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精选实用教程 - 李海洋 第2集(8)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9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选择题命制重点)
商品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商品的质的规定性即“价值实体”,但事实上恰与汉语习用的“实体”语义不同,而指的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还有量的规定性。考察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前提。
1.价值量的决定原则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劳动量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价值量的区分标准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劳动生产率。
①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②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③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密切相关。
①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②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③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④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实现的。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单选、多选)
1.价值形式的发展
(1)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从单个商品本身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只有在它和别的商品相互交换时才能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交换价值。
(2)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是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选择题命制重点)
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商品交换则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即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供求关系变动,商品价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与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3.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1)自发地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可能导致垄断,阻碍技术进步;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单选、多选)
1.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即劳动的社会性质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私人劳动的私人性质由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
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
(2)这一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具体劳动不能进行量的比较,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私人劳动的产品如果不适应社会需求,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被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3)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单选、多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面对21世纪的新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有所创新。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考察的是物质生产部门,认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并创造价值,而绝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在当今时代,第三产业服务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应在理论上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所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单选、多选)
1.劳动力的定义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3.劳动力商品的形成条件及意义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的关系,劳动力所有者一次一次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选择题命制重点)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即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包括三个部分: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构成还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产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且这一新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家要购买劳动力的秘密所在。
2.货币转化为资本(选择题命制重点)
当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本身并不是商品,而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一般了解)
1.所有制的两种形式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人们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围绕物或者生产资料而形成的占有关系;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则是所有权,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2.所有制与所有权的辩证关系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一般了解)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所有制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资料的性质和技术状况,决定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2.不同的剥削制度,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
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不是奴隶制般完全占有,也不是封建制那样人身依附。因此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
在这里,货币和生产资料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3.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指剩余价值产生、资本增殖的规律,它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选择题命制重点)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因素。资本家之所以生产一种使用价值,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需要,而是因为这种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所以,与商品的两因素相应,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
(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作为劳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决定了这一过程的两个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就是工人用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去的过程,同时,也是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如果形成的新价值刚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这就是一个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家为了榨取剩余价值,必然要延长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超过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这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
(二)剩余价值的实质(选择题命制重点)
1.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两部分劳动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内容和实质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三)资本的本质(选择题命制重点)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选择题命制重点)
1.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尽管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如原材料和燃料;有的是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如机器、厂房等,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2.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3.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揭示了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产生的真正来源。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2)为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既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而仅仅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以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即以剩余价值率来表示。而不应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用公式表示:m′= m/v。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这两个公式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个关系。前一个公式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后一个公式则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五)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单选、多选)
1.绝对剩余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
(3)资本家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劳动强度提高使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脑力,同延长工作日并无本质区别。
2.相对剩余价值
(1)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
(1)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这个差额是因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2)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客观后果是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客观后果则是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
(六)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选择题命制重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为工业机器人代替;自动化生产线广泛使用,甚至出现“无人工厂”。然而,科技并未因此“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也并未因此失去科学性和解释力。
1.生产自动化本身不能创造价值
生产自动化只是价值转移而不是价值创造。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仍然是机器,是生产资料,在本质上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2.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为“总体工人”
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生产工序之间有着内在联系。自动化装置表面看起来是“无人操作”,其实它的设计、生产、装配、调试、维护都需要由工人完成。“无人操作”只是自动化机械的特定工况,并不是说机器真能离开人。恰好相反,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意味着生产工人的概念已不限于直接操作者而扩大为“总体工人”。
3.劳动复杂程度提高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在自动化生产中形成价值的劳动,其内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脑力劳动的比例大为增加,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复杂程度都大为提高,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形成的价值和创造的剩余价值要高于以往许多倍。所以采用自动化装置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4.生产自动化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首先使用自动化装置的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未使用自动化装置的同行。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商品的个别价值必然低于社会价值,其差额就是超额剩余价值,由首先采用自动化装置的企业获得。
5.生产自动化可获得更多社会平均利润
生产自动化水平高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特别高,在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下,可占有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因此,采用生产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的企业所获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不仅来源于本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还来源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各生产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
 四、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单选、多选)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出于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迫于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总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追加到原有资本中去,进行扩大再生产。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即资本家不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一部分合并到原有的资本中去,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二)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1.资本积累的本质(单选、多选)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3.资本积累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这样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
(三)资本有机构成(选择题命制重点)
1.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2.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从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资本价值的比例。
3.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它通常用c:v来表示。
在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
(四)相对过剩人口(单选、多选)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趋势
由于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而不断改进技术,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大幅度增加(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在价值形式上,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价值构成也不断提高),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趋势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相对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3.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这种“过剩”之所以是相对的,并不是生产发展不需要,而是资本增殖不需要。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经常性的庞大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的痼疾。在政府干预下可有一定缓解,但不可能消除。

相关话题/思想政治理论