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根据对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工业发展道路的分析,联系今天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论述我国为什么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考点背景透析】
当今世界,能源、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迫使各国采取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但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引起的环境、能源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并且制约了我国今后的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关材料精粹】相关材料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这个概念包含着三个重要内容,或者说三个重要任务:
——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中国经济在持续了20多年的高增长之后,在未来20年中,还要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长速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但是,仅凭经济规模的叠加,已不可能实现快速发展。只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有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改变高能耗、高物耗的经济增长模式,那么发展的需要和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将日趋尖锐。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工业化道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是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将从目前的50%降低到30%。如何吸收在城镇化进程和结构调整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是重要的渠道。要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重视发展传统的制造业,扩大就业。
相关材料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1新型工业化从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和我国国情出发,对工业化要求作了全面的阐述,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内容。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作出了科学规划,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2中国已基本完成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正在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主的高加工度化阶段转变中。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够较快地实现中国的工业化,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是对已有工业化道路深刻反思的结果,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特别是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以能源高消耗、环境破坏为代价,往往遇到严重的资金瓶颈、技术瓶颈和市场瓶颈。显然,在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趋恶化、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新国际环境中,这种特点的工业化道路难以重复,发展中国家必须找到新的发展道路。
3工业化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我国必须突破传统工业化模式,走一条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关材料三: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着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加速。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处理好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5工业化过程是科技进步、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和升级的过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不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关材料四:十七大相关报告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2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
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相关材料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注重的几点
1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以使各地区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第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四,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