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考研政治点题班讲义
第一题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党的思想路线
(一)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与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文化大革命”使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践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进行。
(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理论创新
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附题: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分析说明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①只有坚持实践标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才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只有坚持实践标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破除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体制和做法。③只有坚持实践标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用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看待中国和世界。④只有坚持实践标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才能勇于做解放思想的先行者。
第二题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它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先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思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必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会失去方向、失去根本。在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一体系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根本、最集中的体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这些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精神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铸就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新时期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奋发图强。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