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资本集中是将若干个资本合成一个更大的资本。和资本积聚相比,资本集中增大单个资本的速度比较快,但不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额。CD与资本集中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35.【答案】C
【解题思路】资本主义再生产主要是扩大再生产。就一般情形而论,单个资本增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而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也就是说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所以A项错误;B项本身是杜撰的论断;D项与C项冲突,所以不正确。
36.【答案】C
【解题思路】资本集中是若干个资本合成一个更大的资本。资本集中的方式有兼并和联合;联合的途径之一是组建股份公司。资本积累导致资本积聚;资本扩张与题干所问无关。
37.【答案】A
【解题思路】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为:C﹕V。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以导致众多的后果:在单位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份额(不变资本)在相对增多,用于购买劳动力的份额(可变资本)在相对减少。
38.【答案】D
【解题思路】资本的技术构成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率。AB是杜撰出来的概念;C项是资本的价值构成。
39.【答案】A
【解题思路】生产价格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K+平均P。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之后,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也就是说,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是同一的。BCD三项与题干无关。
40.【答案】D
【解题思路】平均利润是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或者说,是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的结果。其过程可以表述为:在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引起各种产品数量的变化,继而引起价格波动,最终使得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A可以导致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B导致优胜劣汰;C是杜撰的干扰项。
41.【答案】A
【解题思路】银行利润是职能资本家因使用银行借款而让渡给银行资本家的部分剩余价值。也就是说,银行利润来源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由于银行是一个部门,所以银行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
42.【答案】A
【解题思路】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剩余价值率,它与利润率成正比;不变资本的节约,它与利润率成正比;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它与利润率成反比;资本有机构成,它与利润率成反比。资本周转速度,它与年利润率成正比。
43.【答案】A
【解题思路】当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市场价格不再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种变化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新的作用形式。理由两点:①深入地看,生产价格归根到底是由价值决定的;②全面地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生产价格的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CD是杜撰的干扰项;B是企业盈亏的界线。
44.【答案】B
【解题思路】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部分剩余价值。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不是商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由于商业资本家替代产业资本家执行了商品销售的任务,所以产业资本家将其手中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酬劳让渡给商业资本家。让渡的方式是: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商品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厂价)将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而商业资本家按照生产价格(销售价)出售商品。商品购销差价便构成为商业利润。流通领域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实现价值,所以AC不正确。D项是商业利润的构成,不是来源。
45.【答案】D
【解题思路】产业资本循环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履行的职能是购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创造前提;商品资本履行的职能是销售,实现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履行的职能是直接生产剩余价值。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其价值一次性投入到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就全部收回。流动资本的范畴是关于资本价值转移方式的概念,不涉及剩余价值的创造,所以A与题干无关。
46.【答案】C
【解题思路】马克思研究资本运动,是从个别和整体两个视角切入。个别的视角就是研究个别资本运动;整体的视角就是研究社会资本运动。马克思研究个别资本运动分别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展开。从空间展开的,就是资本循环;从时间展开的就是资本周转。所以,资本循环是从空间的角度、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资本周转是从时间、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A项是研究社会资本运动所研究的问题;D项是杜撰的说法。
47.【答案】D
【解题思路】产业资本循环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也就是说划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标准,是它们在资本循环过程中所履行的职能。其中的生产资本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做进一步的划分。A项是把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标准;B项是把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标准;C项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差异表现之一。
48.【答案】C
【解题思路】剩余价值的生产经历了三个阶段: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各自所承担的作用不同。购买是前提;生产是直接创造剩余价值;销售则是使包含着剩余价值的产品推销出去,收回货币。它是最终实现生产目的的阶段。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统称为流通阶段。所以D项说法太笼统。
49.【答案】B
【解题思路】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购买和销售是商品的买卖,奉行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所以在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没有发生价值的增殖。而在生产阶段利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的特性,出现了价值的增殖。
50.【答案】C
【解题思路】按照价值周转方式,生产资本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以机器、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其价值按照磨损程度分若干次转移到新产品中、通过产品的出售分若干次收回;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其价值一次性投入到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就全部收回。A项是划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标准;B项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差异表现。即使是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内部,其不同部分的运动速度也是不同的,所以D项不正确。
51.【答案】C
【解题思路】固定资本的价值要分若干次才能够转移到新产品中,所以A不正确。在流动资本中,虽然购买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在价值周转方面具有相似性:一次投入、一次收回,但它们的价值在补偿方式上却是不同的:用于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其价值原样转移到新产品中;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其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是由雇佣工人重新创造出来。B项太笼统。
52.【答案】D
【解题思路】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是资本家在一年内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的总量;用公式表示为:M=m′vn,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代表剩余价值率,v代表可变资本,n代表周转次数。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M/v=m′n,M′代表年剩余价值率,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v代表可变资本,m′代表剩余价值率,n代表可变资本周转次数。)所以,加快资本周转,是增加了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的数量。
53.【答案】A
【解题思路】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告诉我们,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在两大部类之间建立、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资本主义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必然爆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其灭亡。所以,社会主义必须通过对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建立、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从而使整个经济持续、协调地运转。总之,按比例进行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适用;二者的区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可以顺应这个规律,而资本主义无法做到。
54.【答案】D
【解题思路】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所产生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其中,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将社会总产品销售出去,收回货币。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替换是指用货币将生产社会总产品所需要的各种实物购买回来。所以,所谓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是重点研究购买和销售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购买和销售体现了个别资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体现了资本的社会性。而之外的生产阶段之所以被视为“非核心”的边缘问题,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资本不与其他资本发生联系。
55.【答案】A
【解题思路】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顺序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并最后回到原出发点的运动过程。货币资本循环就是:G-W…P…W′-G′,从货币资本开始,到货币资本结束。
56.【答案】B
【解题思路】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资本所经历的循环次数,它是衡量资本周转速度的指标。其他三个概念都是杜撰出来的干扰项。
57.【答案】D
【解题思路】马克思对个别资本运动的研究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切入。所谓资本周转,是从时间角度对资本运动进行研究,以揭示资本运动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A是资本循环的研究角度;B是资本周转的研究角度,但不是目的;C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