用;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不是社会主义的,都应当大胆革除。
“三个有利于”标准排除了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干扰,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小结与重点]
1.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涵以及重大意义。
3.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论断的内涵以及重大意义。
4.我国在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